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比分析2015年6月开展QC活动前后门诊药房管理药品库存情况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结果:实施QC活动前的药品库存准确率、进步率和达标率分别为75.8%、9.5%、82.3%,实施QC活动后的药品库存准确率、进步率和达标率分别为93.2%、22.8%、95.4%,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施QC活动前12名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综合评分为(76.5±6.5)分,实施QC活动后的综合评分为(92.3±4.2)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开展QC活动有助于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和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该工作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敏 《大家健康》2016,(3):291-292
目的:分析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在该院门诊药房中引进品管圈活动模式,以“提高门诊药房管理质量”作为活动主题,营造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提高工作人员自我管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果:通过引进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中药品的实际库存准确率、达标率、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效率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均得到显著增强.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门诊药房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减少发药过程中的差错、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地用药,提高了门诊药房管理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品管圈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在门诊药房的质量管理中,将品管圈管理模式引入其中,确立活动主题,并对品管圈管理模式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究。结果:采用品管圈活动后的口服药用药交待率(100%)、注射剂用药交待率(100%)明显高于活动前口服药用药交待率(25.8%)、注射剂用药交待率(5.0%),无形成果,通过品管圈的活动的开展,对圈员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谐程度、沟通能力、品管圈手法、凝聚力、愉悦感、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活动前后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中应用品管圈管理方法效果良好,使药品的实际库房的准确率、达标率均有所提高,减少发药过程中的差错,提升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工作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讨论门诊药房管理中应用品管圈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药房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未实行品管圈门诊药房设定为参照组,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实行品管圈门诊药房设定为研究组,对两个时间段门诊药房工作情况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比于参照组,研究组我院门诊药房药品库存准确率、进步率及达标率等均更高(P0.05),门诊药房管理工作效率更高。结论在门诊药房管理中应用品管圈能够进一步提高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对于提高医院整体药品库存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品管圈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使用品管圈方法进行门诊药房管理,观察其应用的结果与效果。结果在进行品管圈管理后,门诊药房库存准确率、门诊处方合理率、总工作质量得分远高于管理前,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品管圈进行门诊药房管理,可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效率、积极性以及责任心,并且显著提升库存准确率、门诊处方合理率,提高了整体门诊药房的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降低药品调剂差错件数。方法成立质量管理小组,选定降低门诊药房每周调剂差错件数作为活动主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每周平均差错件数由活动前27.9件降至8.45件,进步率达69.71%。结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提高了药事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
王津燕  谭培艺  马迪 《吉林医学》2014,(23):5250-5251
目的:通过在门诊药房推行品管圈活动,提升药事服务质量,提高药师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按照品管圈实施的步奏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结果:改善了门诊药房工作品质,提高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结论:推行品管圈能不断发现和解决门诊药房的内部问题,改善工作质量,提高药学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与水平。  相似文献   

9.
曹静  杨文智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59-160
目的:提高药品管理水平,使药品管理数字化、系统化。方法:建立门诊药房网络管理系统。结果: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结论:注意加强人员培训,熟练操作,强化核对制度。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10.
韩潇  赵艳龙 《新疆医学》2014,(6):131-133
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品管圈[1],指同一工作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成的活动团队,按照一定活动流程,运用统计及管理工具来持续的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20世纪90年代起将全面的品管圈活动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药品调配内差,分析导致调配内差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活动后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内差件数由活动前的52件/周降至22.5件/周,下降56.73%;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凝聚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内差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内差,提升门诊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病区药房高危药品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提高病区药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为主题,对高危药品管理情况进行现状把握,圈员进行对策的拟定及实施。结果:进行品管圈活动后,药房药师们对高危药品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药师对高危药品的管理意识增强,病区药房高危药品管理质量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7月-2018年6月医院门诊药房工作人员16名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7-12月未实施精细化管理,2018年1-6月予以精细化管理。比较干预前后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调剂差错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后人均每日调剂量为(140.34±4.79)张高于干预前(97.68±5.44)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43,P=0.001)。干预后单张处方调剂时间(2.83±1.07)min、患者平均候药时间(2.17±0.66)min均明显短于干预前(5.22±1.41)min、(9.86±1.5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1、18.259,P=0.001)。干预后发生盘点错误(1.21±0.05)次、分装装量错误(3.11±0.64)次、拆零药品管理不当(4.91±2.13)次、拆零药品损坏(1.56±0.26)次、拆零药品变质的次数(1.62±0.17)次,均少于对照组(1.99±0.14)、(6.75±2.10)、(18.39±5.86)、(2.55±0.33)、(3.67±0.4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87、6.632、8.648、9.426、17.384,P0.05)。干预后调剂差错发生率为0.80%(4/500)低于干预前的8.20%(4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1.856,P=0.001);干预后患者总满意率为98.00%(490/500)高于干预前92.00%(460/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8.947,P=0.001)。结论:在医院门诊药房的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的提高,可减少调剂差错的发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袁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48-1249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药房近效期药品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夏邑县人民医院药房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未推行品管圈管理,2019年2—4月推行品管圈管理)每月近6个月效期药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药物近效期原因,制定应对措施,并评估应对效果。结果品管圈推行后每月近6个月效期药品平均值为8.00种,相比活动推行前每月14.69种,降低6.69种;相比目标值每月8.96种,降低0.96种;目标达标率为117%,进步率为45.54%。活动后各成员积极性、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品管圈活动运用能力等各项能力均得以提高,且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最为显著;施行的各项改善措施均被证实为有效措施,可将其标准化、流程化,制定近效期药品相关管理流程,并将其纳入药品管理重要工作之一,每月进行考核与质检。结论将品管圈应用于药房近效期药品管理中,可有效减少近效期药品品种及数量,并可增强相关工作人员解决问题能力,加强沟通协作,提高药品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从2012年5月起对本院40例门诊药房人员行使精细化管理,对比门诊药房人员干预前、后的平均侯药时间、药物发错率、总满意率.结果 门诊药房人员经精细化管理干预后的平均侯药时间(12.65±2.75)min,药物发错率2.50%,总满意率97.50%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结论 精细化管理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怀化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药房23名药师的相关资料,门诊药房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采取常规管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实施精细化管理。比较精细化管理前后药师的工作效率、调剂差错率及患者对药房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管理后每人每日调剂量高于管理前,管理后单张处方调剂时间与候药时间均短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剂型、规格与数量总差错率为4.35%,低于管理前的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患者满意度为100.00%,高于管理前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门诊药房管理采取精细化管理,可提升药房工作效率及管理满意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医院门诊药房管理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方法结合本院门诊药房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并严格落实,比对精细化管理前后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结果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之后,门诊药房的人均调剂量、单方调剂时间以及患者候药调剂时间均有所改善,较精细化管理之前效果较好,P0.05。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简化工作人员的取药流程,提高药剂师的工作效率,缩短患者的候药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计算机局域网在我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对计算机局域网在我院门诊药房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系统运行满足了门诊病房的要求,提高了管理水平,减少了浪费。结论中小型医院门诊药房实施计算机局域网管理完全可行并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20.
微机在门诊药房管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医院对门诊药房管理都感到是一大难题,因门诊药房的药品请领与销售,都是流水性的,对其盈亏无法估量,即使可估量也无依据。根据此情况,我院开发了对门诊药房实行药品出入包干的微机管理系统,经半年多的实际运转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计算机管理的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在医院各项工作的管理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院已于1992年开始在门诊收费、药库、财务科、办公室、病案室等科室联网应用计算机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98年10月又自行开发了对门诊药房实行药品出入包干系统管理,并和原网络系统进行联网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