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2013年-2014年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新生儿都为静脉留置针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传统的静脉留置针穿刺与固定方法,研究组患儿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操作并周到护理,对两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儿为14%,研究组患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静脉炎患儿中Ⅰ度静脉炎的患儿有1例,Ⅱ度静脉炎有1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的患儿中Ⅰ度静脉炎患儿有5例,Ⅱ度有2例。结论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唐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3):154-156+159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新生儿进行综合护理对预防其发生静脉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新生儿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炎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Ⅰ度静脉炎4例,无Ⅱ度以及Ⅲ度静脉炎者。对照组中,Ⅰ度静脉炎6例,Ⅱ度静脉炎6例,Ⅲ度静脉炎2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6.00%,观察组为98.00%(P0.05)。观察组的静脉留置针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开展综合护理,能减少静脉炎发生率,增加留置针留置时间,提升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静脉留置针新生儿100例,简单随机分为2组,50例/组。分别实施传统静脉留置针护理(对照组)和采用预见性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静脉留置针新生儿的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新生儿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通过预见性的静脉留置针护理干预措施可使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发生率降低,有利于新生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裴小瑜 《吉林医学》2015,(9):1910-19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例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系统回顾其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干预前后患儿的留置针引起静脉炎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总发生率明显降低,Ⅱ度静脉炎患儿占比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斯茯透明贴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5月经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注的化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将斯茯透明贴外贴于留置针沿穿刺点上方静脉(向近心端)0.5-1cm处,待5~7天后自然脱落;对照组按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固定。观察两组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仅10%为Ⅰ级静脉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4%,其中Ⅰ级静脉炎18%,Ⅱ级静脉炎发生率36%,Ⅲ级静脉炎发生率10%。结论:在外周静脉化疗中使用斯茯透明贴可降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降低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根据其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探讨多种护理措施干预在其操作中的效果.方法 将我科2008年3月~2010年4月278例使用留置针的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操作,试验组采用多种措施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仅有Ⅰ、Ⅱ度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5.76%;对照组Ⅰ、Ⅱ、Ⅲ、Ⅳ度静脉炎均有发生,静脉炎发生率为20.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使用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通过多种措施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留置针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留置静脉穿刺新方法及其静脉炎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9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49),对照组予以普通穿刺,观察组予以新穿刺手法。比较2组患儿留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运用静脉留置新穿刺手法后,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运用静脉留置新穿刺手法后,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静脉留置针手法能有效提高静脉留置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从而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紧张心理,值得儿科病房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向国娇 《吉林医学》2014,(16):235-236
目的:探讨ICU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并总结相关护理对策。方法:抽选ICU静脉留置针150例患者,按护理方法差异分为两组,常规护理为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方法中结合预防静脉炎发生相关护理措施,观察患者静脉炎发生人数以及原因。结果:观察组中,Ⅰ、Ⅱ、Ⅲ度静脉炎分别4例、2例、0例,总发生率8%(6/75),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原因可导致ICU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发生静脉炎,针对诱发因素提高护理质量,可有效预防静脉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如何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流程。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并采取静脉留置针方式治疗新生患儿371例,采取双盲对照方式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行前瞻性研究,其中对照组185例,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治疗,观察组186例,针对静脉留置针治疗特点行综合性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评估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将静脉炎发生率有效降低并将护理满意率有效提高,有临床推广运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奕兰  黄秀瑾  李红霞 《吉林医学》2011,(31):6723-6723
目的:探讨提高脑瘫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将400例应用留置针行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行常规穿刺,观察组采用改进的方法穿刺。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进法可提高较细、脆、塌陷血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各类血管静脉炎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采取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的患儿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情况和疼痛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上肢动作、下肢动作、面部表情、呼吸方式、哭闹和觉醒状态的NIPS各项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静脉留置穿刺过程进行疼痛护理,能有效改善新生儿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方法 选取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100例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静脉留置针过程采用常规护理,全面护理组静脉留置针过程采用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程度;家长满意评分、患儿住院时间;护理前和护理后患儿依从情况、疼痛评分的差异.结果 全面护理组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程度显著比常规护理组低(P<0.05);全面护理组相较于常规护理组家长满意评分更高,患儿住院时间更短(P<0.05);护理前两组依从情况、疼痛评分相似;护理后全面护理组相较于常规护理组依从情况、疼痛评分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给予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依从性,减轻其疼痛感,降低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程度,减轻静脉炎程度,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4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接受头皮静脉穿刺,观察组患儿采用腋下静脉穿刺,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堵塞率、平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8%、堵塞率为6.7%,并发症发生率为3.3%,平均留置时间为(5.5±0.7)d,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77.5%、堵塞率为12.5%,并发症发生率为9.2%,平均留置时间为(2.7±0.8)d,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堵塞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留置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腋下留置穿刺针的效果更好,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留置静脉针的新生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前100例,开展护理干预措施后100例,对比开展前后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开展前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0%,开展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对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因静脉留置针造成的静脉炎,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少群  吕梅英  杨燕飞 《吉林医学》2010,31(22):3787-3788
目的:探讨早产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早产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留置针置于患儿腋下静脉,对照组留置针置于患儿四肢静脉,比较两个部位留置时间的长短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好于四肢静脉留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23例新生儿,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常规静脉注射方式以及静脉留置针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分别为92.5%和95.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9.8%和83.3%;同时观察组患儿的堵塞情况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为7.5%和7.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0.2%和11.8%,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满意度,对降低堵塞情况发生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需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新生儿共185例,上述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输液外渗、堵管、针头脱出、静脉炎等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输液过程中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有效利用率,输液外渗、堵管、针头脱出、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留置针的有效利用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堵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针头脱出、静脉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应用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堵管,从而提高静脉留置针输液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合并自制网套固定新生儿留置针预防静脉炎并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64例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观察组使用水胶体敷料合并医院自制网套固定患儿留置针法,对照组除去未使用自制网套固定及水胶体敷料外,其他同观察组。观察患儿输液过程中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Ⅰ级出现6例,Ⅱ级1例、无Ⅲ级情况,对照组Ⅰ级出现27例,Ⅱ级7例、无Ⅲ级情况。观察组出现静脉炎总例数百分比为8.5%,对照组静脉炎总例数百分比为4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留置针留置时间73例(89.02%)长于48 h。对照组留置时间40例(47.78%)长于48 h。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水胶体敷料合并我院自到预防目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7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病程等分析患儿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措施。结果:378例患儿,在静脉中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3~7 d,有23例患儿出现静脉炎,发生率为6.08%;18例患儿发生渗液,发生率为4.76%;32例患儿堵塞管,发生率为8.47%。结论:使用静脉留置针,留针时间较长,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可降低患儿感染几率,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钟英  马正蓉  蔡少莉 《吉林医学》2013,34(2):332-333
目的:综合护理在小儿静脉留置针中应用的体会。方法:选择需静脉留置导管的患儿64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2例患者,试验组患儿静脉置针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患儿未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并总结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出现静脉炎4例,导管堵塞2例,药液渗出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对照组患儿出现静脉炎7例,导管堵塞5例,药液渗出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9%。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降低静脉留置针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舒适度,值得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