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2.
3.
患者女,73岁.4年前因乳腺癌在本院接受右侧乳腺全切术,因血糖升高6个月,反复意识障碍3天人院.查体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常规腹部超声示右侧肾盂积水.平扫CT示右侧输尿管上段狭窄,狭窄段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增强扫描右侧输尿管狭窄部可见环形强化(图1).MR水成像示右肾盂及输尿管上段增宽,右侧输尿管上段(L3水平)狭窄,狭窄殷上端呈杯口状充盈缺损(图2).考虑右侧输尿管中下段梗阻,伴右肾功能受损.右侧输尿管镜探查术中见右侧输尿管上方距髂动脉交界约2 cm处明显狭窄,管壁僵硬,长约3 cm,与周围组织粘连.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女,74岁,胸痛1周;2年前确诊舌鳞状细胞癌,接受手术切除病灶及化学治疗;7个月前发现肺转移癌,接受4个疗程全身综合治疗,包括卡瑞利珠单抗+卡培他滨联合肺部放射治疗。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297.3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1.51U/L,α-羟丁酸脱氢酶260U/L。心电图:窦性心律,V1~V4导联R波递增不良,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并T波倒置;考虑下壁心肌梗死可能,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5.
6.
患者男,43岁,因反复咳嗽、咳痰伴消瘦1年余,痰中带血1个月,发热4天入院.纤支镜示:右侧第二隆突中间支气管开口处可见肿块完全堵塞管腔,肿块表面凹凸不平,有少量灰白色坏死物及渗血.诊断:右中间支气管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和远位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1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复习,其中378例根治术病例加以研究,对于影响直肠癌预后的20个可能相关因素,使用Cox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切除率91.7%(378/412),手术组中根治切除率为94.7%(358/378)。术后5 a生存率47.6%(180/378)。至2006年底121例术后复发转移,其中局部复发47例,肝转移41例,肺转移9例,骨转移3例;2个以上的同时转移10例,癌肿转移部位不明而死亡者11例。结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和远位转移的影响因素有6个,依次为分期、原发瘤大小、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分型、大体分型,其余4个因素:病期、肿瘤占据肠腔周径、肿瘤下缘距肛门齿状线的高度和年龄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1.
目的 观察基于临床及MRI表现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SLM)的价值。方法 按7:3随机将356例直肠癌临床及MRI资料分为训练集(n=249,45例SLM)与验证集(n=107,27例SLM),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直肠癌SLM的独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效能。结果 肿瘤N分期、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及直肠系膜筋膜(MRF)受累与否均为预测直肠癌SLM的独立因素。以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训练集与验证集直肠癌SLM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 及0.769 ;且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临床实用性。结论 基于临床及MRI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直肠癌SLM。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合成MRI(SyMRI)定量参数及高分辨率T2WI(HR-T2WI)联合合成双反转恢复(SyDIR)图用于直肠癌T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经病理证实直肠腺癌,将病理T1及T2期归为肌层未突破组、T3及T4期归为肌层突破组。由2名影像科医师(分别具有低及高年资)基于HR-T2WI及联合SyDIR图行直肠癌T分期,观察其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计算T分期诊断准确率;比较组间SyMRI定量参数值T1、T2及质子密度(PD)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HR-T2WI及其联合SyDIR图和T2值诊断直肠癌突破肌层的效能。结果79例中,病理T分期T1期3例,T2期32例,T3期27例,T4期17例。2名医师基于HR-T2WI判断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强(Kappa=0.626、0.784,P均<0.001),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95%(60/79)及86.08%(68/79);基于HR-T2WI联合SyDIR图判断直肠癌T分期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较强及强(Kappa=0.783、0.829,P均<0.001),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81%(67/79)及88.61%(70/79)。低年资医师基于HR-T2WI联合SyDIR图判断直肠癌突破肌层的AUC(0.940)高于基于单一HR-T2WI(AUC=0.843,Z=2.443,P=0.015);高年资医师基于HR-T2WI联合SyDIR图的AUC(0.954)与基于单一HR-T2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0.943,Z=0.366,P=0.720),后者与低年资医师基于HR-T2WI联合SyDIR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8,P=0.918)。2名医师所测肌层未突破组T2值均高于肌层突破组(P均<0.001),其余定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T2值判断直肠癌突破肌层的AUC为0.812。结论SyMRI定量参数T2值对判断直肠癌T分期具有一定价值;HR-T2WI联合SyDIR图有助于提高低年资影像科医师判断直肠癌T分期的效能。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7岁,因“背部肿物半月余”入院;既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病史。查体:胸背部正中偏左可见约3.5cm× 3.5cm肿物,质软,可移动,无搏动感。超声检查:左侧胸背部肌层内见5.7cm×2.7cm类椭圆形低回声团,边界清楚,两端似呈“鼠尾征”,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稍增强(图1A);CDFI示低回声团内部及周边见散在点条状血流信号,探及动脉频谱,阻力指数0.70(图1B)。 相似文献
15.
肺癌骨转移的核素骨显像特点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核素骨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46例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核素骨显像资料。结果;24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骨转移病例中,腺癌所占比例最大,为47.6%,其次为鳞癌(36.6%),未分化癌(11.8%),鳞腺混合癌(4.0%);多发核素分布异常者占76.8%,两处核素分布异常者占10.2%,单发异常者占13.0?蛔频牟课灰孕夭恐罟亲疃嗉?81.7%),其次为胸椎(51.2%)、骨盆(44.3%)、腰椎(40.7%)。结论:核素骨显像是公认的诊断骨转移的最灵敏的方法,肺癌患者应常规进行骨扫描,这对疾病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评价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37Cs穿透衰减校正(AC)在氟?眼18F?演-2-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显像中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行18F-FDG符合显像,衰减校正采用137Cs点源,分别重建有衰减校正和无衰减校正(NAC)图像。统计肺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数目,并对两组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4例患者AC图像共检出肺部病灶55个,纵隔病灶154个。NAC图像共检出肺部病灶55个,纵隔病灶127个。所有病例中AC与NAC病灶数目相同者31例(57%),AC病灶数目多于NAC者21例(39%),AC病灶数目少于NAC者2例(4%)。AC检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而NAC未检出者4例(7%)。结论:AC图像质量明显优于NAC图像,AC对肺部病灶的检出率无明显改善,但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检出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内乳淋巴显像探讨乳腺癌患者内乳淋巴结转移及向对侧引流与骨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5例乳腺癌切除术后并发生骨转移的患者和28例无骨转移的患者进行了内乳淋巴显像。仪器为GE公司产Millennium VG5 with Hawkeye,配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结果:①经内乳淋巴显像诊断骨转移组内乳淋巴结总的转移率、患侧向对侧引流率为62.9%,57.1%,同时有内乳淋巴转移和向对侧引流为40.0%;无骨转移组分别为32.1%,21.4%,10.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②仅有向对侧引流是骨转移组(17.1%)高于无转移组(10.7%),但差异无显著性。仅有内乳淋巴转移两组结果相似(22.9%和21.4%)。③骨转移组中,肿瘤位于内、中区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37.1%)及向对侧引流率(37.1%)均较外侧区者高(25.9%和20.0%)。结论:内乳淋巴结转移同时有向对侧引流极易发生骨骼转移;尚无内乳淋巴转移仅有向对侧引流者应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