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杰 《大家健康》2016,(6):233-23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具体时间和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院患者有AMI 的56例患者,分别对每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探究,分析心肌梗死病发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特性以及护理对策。结果:经研究,56例患者入院后第一天内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最多,占83.93%;此外,7~18点出现心律失常的例数较多,18点后至次日6点的例数较少。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护理人员要按各个时间段的病症变化情况实施对症护理,以增强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的心肌梗死在出现之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以及发生的规律,并且对临床的护理方式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心肌梗死的患者,对他们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统计心肌梗死发生之后患者心律失常通常的发病时间以及发病的例数。结果:在患者出现急性的心肌梗死之后,凌晨五点至下午四点这段时间患者心律失常的现象发生的通常比较多,而下午五点之后一直到凌晨四点这段期间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得比较少。结论:研究显示,心肌梗死之后患者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易发生时段的护理力度和观察力度,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3.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4.
韦柳青 《右江医学》2007,35(6):713-713
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其常见的心律失常并发症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1]。为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我们对84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敏感时段的预测及监护,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临床预防AMI发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8例,按患者最初的发病时间为依据找出4个时间段分布规律。结果:早6时至中午12时是AMI的发病高峰。结论:通过分析,发病高峰在上午6点~12点。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常并发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AMI发生的时间、部位和范围有关。为探索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本文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6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加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最初几小时至2周的护理监测,以减少死亡.方法:观察147例AMI患者的心率、心律及QRS波宽度变化,密切注意心功能、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实行保护性护理等.结果:有84例患者于发病后2小时~2周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7%.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占心律失常45%,除1例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因严重心功能不全死亡外,其余83例心律失常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加强AMI患者发病后最初2周的护理,对心律失常,特别是警报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是梗死期心律失常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加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最初几小时至2周的护理监测,以减少死亡.方法:观察147例AMI患者的心率、心律及QRS波宽度变化,密切注意心功能、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实行保护性护理等.结果:有84例患者于发病后2小时~2周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7%.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占心律失常45%,除1例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因严重心功能不全死亡外,其余83例心律失常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加强AMI患者发病后最初2周的护理,对心律失常,特别是警报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是梗死期心律失常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次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70例,时间为2016年5月18日至2017年12月26日,后对选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2组临床指标、护理满意度、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卧床时间(2.35±0.97)d,住院时间(10.33±1.36)d,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满意度97.14%,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后心律失常发生率5.71%,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孙树珍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1):2720-272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与护理,35例患者抢救成功,13例明显好转,死亡4例。结论: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监护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早期干预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病人住院期间病死率极高,是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抢救期间的护理很重要.现将我科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入院的AMI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10例在抢救期间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A M 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救护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88例(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按照入院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程基础上采取改良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抢救效果、急救时间指标及家属...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元月至2004元月人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分段统计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和病例数。各时段进行X^2检验。结果急性心梗后恶习性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5时至下午4时较多,较少发生在其它时间。结论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是有一定规律性。建议应在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段内加强护理观察,减少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结果:和常规组相比较,循证组患者满意度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较高,住院时间短,同时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低,2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强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加快其康复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抢救对策,以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云阳县人民医院确诊的3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紧急予以吸氧、监护、输液、扩张冠状动脉、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溶栓等抢救。结果 38例AMI患者经急诊抢救病情稳定,2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再通26例(100%),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识别,积极抢救,早期溶栓,合理用药及电除颤,可提高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护理对策。从而为这类患者提出更好的护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地查阅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住院患者中AMI合并DM患者及单纯AMI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对比患者发病时的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经溶栓抢救度过危险期后因并发症而死亡的死亡原因及病死率,同时对比2001年后改进AMI合并DM患者的护理方法后患者的病死率与1996年1月至2001年1月AMI合并DM患者的病死率。结果:DM患者有高的AMI发生率且发病年龄较轻,合并DM组患者其非典型胸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意识障碍、胃肠道反应均高于对照组。AMI合并DM时极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症,使其病死率增高。经改进AMI合并DM患者的护理方法后,其住院病死率下降。结论:DM患者有较高的AMI发生率和病死率,而合并DM的心肌梗死患者有一系列的临床特点。依据其特点,改进护理方式和方法,可以使合并DM的AMI患者获益,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结果:和常规组相比较,循证组患者满意度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较高,住院时间短,同时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低,2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强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加快其康复的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及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1994年元月至2004元月入我 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分段统计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和病例数。各时段进行x2检验。 结果 急性心梗后恶习性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5时至下午4时较多,较少发生在其它时间。结论 心肌梗死后 恶性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是有一定规律性。建议应在急性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段内加强护理观察,减 少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观察重组链激酶(r-S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为AMI发病在12h之内的56例患者,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0.3g而后r-SK150万U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点滴,观察胸痛的缓解程度,梗死相关导联ST的回降及再灌注心律失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CK-MB)峰值时间,判断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副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到院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法将其分为均34例的循证组和常规组,前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后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再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循证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5.9%)明显低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且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降低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推荐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