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91例脊髓损伤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给予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标准评分,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方面的对比分析。治疗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1年。结果:91例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其中41例出现运动、感觉、影像学、神经电生理方面的不同改善;3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12例出现神经电生理方面的改善;6例无变化。1例严重复合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在随后的1年随访中,除2例失访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进一步恢复的趋势,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及综合康复治疗可部分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是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损伤安全有效的新策略,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如何判断脑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初,英国学者提出脑死亡的概念,此后20余年间,确定脑死亡或成为重要的医学命题之一。脑死亡的基本条件是脑干功能不可回逆的丧失,WHO提出的确定标准为:需要不停地维持人工呼吸,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无自发性的肌肉活动,无反射活动,脑电图长时间出现平直线。确定脑死亡,必须与持续植物状态和闭锁综合征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脑干手术的指导意义,总结实施体会和改进方向。方法:回顾分析了既往2年内,在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手术的48例脑干肿瘤病例资料。在总结手术疗效的同时,就影像资料对临床判断的指导作用,手术指征的把握,电生理指标的选择和意义等进行了讨论。结果:运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等手段,为手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48例患者中,27例全切,15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术后无1例昏迷,一例因脑室炎死亡;神经机能较术前相仿或改善者31例,症候加重或出现新的废损17例(治疗随访,12例明显恢复,达到术前神经机能水平)。结论:在手术入路日趋成熟的今天,多参数神经电生理监测对于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功能废损,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术中选择切人的安全区或探知神经通路的完整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对于特定神经机能评判仍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70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脑电和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脑电和诱发电位在评价持续性植物状态(PVS)疗效和预后的作用。方法:对入院的70例PVS患者治疗前根据PVS评分量表进行评价、检查脑电、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经过促醒和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3个月及意识恢复后复查,并根据PVS评分量表评价疗效。每项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分级评分,将治疗前后和意识恢复前后电生理结果进行对比(t检验),分析电生理对PVS的评价意义。结果:意识恢复率为32.9%,总有效率为77.1%。治疗前后及意识恢复前后脑电检查都无明显差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PVS评价疗效和判定预后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持续性植物状态电生理动态变化和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治疗过程脑电生理的变化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PVS诊断标准的患者35例,在中药、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电刺激等综合治疗期间,间断性的进行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对比其动态变化及患者意识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35例患者进行PVS评分,其中11例18分,意识完全恢复(31%);9例12分以上,意识基本恢复(26%);10~11分8例,明显好转(23%);1~5分4例好转(11%),2例无明显变化(6%),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3%)。总有效率为91%。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出现由重到轻的动态变化。结论PVS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脑电生理的检查情况作为评定患者意识恢复的客观指标,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屈伸膝肌存在脊髓水平的选择性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膝关节骨关节炎屈伸膝肌抑制的特性。方法 对36例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股神经和坐骨神经的最大电刺激、定量的髌腱反射和股二头股健反射诱发曜闰的肌电图检查,比较健患侧的差异。结果 36例单侧膝骨关节炎健患侧的股神经最大电刺激的诱发电位峰-峰值和潜伏期无显著差别,但患侧的髌腱反射诱发电位峰-峰值要显著低于健侧(P<0.001)。健患侧坐骨神经最大电刺激的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峰-峰值和股二头肌腱反射诱发电位峰-峰值判别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从脊髓水平的反射角度看,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存在抑制而屈膝肌无明显抑制,膝骨关节炎对屈伸膝肌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夹脊低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的疗效。方法:SCI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夹脊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2组患者痉挛程度及运动感觉功能变化。结果:治疗90d后,观察组Ashworth、腱反射、阵挛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均P〈0.01),对照组仅腱反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组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夹脊低频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行神经根移位术改善机体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行神经根移位术对机体远端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切除L2段脊髓0.5cm。一周后切断右侧L1和L2神经根,其中实验组A组行神经根移位术即L1神经根近端和12神经根远端吻合;对照组B组仅行12神经根原位吻合。术后12周分别行神经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肌肉湿重测定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观察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元定位,纤维再生和肌肉萎缩情况。结果术后12周,A组右侧股四头肌失神经支配现象明显改善,股四头肌功能有所恢复,而B组无改善。结论神经根移位术能重建脊髓损伤后的反射和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截瘫肢体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不同时期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的变化与临床神经体征之问的关系及电生理评定方面的意义。方法:对同一时期在我科住院的24例SCI患者进行双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检查.同时采用Ashworth痉挛评定方法评定及记录患肢肌张力、腱反射等。观察H反射和F波的特征表现与临床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CI患者临床不同时期,下肢H反射和F波的表现不同.H反射和F波的表现特征受神经体征严重程度的影响。结论:H反射和F波有可能做为临床评定痉挛的客观电生理指标,它优于主观的Ashworth等痉挛评定方法.但尚需通过临床观察来完善这一指标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植物状态电生理动态变化和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强  徐如祥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26-3327
目的:探讨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治疗过程脑电生理的变化情况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PVS诊断标准的患35例,在中药、神经营养药、高压氧、电刺激等综合治疗期间,间断怀的进行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对比其动态变化及患意识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35例患进行PVS评分,其中11例18分,意识安全恢复(31%);9例12分以上,意识基本恢复(26%);10-11分8例,明显好转(23%);1-5分4例好转(11%),2例无明显变化(6%),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3%)。总有效率为91%。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出现由重到轻的动态变化。结论:PVS患康复治疗过程中脑电生理的检查情况作为评定患意识恢复的客观指标,与患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1资料与方法 共70例患儿,其中面神经损伤28例,臂丛神经损伤22例,腓神经损伤20例。病程5d至半年。根据神经损伤后瘫痪的肌肉发生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皮肤感觉障碍程度将其分为两型:(1)轻型:部分失神经、肌肉萎缩不明显、腱反射减弱、皮肤感觉轻度障碍。(2)重型:完全失神经、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肌无力、皮肤无感觉。 治疗方法:(1)改善病损局部的病理改变行热疗;(2)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行电疗;(3)恢复肢体功能行医疗体育。2结果 70例患儿中,受损神经所支配部位的功能恢复正常 58例(82. 8…  相似文献   

1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7岁,糖尿病病程(1~20年)出现周围神经病变(2个月~12年)平均6.2年,对照组58例(男31例,女27例),糖尿病病程(1个月~19年)平均5.6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依据:(1)轻型:四肢感觉异常或疼痛,腱反射正常或减弱。(2)中型:四肢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3)重型: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4)电生理检查:下肢肌电图传导速度减慢,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患。  相似文献   

13.
李伟  钟贵彬 《中国临床康复》2013,(24):4502-4508
背景:如何重建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对截瘫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索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脊神经前根与支配股四头肌的腰神经建立神经通路,恢复脊髓损伤后股四头肌的神经支配和肌收缩功能。方法:对清洁级SD大鼠L1神经根的前根与L3神经根的前根进行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6个月)的轴突再生后,期望建立新的肌肉收缩功能。神经缝合后6个月,在破坏L2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观察股四头肌神经支配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同侧L2半切脊髓前后,电刺激移植神经干时可记录到股四头肌的收缩肌电图。在同侧L2半切脊髓前后,电刺激L1感觉根时可同样在股四头肌记录到肌电图。说明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L1神经根前根与L3神经前根移植吻合能重建新的股四头肌神经支配反射通路,并使股四头肌低级反射中枢上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麻醉状态下S1脊髓节段不同电压及频率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ES)所诱发的脊髓反射,探讨ESCES诱发脊髓反射的发生机制及来源。 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10只,麻醉后手术将电极植入S1脊髓节段,予以波宽200 μs、电压强度分别为400,600,1200 mV的单脉冲ESCES; 1200 mV时,频率分别为50,60,80,100 Hz 的ESCES。以同心圆针电极记录大鼠后肢半腱肌肌腹的肌电信号,观察所诱导脊髓反射的特点。 结果能引起大鼠半腱肌反应的阈值为300 mV。3种电压强度的ESCES能诱导出2种潜伏期成分的脊髓反射,较低的400,600 mV电压强度可诱发出长潜伏期成分,潜伏期分别为(5.27±0.36) ms和(5.19±0.67)ms;较高的1200 mV电压强度可诱发出短潜伏期成分,潜伏期为(2.57±0.23)ms。4种较高频刺激均可诱发出脊髓反射,但刺激后期都出现了脊髓反射脱落后不规律出现,部分大鼠出现了较高频刺激后期脊髓反射完全消失。50 Hz频率的ESCES所诱发脊髓反射的潜伏期和波宽分别为(4.46±1.07)ms和(7.33±1.00)ms,与另外3种频率所诱发脊髓反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电压的ESCES可诱导出不同来源的脊髓反射。长潜伏期成分可能是兴奋脊髓背根传入神经后引起的单突触反射;短潜伏期成分可能是直接兴奋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或运动纤维后向下传导引起的肌肉兴奋电反应。4种较高频ESCES所诱发的不规律出现的脊髓反射,可能是一种单突触反射。较高频刺激时脊髓反射的不规律出现可能与较高频刺激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干反射 (BS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在观察脑干损伤病人的病情变化、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 70例脑干损伤病人同时进行BSR、BAEP监测。分析BSR、BAEP与格拉斯哥昏迷计分 (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 (GOS)之间的关系以及 2 5例临终状态时BSR、BAEP情况 ,同时研究早期脑疝病人的BAEP变化。结果 :BSR、BAEP与病人的GCS、GOS密切相关 ,BSR平面越低 ,病情越重 ,预后越差 ;BAEP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基本一致 ,双侧或一侧Ⅰ、Ⅲ、Ⅴ波平坦 ,提示预后不佳。脑死亡者绝大多数BSR属Ⅵ平面 ,BAEP双侧各波呈电平坦。脑疝早期BAEP主要表现为一侧波Ⅴ消失或波Ⅰ~Ⅴ、Ⅲ~Ⅴ峰间潜时 (IPL)延长。结论 :BSR、BAEP可用来观察病情、判断预后 ,可作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之一 ,BAEP有助于早期发现脑疝 ,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干细胞移植在改善截瘫症状的同时也获得了性功能恢复。为此,对其恢复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近3例脊髓损伤截瘫接受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术后性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3例脊髓损伤后截瘫时间都在1年以上,完全失去性功能,而手术后有2例患者性功能完全恢复,出现正常的勃起和持续时间约5min,另外1例可以勃起,只是持续时间短。结论:对于脊髓损伤的截瘫,进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和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重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侯春林  张世民 《现代康复》2000,4(6):815-817
介绍2种恢复脊髓损伤后控制性排尿的新方法及其临床经验。方法:(1)总结国内第1例Brindley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埋置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2)在成功建立犬膝腱-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孤的基础上,对3例圆锥上SCI痉挛性膀胱的病人,进行肌腱-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孤建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脑性瘫痪(CP)肌张力低下型和婴儿脊髓性肌萎缩(SMAⅠ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特点,加深临床医师对两种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21例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及11例SMAⅠ型患儿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头颅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并对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CP患儿围生期异常率较SMAⅠ型患儿高,肌无力常较轻微且随年龄增长而好转,肌张力降低轻于SMAⅠ型患儿且腱反射可以引出,病理征可以阳性,部分患儿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及癫痫;CP患儿可伴有脑电图(EEG)及头颅MRI/CT异常,神经传导功能检测及肌电图(EMG)正常;而SMAⅠ型患儿神经传导功能检测及EMG异常。15例CP患儿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好转,7例SMAⅠ型患儿病情恶化,4例已死亡。结论围生期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EEG、MRI/CT、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EMG检查有助于CP、SMAⅠ型的鉴别诊断,远期预后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X线照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定剂量X线照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影响。方法  70只Sprague Dawley大鼠均接受第 2胸椎节段的脊髓损伤 ,然后随机分为 2组 ,照射组在损伤后 14d接受线照射 ,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在脊髓损伤后第 3、7、14、2 1、2 8、3 5和 42天接受后肢运动、斜板及后肢疼痛反射等 3项脊髓功能测定。结果  70只实验鼠中符合设计要求者 62只 ,其中照射组 3 2只 ,对照组 3 0只。X线照射组大鼠的后肢运动恢复及斜板测定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疼痛反射 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一定剂量X线照射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研究发现脊髓功能激活区域和电生理等理论对应区域相一致,多数学者认为使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检测脊髓神经功能是可行的.目的:检测电针刺激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磁共振功能成像激活区特征,验证使用脊髓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来客观评价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疗效的可行性.方法;使用电针同时刺激3例脊髓损伤患者和5名健康志愿者的右手合谷穴和曲池穴,采用组块设计方法,使用SPM2软件得到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脊髓内真实的激活区,分析激活区在矢状位和横断位上的分布特征,并与健康志愿者的激活分布对比,找出患者的激活分布差异.结果与结论:5名健康志愿者在脊柱C2、C5段均重复出现激活信号,在C6段4名出现激活;3例脊髓损伤患者在脊柱C2,C6段均出现均重复出现激活,其中1例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激活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可以观察到针灸刺激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激活,因此可以根据功能激活区的分布及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客观评价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