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受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预后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术后放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65例, 中位年龄53岁, 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226例, 85.3%)。根据病理结果是否有子宫下段受累分为两组:子宫下段受累组和子宫下段未受累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结果, 并对其中的高危和高中危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 不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Ⅰ期内膜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8%和89.7%, 5年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分别为4.5%、6.4%和7.8%。单因素分析显示, 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15, 0.03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 子宫下段受累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更低(P=0.041, RR=0.346, 95% CI:0.125~0.959; P=0.041, RR=0.411, 95% CI:0.175~0.963)。亚组单因素分析显示, 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 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治疗失败率的相关因素(P=0.034)。  结论  子宫下段受累可能是影响Ⅰ期内膜癌辅助放疗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 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 子宫下段受累主要与治疗失败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Shikani可视插管镜与Macintosh喉镜用于非困难气道患者的插管反应及插管并发症, 评价Shikani可视插管镜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方法  将40例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接受妇科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接受Shikani可视插管镜插管或Macintosh喉镜插管, 记录插管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气管导管误入食道的次数、插管时间和咽痛、声嘶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ikani组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分别为(69.0±6.7)和(86.0±11.6)mm Hg, 心率分别为(70.8±8.8)和(78.3±9.9)次/min。Macintosh组插管前后平均动脉压分别为(69.3±9.0)和(93.6±8.9)mm Hg, 心率分别为(71.2±12.5)和(87.6±13.5)次/min。两组插管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与插管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但Shikani组波动更小(P < 0.05)。两组插管时间、咽痛、声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Shikani可视插管镜进行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小于Macintosh喉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术前儿茶酚胺心肌病的药物调整方案,以期保证手术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伴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儿茶酚胺心肌病治疗方案及治疗前后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物、心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儿茶酚胺心肌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7例患者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轻至中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平均为(42.58±7.35)%,经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LVEF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至(56.0±7.09)% (t=0.507,P=0.038)。高去甲肾上腺素组及低去甲肾上腺素组的LVEF分别为(43.11±5.79)%和(42.0±9.19)% (t=0.015,P=0.973),药物治疗后两组LVEF分别为(55.2±5.21)%和(56.87±9.07)% (t=-0.145,P=0.7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伴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儿茶酚胺心肌病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组织病理阴性的可能原因。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再次手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再次手术组织病理结果分为组织病理阴性组和组织病理阳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首次手术临床资料、再次手术前超声声像特征及再次手术术式差异。  结果  共纳入218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再次手术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其中男性70例, 女性148例, 男女比例1:2.11;平均年龄(43.7±12.7)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临床诊断肿瘤复发转移, 其中组织病理阴性组27例, 组织病理阳性组191例。与组织病理阳性组相比, 组织病理阴性组患者年龄较大[(49.3±12.6)岁比(42.9±12.5)岁, P=0.013], 首次手术为多中心病灶的比率较低(7.4%比24.6%, P=0.045), 两组在性别、首次手术术式、肿瘤大小、再次手术前超声声像特征及再次手术术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结论  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组织病理阴性病例并不少见。患者年龄及首次手术是否为多中心病灶可能与再次手术组织病理是否阴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妇科围术期输血的现状及特点, 总结合理用血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妇科手术的病例, 统计其中围术期输血病例, 分析不同疾病、不同手术方式的输血情况及特点。2013年同期妇科手术和输血病例作为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  2014年1月至10月妇科手术总量6203例, 其中围术期异体输血286例, 自体输血80例, 妇科手术异体输血率4.6%, 手术总量较2013年同期增加10.5%, 而输血率降低27.0%(P=0.001)。恶性肿瘤手术具有较高的输血率, 其中输血率最高的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再次肿瘤细胞减灭术, 输血率达45.3%, 输血病例的平均输血量达6.7 U。腹腔镜手术的输血率普遍低于开腹手术。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输血率为6.2%, 而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则达到10.9%。自体输血主要用于宫外孕/黄体破裂内出血、子宫肌瘤/肌腺瘤剔除和开腹全子宫切除术, 其自体输血率分别为17.0%、5.2%和2.8%, 平均输血量分别为749、429和397 ml。  结论  2014年较2013年同期妇科手术总量增加, 但输血率下降, 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积极开展微创手术, 合理进行自体输血, 是妇科围术期合理用血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曲普瑞林)兴奋试验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并探讨其变化特点。  方法  对PCOS患者(n=20)和健康对照者(n=30)进行曲普瑞林兴奋试验, 在0、15、30、45、60和90 min测定血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 FSH)的水平。比较PCOS组和健康对照组在基线状态以及兴奋试验后LH、FSH水平的变化以及LH/FSH比值的差异。  结果  对照组和PCOS组患者的睾酮分别为(1.9±0.5)nmol/L和(3.5±1.4)nmol/L(P=0.012)。PCOS患者的基线LH水平高于对照组[(11.3±6.6)U/L比(3.7±2.7)U/L, P=0.028];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中, PCOS组LH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在第15分钟, PCOS组和对照组的LH分别为(41.4±28.0)和(24.7±19.0)U/L(P=0.036);在第60分钟, PCOS组和对照组的LH分别为(64.0±34.8)和(44.8±22.5)U/L(P=0.060)。PCOS组和对照组的基线FSH水平分别为(4.6±2.0)和(4.9±1.6)U/L(P=0.467);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中, PCOS组FSH水平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 在第60分钟, 两组FSH水平分别为(9.9±4.0)和(17.3±5.6)U/L(P=0.041)。基线状态PCOS组和对照组的LH/FSH比值分别为2.9±1.1和0.8±0.2(P=0.023);此比值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中进一步升高, 在第60分钟时两组分别为6.5±1.3和3.1±0.9(P=0.038)。  结论  PCOS患者基础状态LH和LH/FSH比值明显升高, 在曲普瑞林兴奋试验中, LH和FSH曲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增加, LH/FSH比值进一步升高, 提示PCOS患者存在特征性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  方法  54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无创通气组(21例)和有创通气组(33例), 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计算两组患者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1 h后氧合均得到明显改善(P < 0.01)。无创通气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3.8%, 明显少于有创通气组的51.5%(P=0.043);无创通气组和有创通气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90.5%和93.9%,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无创通气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1±11.7)d, 明显少于有创通气组的(19.4±15.8)d(P=0.008)。  结论  对于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 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通气均难以改善预后, 但无创正压通气因并发症较少且住院时间短, 可尝试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感染性休克患者二尖瓣反流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SHOCK-ICU数据库(NCT03082326)中2016年4月至8月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瓣膜功能,按照入组后28 d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二尖瓣反流及其他瓣膜血流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二尖瓣反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的影响。  结果  共计11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67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5±18.5)岁,平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为(23.6±8.6)分,28 d病死率为46.8%(52/111)。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二尖瓣反流及肺部超声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39和P=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反流、肺部超声失充气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和P=0.020)。生存分析显示,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28 d生存率(38.2%,13/34)显著低于未合并者(59.7%,46/77)(P=0.039)。  结论  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中应用腹腔镜下空肠造瘘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行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营养支持方式分为经口营养组(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空肠造瘘组(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围术期营养状况与生活质量。  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食管癌患者190例。其中空肠造瘘组128例、经口营养组62例。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住院时间[11(9, 13)d比14(13, 20)d, P<0.001]更短,术后辅助化疗完成率更高(95.16%比75.00%, P=0.005), 两组手术时间[335(300,374)min比330(310, 370)min, P=0.75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8.13%比35.48%,P=0.748)无显著差异。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1个月[(23.3±3.5)kg/m2比(21.7±3.9)kg/m2, P=0.006]、3个月[(22.6±3.5)kg/m2比(20.6±4.0)kg/m2, P<0.001]体质量指数均增高,术后1个月[(3.9±2.2)%比(10.3±3.5)%, P<0.001]、3个月[(6.5±3.1)%比(15.7±4.8)%, P<0.001]体质量下降率均降低。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时生活质量症状量表评分均升高,功能量表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急剧降低,术后1个月时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经口营养组比较,空肠造瘘组术后7 d与术后1个月时症状量表评分(术后1个月时疼痛评分除外)均降低,功能量表评分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均<0.05)。  结论  相较于经口营养,腹腔镜下空肠造瘘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生活质量恢复方面更具优势,且不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术相关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特点。  方法  收集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度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 比较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和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  结果  共36例患者纳入研究, 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12)初次择期手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24), 分别为1300和3000 ml(P < 0.05);但非计划二次手术相较于其初次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ASA)分级明显增高, 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0、0、4、8、0例和2、9、1、0、0例;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50和1050 ml)和输血量(红细胞分别为8和1 U, 血浆分别为400和100 ml)亦均明显增加(P均 < 0.05)。36例患者中18例并发术前贫血。  结论  对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患者, 在充分评估术中出血风险的基础上, 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纠正术前贫血, 术中严密止血, 加强围术期凝血功能检测, 可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autotransfusion, IAT)能否改善少量出血患者的组织氧合及术后恢复。  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腰椎后路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为Ⅰ~Ⅱ级且预计出血量 < 20%血容量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回输组输注回收自体血, 对照组给予等量胶体液。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乳酸及脑氧饱和度, 随访并比较术后恢复指标, 包括体温、不适主诉、切口愈合、下地行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共3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回输组和对照组各19例。回输组术后0.5 h和术后1 d的Hb均高于术中水平[分别为(116.5±10.7)、(115.4±12.3)、(106.6±12.6)g/L; P=0.001, P=0.004], 而对照组术后Hb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术后0.5 h乳酸高于术前[(2.5±1.0)mmol/L比(1.3±0.6)mmol/L, P=0.016], 而回输组术后乳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Hb、乳酸及脑氧饱和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健康成人患者少量出血手术中使用IAT, 对术后早期组织氧合有一定改善作用, 但对术后恢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围手术期营养干预的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流程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胃肠手术的患者, 在胃肠与营养代谢专业组接受手术治疗及ERAS管理的患者进入ERAS组, 在其他专业组接受传统围手术期管理者进入对照组。ERAS组围绕术前营养评估、口服或管饲营养补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等措施, 结合其他ERAS管理流程, 主要包括微创手术、全身麻醉或联合硬膜外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术后镇痛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 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措施, 主要包括开腹或微创手术、全身麻醉、术后镇痛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等。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住院天数, 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住院总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0 d内再入院率。  结果  共纳入204例患者, ERAS组和对照组各102例。ERAS组术后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7.2±4.5)d比(9.8±4.8)d, P < 0.001], 住院总费用亦显著降低[(41 125±18 593)元比(51 512±19 453)元, P < 0.001]。两组术后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0 d内再入院率无统计学差异(9.8%比13.7%, 2.9%比2.0%, P均>0.05)。  结论  围手术期营养干预在胃肠外科中应用安全有效, 有利于患者术后实现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肺血管造影或超声心动图确诊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基础疾病、病程、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等, 结合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 分析患者溶栓后7、14、30 d预后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23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男性5例, 女性18例, 平均年龄(57.3±14.0)岁。16例患者存活(69.6%, 16/23), 7例死亡(30.4%, 7/23), 7 d病死率为26.1%(6/23), 14 d及30 d病死率均为30.4%(7/23)。与存活组相比, 死亡组患者sPESI更高[3(2, 3)比2(1, 2), P=0.008], 收缩压[(79.3±25.4)mm Hg比(108.7±18.1) mm Hg, P=0.005]、血小板计数[(135.1±58.3)×109/L比(223.2±89.4)×109/L, P=0.012]、血钙浓度[(1.9±0.2)mmol/L比(2.1±0.2)mmol/L, P=0.030]均更低, 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更高[6372(1637, 17 228)pg/ml比1166(343, 1821)pg/ml, P=0.035], 心肺复苏更常见(100%比12.5%, P=0.00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心率>110次/min(P=0.012)、收缩压 < 90 mm Hg(P=0.000)、进行心肺复苏(P=0.000)或N端脑钠钛前体水平>6000 pg/ml(P=0.001)的患者14 d生存率更低, 而无恶性肿瘤、无慢性心肺疾病、动脉血氧饱和度≥ 90%、血小板≥ 200×109/L或血钙≥ 2.00 mmol/L并不能显著改善14 d存活情况。  结论  在急性肺栓塞溶栓患者中, 低血压、心肺复苏、较高心率及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可能预示着更高的短期死亡风险, 低血钙、低血小板能否作为短期死亡预测因子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因高胆红素血症而两次入院的足月患儿44例(研究组), 并随机抽取在此期间因高胆红素血症入院一次的足月患儿100例(对照组), 比较两组病例在出生体重、胎龄、喂养方式、住院天数、蓝光照射及胆红素下降情况、血糖因素、感染因素、溶血因素、血管外出血因素等方面的差异,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患儿胎龄明显小于对照组[(37.9±1.9)周比(38.9±1.1)周, P < 0.01], 但性别、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患儿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平均时龄明显小于对照组[(64.1±32.0)h比(98.1±93.1)h, P=0.022];首次入院时胆红素值及出院时胆红素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6.8±73.5)μmol/L比(218.9±102.6)μmol/L, P=0.002;(193.2±23.9)μmol/L比(179.6±25.7)μmol/L, P=0.004];蓝光照射周期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2±1.1)轮比(1.4±0.6)轮, P < 0.001;(43.1±26.1)h比(29.1±13.1)h, P=0.002];平均住院天数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所用时间亦明显长于对照组[(4.1±3.0)d比(2.5±1.2)d, P=0.002;(43.1±25.5)h比(33.1±14.4)h, P=0.021]。此外, 研究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比10%, P=0.019), 但在感染、溶血及血管外出血方面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胎龄越小、黄疸出现越早、胆红素水平越高、蓝光照射时间越长的患儿以及曾发生低血糖的患儿容易再次出现黄疸, 对于符合上述情况的患儿建议考虑在胆红素降至正常后观察1 d再出院, 以防止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胃肠道受累患者腹部CT的特征性病变, 建立CT评分系统并分析其临床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收治的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患者CT影像学下的肠壁厚度及肠内外受累部位, 建立CT评分系统, 分析CT评分系统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及实验室观察指标的关系。  结果  共63例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女性60例, 男性3例, 平均年龄(36.7±13.1)岁, SLE病程4(1~8)年; 54例(85.7%, 54/63)患者存在胃肠道病变, 31例(49.2%, 31/63)出现肠外脏器受累, 肠壁厚度平均(7.8±3.7)mm。CT评分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r=0.365, P=0.003);低分组(CT评分≤ 2)与高分组(CT评分>2)相比, 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短[(7.9±6.2)d比(15.8±13.8)d, P=0.006)], 住院天数更短[(17.1±9.0)d比(25.7±20.5)d, P=0.043)], SLEDAI更低[(7.6±4.4)分比(12.2±7.2)分, P=0.004], 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数量更少(60.7%比88.6%, P=0.010)。  结论  CT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模式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放射线剂量。  方法  将70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5例, 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和回顾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冠状动脉CT成像, 对两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线剂量进行评价。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匹配性良好,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组和回顾性心电触发螺旋扫描模式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分别为99.62%和99.62%,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P=1.000);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3±0.36和1.04±0.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73, P=0.000);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的放射线剂量为(3.47±1.00)mSv, 明显低于回顾性螺旋扫描模式的(14.28±1.81)mSv(P=0.032)。  结论  对于心律齐且心率≤ 70次/min的患者, 尽管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的图像质量略差于回顾性螺旋扫描模式, 但两者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无明显差异, 而前者的有效放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因素对PC发病年龄的影响。  方法  1985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PC合并DM且符合一定纳入标准的患者, 先分析总体人群基本特征, 再根据不同DM病程, 将总体人群分为新发DM组(病程≤ 2年)和长病程DM组(病程>2年), 分析不同亚组的临床特征、肿瘤特征、既往疾病史及用药情况, 并分析不同因素包括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史、用药情况对PC发病年龄的影响。  结果  共327例PC合并DM患者纳入本研究。总体人群及按病程分组人群中男性比例均较高, 且发病年龄较女性更低[(60.2±9.5)岁比(65.7±8.5)岁, P < 0.001]。新发DM组较长病程DM组PC发病年龄更低[(60.6±9.5)岁比(64.4±9.0)岁, P < 0.001], 有DM家族史者比例更低(13.8%比24.3%, P=0.016), 平均体重下降程度更明显(9.0 kg比5.0 kg, P=0.003), 空腹血糖水平更低(8.2 mmol/L比9.1 mmol/L, P=0.003), 肿瘤平均直径更大(4.0 cm比3.5 cm, P=0.007), 胰岛素和降压药的使用比例均较低(41.9%比71.3%, P < 0.001;32.9%比49.6%, P=0.004)。男性(P < 0.001)、吸烟(P < 0.001)、饮酒(P < 0.001)、有DM家族史(P=0.048)、使用二甲双胍(P=0.046)的患者PC发病年龄更低, 而服用阿卡波糖者PC发病年龄更高(P=0.042)。  结论  无DM家族史、伴体重明显下降、有吸烟、饮酒史的新发DM患者, 可能是患PC的高危人群, 需格外警惕, 注意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重度肥胖症患者腹部体脂分布与袖状胃切除术后近期减重效果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 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单纯性中重度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及术前1周内腹部CT图像。通过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测定内脏脂肪面积、总脂肪面积及内脏脂肪比例。术后1、3、6个月分别随访患者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下降百分比(percentage of total weight loss, %TWL)和多余体质量下降百分比(percentage of excess weight loss, %EWL)。   结果   20例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男性2例, 女性18例, 年龄(28.2±6.6)岁, 术前体质量为(118.5±20.9) kg,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41.3±7.8) kg/m2, 脐平面平均内脏脂肪面积为(196.1±49.3) cm2, 皮下脂肪面积为(738.2±152.7) cm2, 总脂肪面积为(934.3±169.7) cm2, 内脏脂肪比例为(21.1±4.6)%。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1、3、6个月的体质量分别为(105.4±19.7) kg、(96.0±19.8) kg、(88.3±17.5) kg, BMI分别为(37.1±7.4) kg/m2、(33.8±7.6) kg/m2、(31.1±6.6) kg/m2, 均呈持续下降趋势, 平均%EWL分别达(29.3±9.7)%、(50.0±14.8)%、(65.3±18.1)%。术后1、3、6个月时达到成功减重(%EWL >50%)的比例分别为0、55%、70%。%EWL与术前体质量(R=-0.604, P=0.005)、BMI (R=-0.621, P=0.005)、总脂肪面积(R=-0.686, P=0.001)负相关, 与内脏脂肪比例正相关(R=0.504, P=0.024)。   结论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后近期减重效果明显, 术前低体质量、低BMI、高内脏脂肪比或许可以预测手术减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老年肾癌患者内脏型肥胖与肿瘤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78例经病理证实的中老年(年龄≥ 50岁)肾癌患者资料。采用术前脐平面CT平扫进行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和总脂肪含量测定。内脏型肥胖以内脏脂肪占总脂肪的百分比表示。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评估临床常用指标及肥胖评估指标与高级别肾癌风险肿瘤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278例肾癌患者中, 29例(10.43%)为高级别肿瘤。与低级别肿瘤组相比, 高级别肿瘤组内脏型肥胖患者比例较高[(47.80±8.33)%比(43.24±10.24)%, P=0.022], 肿瘤直径较大[(5.42±2.99)cm比(4.11±2.27)cm, P=0.021], 但体质量指数、总脂肪含量、内脏脂肪含量和皮下脂肪含量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内脏型肥胖与较高的肿瘤分级相关(OR=1.045, 95% CI:1.002~1.090, P=0.042)。亚组分析显示, 在进展性肾癌和肿瘤直径较大(>4 cm)的病例中, 内脏型肥胖与肿瘤分级相关(OR=1.131, 95% CI:1.017~1.256, P=0.023;OR=1.061, 95% CI:1.005~1.121, P=0.032), 而在局限性肾癌和肿瘤直径较小(≤ 4 cm)的病例中未观察到该现象。   结论   在中老年肾癌患者中, 尤其是进展性肾癌和肿瘤直径较大的患者中, 内脏型肥胖与肿瘤分级相关, 内脏型肥胖可能是高级别肾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上腺素刺激试验在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Ⅰ型、Ⅲ型分型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经基因确诊的GSD Ⅰ型及Ⅲ型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完成空腹及餐后肾上腺素刺激试验。以基因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分析空腹及餐后肾上腺素刺激试验对GSD Ⅰ型及Ⅲ型分型的诊断价值。  结果  144例GSD患者中, 男88例, 女56例, 平均年龄(5.77±4.58)岁; Ⅰa型68例, Ⅰb型20例, Ⅲ型56例。144例患者空腹刺激试验血糖均未明显增高。餐后刺激试验血糖明显升高44例, 其中Ⅰ型8例, Ⅲ型36例, 两组有效应患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餐后肾上腺素刺激试验诊断GSDⅠ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和64.3%;诊断Ⅲ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3%和90.9%。年龄≤2.5岁较 > 2.5岁患者餐后刺激试验有效应者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越大, 肾上腺素刺激试验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越高。肾上腺素刺激试验诊断年龄 > 2.5岁的Ⅰ型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和77.1%, 诊断年龄 > 2.5岁的Ⅲ型患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1%和95.4%。  结论  肾上腺素刺激试验对GSD Ⅰ型和Ⅲ型的临床分型仍具有一定意义, 尤其2.5岁以上的GSD患者结果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