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燕 《大家健康》2016,(6):133-133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164例重型颅脑损伤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对照组82例,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82例,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研究组血栓、下肢静脉炎发生率和静脉壁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选择预见性护理方法可以获得良好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6月的9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47例/组,实验组应用预见性护理,对照则应用传统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结果实验组护理有效率100%,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7.02%,对照组护理有效率93.62%,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1.9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通过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指导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重型颅脑治疗的患者50例,根据其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25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5例,而后跟踪观察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并研究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试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卧床和静脉血栓史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中,临床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经常更换体位,定期下肢运动同时结合用药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对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卒中患者,按其不同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生命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卒中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与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部感染及压疮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者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主动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对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消除其潜在的危险因素,注意静脉输液的管理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集束化预防措施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9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研究组(n=79)与对照组(n=80)。对照组采取常规预防措施,研究组采用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结合评估的不同风险结果制定不同的集束化预防性措施,比较两组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流速度、下肢肿胀、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股静脉与胭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与肺栓塞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评定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DVT形成的不同风险,并针对不同风险患者施行不同的集束化预防措施,可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本科室收治符合标准的下肢骨折患者共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LE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后分别予以实施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率为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1%;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骨科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对照组为1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8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苏军 《大家健康》2014,(1):368-368
目的:探究普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选择112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分成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所有患者都按常规进行护理,同时对研究组的患者实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出现,对照组共8例,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预防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预见性护理应用效果。方法统计本院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抽取其中56例患者,并分别预见性护理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法,统计两组护理结果。结果预见性护理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记录明显低于对照组,即发生率分别为2.89%与19.88%(P0.05)。在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过程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方式,大大缩短了患者恢复时间,且缓解了患者疼痛症状。结论预见性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预防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预见性护理患者满意度较高,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体魄,故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5,(10):1411-1412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诊治的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肺栓塞,9例下肢肿胀;试验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0例肺栓塞,2例下肢肿胀,试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近2年共80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组)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无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满意度达100%,与对照组(并发5例,满意度87.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预见性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5年7月—2016年5月)与对照组(2016年6月—2016年12月),每组32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下肢肿胀程度、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6.25%,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5.00%,护理满意度为78.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给予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长的同时又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护理后,两组血栓发生率、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时,应尽量给予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邹娟 《大家健康》2016,(3):178-17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该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选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护理后,两组血栓发生率、发生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时,应尽量给予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帅健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1-2123
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蚌医一附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5 d的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2组患者手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血流速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能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循证护理在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9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比较其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14.58%,研究组为2.08%,对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使其发生率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下肢多发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下肢多发骨折患者120例,分成两组,一组观察组60例,使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另外一组为对照组,60例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康复效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护理措施的效果和对患者康复的影响。结果 120例下肢多发骨折患者中,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只有1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出现18例深静脉血栓,观察组住院的时间比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康复效果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两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多发骨折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谭慧 《血栓与止血学》2016,(4):450-452,45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原因与预见性护理。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记录两组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对比2组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15.0%(P0.05);观察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活物(t-P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血小板计数(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外周血小板p-选择素(CD62-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因素、疾病因素、长期卧床治疗、静脉血管壁受伤等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DVT的重要原因,可给予预见性护理,减少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