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梅  王文香  沈跃飞  潘发愤 《浙江医学》2016,38(1):29-31,35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机制,为控制其耐药性传播提供依据。方法筛选住院患者对环丙沙星耐药的69株铜绿假单胞菌,PCR筛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ac(6'')-Ib-cr],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接合转移试验验证PMQR基因。结果69株受试株中,12株aac(6'')-Ib-cr基因阳性,经DNA测序、BLAST比对,3株携带aac(6'')-Ib-cr基因(含有Trp-102→Arg和Asp-179→Tyr突变),另有3株为aac(6'')-Ib野生型;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结果阴性;未检出qnr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PMQR基因以aac(6'')-Ib-cr基因为主,未检出qnr基因,aac(6'')-Ib-cr基因介导低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2.
Xiong ZZ  Wang P  Wang ZX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6):422-424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中新型氨基糖苷类乙酰转移酶基因[aac(6')-Ib-cr基因]的分布.方法 PCR检测aac(6')-Ib-cr基因并将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纸片扩散法测定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改良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和ESBLs; ERIC-PCR法进行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同源性检测.结果 81株阴沟肠杆菌中,3株aac(6')-Ib-cr基因阳性(3.7%); 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西丁,第2、3代头孢菌素等显示多重耐药2株产ESBLs和AmpC,1株产ESBLs;ERIC-PCR电泳图谱型显示,3株aac(6')-Ib-cr基因阳性细菌均不属于同一型别.结论 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中存在aac(6')-Ib-cr基因阳性菌株,为多重耐药、非克隆传播菌株,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德尔卑沙门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方法选取8株多重耐药的德尔卑沙门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质粒指纹图谱分析耐药质粒分布。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EM、CTX-M型β内酰胺酶基因、I型整合子相关的整合酶intI基因和qacEΔ12sul1耐消毒剂和磺胺基因,染色体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gyrA,parC,qnrA/qnrB/qnrC/qnrS,aac(6')-Ⅰb-cr,oqxAB等12种耐药基因。结果8株多重耐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唑、四环素及氯霉素等9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2株对头孢曲松耐药。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敏感。质粒电泳显示,8株菌均携带1~4种大小不等质粒,其中约182kb大小质粒可发现于3株菌中。所有8株菌都携带TEM编码基因,intI和qacEΔ12sul1、aac(6')-Ⅰb-cr基因。有2株菌携CTX-M-14型耐药基因。在喹诺酮耐药相关基因中,5株菌的GyrA发生了D87S的氨基酸突变,5株菌的ParC发生了T57S的氨基酸突变。5株菌携带oqxAB基因,4株菌携带qnrS基因。所有菌株都未携带qnrA/qnrB/qnrC耐药基因。结论多重耐药沙门菌同时存在多种耐药基因,耐药质粒与I型整合子系统共存是导致菌株同时对多种结构各异的抗菌药物耐药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我院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acc(6')-Ib-cr基因的分布以及与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2011年1-9月分离的阴沟肠杆菌46株进行acc(6')-Ib-cr基因检测,并通过DNA直接测序确定;分析两种耐药基因在阴沟肠杆菌的分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及测序分析,46株阴沟肠杆菌中共有aac(6')-Ib基因阳性菌株15株,阳性率为32.6%;对阳性菌株进行DNA测序、BLAST比对,其中6株为aac(6')-Ib-cr,2株为aac(6')-Ib的变异株,变异株为第119位氨基酸与第173位氨基酸的突变.其余7株均为aac(6')-Ib野生型.15株aac(6')-Ib阳性菌中12株携带有整合酶基因.结论:我院分离阴沟肠杆菌耐药严重,氟喹诺酮耐药主要通过aac(6')-Ib-cr基因介导,多伴随携带整合酶基因.  相似文献   

5.
刘丽娟  姜梅杰  张志军  任玉国 《重庆医学》2018,(18):2490-2491,2494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及耐药性,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6年莱芜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鉴定出的51株MDRAB,采用BD公司hoenixTM 100 NMIC/ID-4凤凰复合板进行药敏试验,部分抗菌药物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结果 27株(52,9%)MDRAB同时含armA、ant(3")-Ⅰ、aac(3)-Ⅰ基因,15株(29.4%) MDRAB同时含armA、ant(3")-工基因,2株(3.9%)MDRAB同时含ant(3")-Ⅰ、aac(3)-Ⅰ基因,1株(2.0%)MDRAB含armA基因,1株(2.0%)MDRAB含ant(3")-工基因,5株(9.8%)MDRAB未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aac(6')-Ⅱ、aph(3')-Ⅳ、ant(3")-Ⅰ、ant(2")-Ⅰ、armA、rmtB].MDRAB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4.3%和90.2%.66.7%的标本来自重症监护室患者,19.6%的标本来自神经外科病房.98.0%的MDRAB菌株分离自患者的痰液标本.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的MDRAB多同时携带多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2株不同来源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毒力因子及同源性。方法 2株泛耐药菌均于2019年1月从2位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尿液中分离得到,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EDTA和PBA协同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表型。通过三代测序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对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筛选,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组装以及注释等。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除了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2株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大部分抗菌药物均耐药,EDTA和PBA协同试验提示可能携带碳青霉烯酶。2株菌均携带有1个染色体及2个质粒,染色体基因相差1 192 bp,质粒基因数量完全相同。检测到SHV-28、DHA-18、NMC、SPM、AIM等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AcrA-AcrB-TolC等外排系统及OmpK35和OmpK36外膜蛋白缺失,毒力因子包括铁摄取系统、菌毛、荚膜、内毒素、二元调控系统等。MLST分型均为ST15。结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合并外膜蛋白丢失是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原因,首次在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到NMC、SPM、AIM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阿米卡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ac(6′)-Ib和aac(6′)-Ib-cr基因的临床分布情况。方法收集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阿米卡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61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aac(6′)-Ib基因,aac(6′)-Ib基因阳性PCR扩增产物利用限制性内切酶Fok I酶切消化后电泳分析aac(6′)-Ib-cr基因。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Whonet 5.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阿米卡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ac(6′)-Ib基因检出率为70.5%,aac(6′)-Ib-cr基因检出率为8.2%,两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2.3%、63.9%,对其余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85.0%以上。结论阿米卡星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aac(6′)-Ib基因携带率较高,aac(6′)-Ib-cr基因检出率较低;两基因对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内的多种抗生素存在严重耐药且呈多重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流行状况并分析其与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2007年临床分离到的212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通过PCR检测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qnrC、qnrD、aac(6’)-Ib-cr和qepA,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21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8%(23/212)和19.3%(41/212)。qnrB、qnrS和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0.9%(2/212)、0.5%(1/212)和0.9%(2/212),qnrA、qnrC、qnrD、qepA未检出。4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仅1株对左氧氟沙星表现为耐药,其余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表现为敏感。结论 2005-2007年间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已携带有PMQR基因,且敏感菌株中也有该类基因存在。  相似文献   

9.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A)泛耐药(PDR)机制.方法 琼脂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分析耐药菌株同源性.PCR扩增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碳青霉烯酶、质粒介导AmpC酶等分析B.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PCR扩增检测16种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分析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PCR扩增检测qnr基因、DNA旋转酶基因gyrA、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基因parC和parE,分析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PCR扩增oprD2编码基因及序列分析和MC207110检测外排泵分析膜屏障机制引起的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结果 19株PDR-PA的ERIC-PCR分型结果显示具有5个型别,其中以A和B型为主,分别有6株和7株.17株检出VEB-3型ESBL基因,其中1株同时检出OXA-10型ESBL基因;未检测出质粒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基因.19株均检出ant(3")I氨基糖苷钝化酶基因,其中18株同时捡出ant(3)Ⅱ酶基因;19株发生gyrA突变,其中14株同时发生了parC突变,未检测出qnr基因.19株oprD2编码基因均发生小片段缺失.16株显示具外排泵机制.结论 提示产生VEB-3型ESBL、aac(3)Ⅱ和ant(3")I氨基糖苷钝化酶、DNA旋转酶gyrA和拓扑异构酶ParC基因发生突变,以及OprD2蛋白缺失和外排泵高表达是本组PDR-PA泛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方法:应用西门子MicroScan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对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临床分离得到的4500例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8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5种l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外排泵adeABC基因系统。结果:4500株鲍曼不动杆菌均检出adeB外排基因、armA和aac(3)-I、aac(6')-I、ant(3″)-I基因,其余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4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出率很小。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与细菌产生的adeB外排基因、armA这一种16SRNA甲基化酶基因和aac(3)-I、aac(6')-I、ant(3″)-I这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