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配合推拿整脊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配合推拿整脊,手法复位1次/2 d,推拿整脊1次/d;对照组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70 mg,1次/d。两组均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超声检查。观察椎-基底动脉系统(vertebasilar artrties,VBA)的收缩峰速度(velocity peak,PK)值,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BA),基底动脉(basilar arery,BA)及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eries,PINCA)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效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1%(治疗组)和80.95%(对照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脊复位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对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进行回顾总结。方法:对34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进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齿状突骨折29例,横韧带断裂5例。所有患者行寰枢椎钢丝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术,其中Gallie法固定21例,Brooks法固定13例。结果:术后进行颈椎侧位X线片随访3 ̄63个月不等(平均9个月),34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适用于陈旧性不稳定齿突骨折、伴有不愈合倾向齿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寰椎失稳症的临床治疗问题。方法使用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椎失稳症。结果随访超过3个月的4例均获得了骨性融合,均能下床行走活动。结论当寰枢椎间不稳定时应行枢椎椎弓根螺钉枕颈内固定寰枢椎后路融合术,保留寰枕关节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疾患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寰枢椎脱位、骨折以及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并有明显高位颈脊髓受压症状及体征的患者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取髂骨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68例27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后56例获3~27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其中9枚螺钉穿入椎动脉孔内缘1mm,但无椎动脉损伤的临床表现。37例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11例好转,5例无明显改善,2例术后症状加重,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术中复位、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寰枢椎疾患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7.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一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和枢椎介块螺钉治疗6例寰枢椎前脱位,结果:随访6 ̄24月,4例肌力完全恢复正常,2侧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无断钉脱打现象。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达到稳定的状态,该方法有效且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寰枢椎钩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一年半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 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平均手术时间为70分钟,内固定可靠.结论 寰枢椎钩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本组报告15例寰枢椎前脱位,以颈椎外伤及先天性发育畸形等原因所致,其中外伤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12例,齿状突发育畸形伴寰枢椎脱位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寰椎后弓钢丝贯穿、寰枢椎固定加植骨术,13例获得解剖复位,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以上,X线片检查12例植骨已融合。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植骨融合5例,行一期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植骨融合1例,术后3d下床活动,不用配带颈围领保护。结果术后拍片,1例解剖复位,5例不同程度复位。6例均获随访,全部病例骨性融合;其中4例术前有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术后用Odom标准评分,优3例,良1例,其余2例术前颈部疼痛、无力,术后症状消失。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脱位效果良好,是治疗寰枢关节脱位后路手术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颈源性头痛住院患者60例,将其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采用颈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B组患者采用颈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3、6个月与治疗前V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患者VAS评分下降优于B组(P<0.05),全部患者无神经和动脉损伤及感染并发症.结论 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型臂引导下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为2组(A组31例,B组29例),A组接受C-型臂引导下颈2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组接受C-型臂引导下颈2椎旁阻滞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为:A组6.8±2.5、2.3±1.0、2.4±1.0和3.0±1.3;B组6.5±2.3、2.0±1.2、3.2±1.5和4.6±2.0.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A组100%、93.5%、87.1%;B组96.5%、82.8%、68.9%,治疗后1、3个月组间比较,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的平均VAS,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无明显合并症发生.结论 C-型臂引导下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阻滞,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结合盐酸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急诊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30例设为观察组,采用结合盐酸异丙嗪治疗,将另外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社会功能(4.1±1.5)分、躯体健康(3.9±1.4)分、心理功能(4.2±1.5)分、物质生活态度(3.9±1.3)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社会功能(2.4±1.6)分、躯体健康(2.4±1.3)分、心理功能(2.6±1.4)分、物质生活态度(2.3±1.6)分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药效发挥时间(1.4±0.6)d与对照组(2.9±0.5)d相比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73.3%)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0.00%)与对照组(16.67%)患者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 前列地尔结合盐酸异丙嗪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且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安全可靠,可在急诊眩晕症治疗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痰湿中阻与肝阳上亢是形成眩晕的主要原因,本课题通过使用能够祛风息痰、平肝潜阳的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以BPPV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设立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及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采用头晕残障问卷(DHI)评估患者残余症状中躯体(P)、情绪(E)、功能(F)状态,评价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对BPPV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2组的DHI评分中的P、E、F评分、总分(T)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2周后,单纯手法复位治疗组与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组的DHI评分中的P、E、F、T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这种显著性差异在治疗4周时仍然存在(P均<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具有祛风息痰、平肝潜阳作用的虎杖叶胶囊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改善BPPV症状较单纯手法复位疗效更佳,为改善BPPV患者临床症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析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QRS碎裂波(fQRS)在心肌梗死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QRS破碎波检查分为3组,其中A组46例,无fQRS波,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正常;B组37例,患者伴fQRS波,LVEF正常;C组45例,伴fQRS波,LVEF<50%.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冠状造影结果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结果 :C组患者的多支病变的发生率为91.11%,显著高于A组的41.30%和B组的78.3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的完全性闭塞发生率为48.89%,显著高于A组的8.70%和B组的16.2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Lown分级 Ⅰ 级、Ⅱ级分别为9例(19.57%)、21例(45.65%),B组的Lown分级 Ⅰ 级、Ⅱ级分别为4例(10.81%)、8(21.62%),C组的Lown分级 Ⅰ 级、Ⅱ 级分别为0例(0)、2例(4.44%).C组患者Lown分级Ⅲ 级以上43例(95.56%),显著高于A组的16例(34.78%)和B组的25例(67.5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fQRS波且LVEF下降患者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完全性闭塞,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极高,超声心动图联合fQRS在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效果显著,具有显著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尼麦角林联合舒血宁注射液在眩晕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眩晕症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比较两组眩晕程度、经颅多普勒(TCD)参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眩晕评分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和观察组(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视频眼震图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的自发性眼震、扫视试验、平滑跟踪试验及位置试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眼震电图显示眼震峰速下降、潜伏期延长、精确度下降、欠冲及过冲发生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平滑跟踪试验Ⅲ、Ⅳ型异常检出率和位置试验Ⅰ、Ⅱ及Ⅲ型检出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DGF-BB和NOS水平低于对照组,但TCD各动脉血管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41,P=0.02).结论 与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方法相比,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眼震异常状态、血清PDGF-BB和NOS水平、TCD指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胶原酶溶解术联合三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研究组应用医用三氧发出器、胶原酶注射剂,在X线引导下,选择C2C7间隙,前路穿刺进入椎间盘中心处,注入浓度为50 ug/ml的O2-O3混合气体510 ml,10分钟后再注入胶原蛋白酶100 u,共治疗146例,185个椎间盘。对照组单纯应用三氧消融术治疗146例、185个椎间盘。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312个月,资料分析显示研究组疗效优良率(74.65%)和总有效率(93.1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54.12%、82.19%)(P〈0.01)。结论:胶原酶溶解术联合三氧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少、痛苦少、安全性高、疗效优于单纯应用三氧治疗,是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组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