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优化树脂柱色谱法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银杏酸的最佳工艺。方法 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实验,以体积流量、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液接收体积为考察因素,以银杏叶提取物中总银杏酸去除率、总黄酮转移率和提取物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化树脂柱色谱法脱除总银杏酸最佳工艺。结果 最佳工艺参数为体积流量1.2 BV/h,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70%,洗脱液接收体积3 BV。结论 本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银杏叶提取物树脂柱色谱脱酸工艺。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全面收集并分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处方序列对称分析(PSSA)相关文献,为我国今后同类研究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PubMed和Embase文献数据库中的PSSA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5年11月5日。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提取表,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文献并纳入研究53篇。自2012年后,文献发表数量快速提高。发表文献作者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家。大部分研究使用数据库为医疗保险理赔数据库。结论:近年来国际上关于PSSA研究不断增加,应用也不断成熟。虽然PSSA仍需要方法学的不断考证,但为大数据在药物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 Ginaton针剂是德国Schwabe公司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该制剂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国外成功研制开发的一种植物药。实验表明:银杏叶提取物的有效成分主要有黄酮甙和银杏内酯类成分,而Gina- ton针剂仅标明含有总黄酮甙,未标明含有银杏内酯类成分。仅黄酮类成分不能支持该药的药理临床作用。国内未见有分析报道,本文采用HPLC法分析了Ginaton针剂中的银杏内酯类成分,实验结果表明Gi—naton针剂中含有银杏内酯类成分。下面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志娟  高尔  法志强 《中国药房》2007,18(36):2863-2865
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761,EGb761)是从银杏科植物银杏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主要含有24%黄酮苷类和6%萜烯酯类:黄酮苷主要是山柰酚及槲皮素的葡萄鼠李糖苷;萜烯主要是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EGb761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外周性跛行、脉管性耳鸣等疾病。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了解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 ADE)的发生情况。方法:2016年9月采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等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linicalTrials.gov、Cochrane Library等多个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基本信息、方法学特征、干预特征和ADE发生情况等信息,采用率的Meta分析对各个ADE发生率进行加权合并。结果:最终纳入607篇文献,共包括716个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组。总的ADE发生率为2.6%(95%CI:2.4%~2.9%)。ADE发生率最多的类型是输液/注射部位疼痛,为7.9%(95%CI:4.9%~12.6%);其次是腹胀7.5%(95%CI:1.2%~36.4%);潮红5.7%(95%CI:3.5%~9.4%)。纳入的21个个案报道共计报道ADE 53例,无死亡或后遗症病例,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均症状缓解或恢复正常。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ADE发生类型较多,涉及全身多系统,应重视对其ADE的防治。由于文献质量及发表偏倚等问题,所得结论在推广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6.
《中南药学》2017,(10):1351-1356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银杏总黄酮和银杏内酯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分离和培养原代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作为实验材料。(2)PDGF-BB处理造模,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银杏黄酮或银杏内酯与PDGF-BB共孵育,高内涵成像系统定量统计VSMC细胞增殖情况。(3)以流式细胞术从细胞周期方面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抑制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结果 (1)培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原代VSMC。(2)与模型组比较,银杏黄酮能够显著抑制VSMC增殖,且呈一定的时间浓度依赖性。银杏内酯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流式结果表明银杏黄酮通过阻滞细胞周期抑制VSMC增殖。结论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差异性抑制PDGF-BB诱导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且这种抑制作用与阻滞细胞周期相关,选择性使用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黄酮可能对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综合评价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PubMed,收集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6年6月,采用Cochrane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研究,累计受试者2 36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可明显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25,95%CI:1.19~1.32,P<0.000 1),改善神经功能缺损(MD=-4.16,95%CI:-4.39~-3.93,P<0.000 1);改善血浆黏度(MD=-0.05,95%CI:-0.09~-0.01,P<0.000 1)。有4篇文献明确无不良反应,3篇研究报道了共12例不良反应,其他文献均未对安全性做出说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在临床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等方面比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的效果较好。但基于现有研究缺陷,所获得的支持证据强度有待提高,尚需要更多设计严谨、随访时间更长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吴向阳  仰榴青  陈钧 《药学学报》2003,38(11):846-849
目的建立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银杏酸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经石油醚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用石油醚定容,HPLC直接测定,并用LC/MS对其中的银杏酸进行了定性鉴定。色谱分析条件:色谱柱为Inertsil ODS-2,流动相为甲醇-3% HAc溶液(92∶8),流速1.0 mL·min-1,柱温40 ℃,紫外检测波长310 nm。结果银杏叶提取物中存在6种银杏酸C13:0,C15:0,C15:1,C17:1,C17:2和一种可能是C17∶3的银杏酸化合物,其中C13∶0,C15∶1和C17∶1占总银杏酸的94%以上。实验测得高银杏酸含量的提取物中银杏酸含量为1.12%,RSD为2.4%(N=5);银杏叶提取物片剂中银杏酸含量为49.2 μg·g-1,RSD为4.3%(N=5)。平均回收率98.2%,RSD为2.6%(N=5)。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简便,可用于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银杏酸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 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 mL/kg)组、银杏内酯ABC (5.13 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 mL/kg,以萜内酯计5.1 mg/kg)组、白果内酯(5.13 mg/kg)组,分别iv相应药物1周。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0.01),白果内酯组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 > 银杏内酯ABC (35.3%) > EGb761(26.52%) > 白果内酯(5.48%)。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均能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均使PF-4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1),EGb761仅显著降低β-TG表达(P<0.05)。结论 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叶系裸子植物门银杏科植物银杏(Gmkgo biloba L又名白果、公孙树)的叶子。近代医药科学研究表明,银杏黄酮苷(flavonids),银杏内酯(ginkgolide)和白果内酯(bilobalide)是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它们具有捕获游离基,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促进血液循环及脑代谢等功能。其对老年性痴呆、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脑功能减退等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本文对银杏活性成份的提取工艺及制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银杏叶有效成分的提取以及制剂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