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在腘动脉以上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中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栓塞部位均为腘动脉以上,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保护下实施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溶栓、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支架置入(STENT)。观察疗效及远端栓塞发生率,并观察术中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耐受性以及有无相关的并发症,以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23例24根下肢动脉均通过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成功完成了介入治疗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均能耐受,无相关并发症,远端栓塞发生率为0。23例24根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后24h、1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100.0%、95.8%,6个月时21例21根下肢动脉的通畅率为91.7%。结论在腘动脉以上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中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是安全的,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肖磊  阚世廉 《安徽医药》2017,21(3):529-531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5例外伤合并下肢血管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动脉损伤行介入手术病人术后患肢血供正常,未见间歇性跛行及其他缺血症状;4例髂动脉覆膜支架病人,未出现动脉支架内再狭窄,1例髂静脉支架发生血栓,予以静脉导管溶栓后好转,未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PTS)表现.结论 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因损伤不易发现及手术处理困难,适合行腔内介入手术,其优点是损伤小,能够快速确定损伤位置,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达到及时救治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澎  谷岩  孙涛  郝明利  陈宝公 《天津医药》2004,32(5):307-308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起病急骤,可威胁到生命。因此,及时诊断、早期取栓和辅助治疗,对保全肢体和生命至关重要。笔者报道30例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成功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13例为急性髂股动脉栓塞、2例国动脉栓塞。13例及时手术取栓而治愈,2例就诊时已发生下肢坏死,经先取栓再取适当平面肢,也获满意效果。手术方法采用Fogarty动脉取栓导管经股总动脉取栓。术后给予肝素1mg/kg体重抗凝治疗预防新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全程的优质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患者全程优质护理能积极的减少急性期下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的意义,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该种护理措施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分析。方法对在本院接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对患者两边股动脉注射含量为0.9%生理盐水,50~100万U尿激酶,时间控制在20 min内。结果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30例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并给予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后25例患者痊愈,3例患者效果显效,1患者血栓复发,1例患者死亡。讨论栓塞患者进行诊断并不困难,其主要根据患者临床病症以及彩超诊断可以对患者疾病进行确定,对患者两边股动脉注入生理盐水以及尿激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16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患者。均采用Fogarty取栓导管经股浅动脉取栓,术前充分作好各项准备,同时作好监测心功能的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加强肝素抗凝治疗期间的护理,注意观察切口渗血情况,根据病情通知主管医生调整剂量。严密监测肢体的皮温变化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作好心功能监测及治疗,防止心源性拴子脱落复发。注意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护理。对再次手术者尤应加强上述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6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动脉取栓术组30例和介入溶栓组30例。结果动脉取栓术组和介入溶栓组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24h完全复通、部分复通比例、D二聚体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动脉取栓术组和介入溶栓组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临床疗效明显,无明显差异,提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股动脉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94年1月~1998年12月对10例因风湿性疾病二尖瓣狭窄致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以尿激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0例中男4例,女6例,年龄38~55岁;主要表现均为突然出现下肢疼痛,进而发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趾指苍白,部分出现青紫。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24小时。1例为双侧动脉栓塞,余为单侧。诊断依据:除病史、原发病及体征外,均经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 治疗方法 用药前均急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并均有肝、肾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原始资料。治疗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探讨Angioguard、PercuSurge装置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10例(靶血管在右冠近中段7例,前降支近端3例)及大隐静脉桥血管介入治疗(PCI)2例;7例(1例桥血管)采用Angioguard装置,5例采用PercuSurge装置。PCI前根据使用说明将远端血管保护装置输送至靶血管远端,完成靶血管PCI后收回。结果均成功放置,10例AMI未发生远端血管栓塞或无复流现象,术后TIMI血流均为3级;2例桥血管成功施行PCI,未发生远端血管栓塞现象;所有患住院期间未发生AMI、心源性猝死、再发心绞痛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特别是AMI应用血管远端保护装置安全、可行,可明显改善患术后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及远端血管栓塞现象,提高冠脉PCI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是临床急症,治疗方法较多。本文旨在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06月39例(45条患肢),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腔内治疗及腔外治疗联合的方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9例(45条),所有病例均行腔内治疗,其中取栓术35例,40条患肢,行股动脉成形术5例。结果手术均成功,予联合治疗后35例治愈,2例好转,2例截肢,无死亡。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后其下肢踝肱数据指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指标从(0.72±0.13)下降到了(0.31±0.16),数据有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36个月,临床症状有好转。结论腔内外联合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有效缓解患肢症状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李文静  张雅静  赵伟  刘倩  宋旭臣  张宏 《天津医药》2011,39(11):1003-100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55例住院的T2DM患者行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109例、轻度狭窄组(狭窄<30%)113例、中度狭窄组(30%≤狭窄<70%)118例和重度狭窄组(≥70%组)115例,分析各组下肢动脉疾病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重度狭窄组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中、重度狭窄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轻度狭窄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下肢动脉病变与WHtR、HbA1c、病程、年龄、LDL-C、WC、SBP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HtR、HbA1c、LDL-C升高均为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或P<0.05),HDL-C升高为下肢动脉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WHtR可能为预测T2DM患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的一项经济、简便、有效的人体测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房》2019,(3):397-402
目的:系统评价冠心病患者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2月,收集冠心病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比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卒中、严重出血等指标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并对不同种族、实验室检测方法和干预疗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合计8 6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RR=0.93,95%CI(0.74,1.16),P=0.51]、全因死亡[RR=0.89,95%CI(0.56,1.41),P=0.61]、心血管死亡[RR=0.68,95%CI(0.36,1.25),P=0.21]、心肌梗死[RR=1.03,95%CI(0.92,1.16),P=0.56]、支架血栓[RR=0.52,95%CI(0.22,1.24),P=0.14]、卒中[RR=1.03,95%CI(0.65,1.63),P=0.90]和严重出血[RR=0.78,95%CI(0.53,1.14),P=0.20]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0.29,95%CI(0.14,0.64),P=0.002]和全因死亡发生率[RR=0.11,95%CI(0.01,0.87),P=0.04],而干预疗程达6个月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发生率[RR=0.11,95%CI(0.01,0.87),P=0.04],其余亚组分析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相比,对于冠心病患者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不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的发生风险。虽然亚组分析显示根据CYP2C19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给药可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风险,但该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他汀类药物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药物用法及用量:瑞舒伐他汀,口服,每天1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每天20 mg。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脏功能然后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LDL-C、hs-CRP、FMD以及LVEF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LDL-C、hs-CRP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MD以及LVEF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有较好的疗效。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更加明显。两种药物治疗后预后均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踝臂指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的患病情况。 方法:对住院的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踝臂指数测量,并进行资料收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20例合并下肢外周动脉疾病踝臂指数的均值为0.831±0.079)。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组与非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组患者相比,糖尿病史(P=0.001)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P=0.001)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而吸烟史(P=0.228)、高血压病史(P=0.359)、血浆C-反应蛋白(P=0.339)和相关血脂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测量ABI确诊下肢PAD简便易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合并下肢外周动脉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合并下肢外周动脉疾病多见于糖尿病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38例(42条患肢)ASO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18例(20条患肢)和B组20例(22条患肢)。A组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 ABI)、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动脉通畅率和保肢率及生活质量( QOL)评分。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动脉通畅率和保肢率及术后30 d 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背动脉、胫动脉ABI均较治疗前升高,术后6、12个月B组QOL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球囊成形术与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在ASO治疗中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后者对ASO患者QOL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观察2种前列地尔注射液在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盲法、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试验组使用A 药(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对照组使用已上市B 药(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疗程均为14 d。结果 本试验共有8家医院参与,随机入组235 例受试者。对照组入选117人,试验组118 人。主要疗效指标中踝肱比值,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人群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 d 后踝肱比值均较基线时有所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14 d 后对照组提高0.09;试验组提高0.10,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 set,PPS)人群结果趋势和FAS 一致。两组治疗14 d 后静息痛均较基线时有所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PS 人群结果趋势和FAS 一致。最大无痛行走距离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PS 结果和FAS 一致。全部不良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33%;试验组为17.65%。相关不良事件对照组10.08%;试验组为8.4%。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验证表明,2 种前列地尔注射液在治疗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在急性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时、溶栓后及治疗2~4周后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急性大块肺栓塞后心电图即可出现SⅠQⅢ及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TⅢ及TV1 ~ V3倒置往往在发病1~2h后按一定顺序相继出现.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心系统内可见活动或附壁实质性中低等回声.右房、右室增大,主肺动脉及分支增宽,肺动脉压增高,肺动脉频谱形态见特征性的“指拳征”.肺动脉频谱加速时间及射血时间缩短.溶栓或抗凝治疗后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消失;Ⅰ和V5 ~ V6导联的S波明显缩小甚至消失;V1~V3(V4)导联T波倒置加深;右束支阻滞消失;TⅢQⅢ及RⅢ的变化则呈双向性.当肺栓塞发病后数小时至3d内即溶栓者溶栓后RⅢ递减,QⅢ进行性加深增宽,TⅢ倒置进行性加深;反之,肺栓塞发病1周后进行溶栓者溶栓后QⅢ明显缩小,TⅢ由倒置很快变直立.右房、右室、肺动脉附壁血栓消失,右室恢复正常或内径较前缩小,肺动脉内经恢复正常或较前缩小,肺动脉收缩压下降.结论 急性肺栓塞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变化呈一过性及多变性,动态观察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结合有助于诊断及对疗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陈丽娟  钱红玉 《中国药房》2007,18(17):1298-1300
目的:对左氧氟沙星2种不同给药方案治疗老年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将90例老年急性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45例。A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连续静脉滴注;B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左氧氟沙星胶囊序贯治疗,2组总疗程均为10d,运用最小成本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A、B组痊愈率分别为71·11%、68·89%(P>0·05),有效率分别为93·33%、88·89%(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3·33%、91·11%(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4·44%(P>0·05);A组的治疗费用明显高于B组,A、B组治疗成本分别为1801·50、1191·35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930·25、1340·25。结论: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较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