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湖南地区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早发冠心病(PCAD)血瘀证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各亚型证型特征。方法对322例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资料分析研究。结果PCAD血瘀证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其比晚发冠心病血瘀证存在更显著的脂类代谢和血流变异常;BMI、吸烟、TG、LDL、高血压是PCAD血瘀证的危险因素;血瘀证各亚型血瘀证积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痰浊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P〈0.05);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各亚型中,0~1年病程以痰浊血瘀为主,2~5年病程以气滞血瘀居多,5年以上病程以气虚、阴虚血瘀为主(P〈0.01)。结论血瘀证存在明显的脂类代谢异常,且PCAD血瘀证比晚发冠心病血瘀证存在更显著的脂类代谢和血流变异常;BMI、吸烟、TG、LDL、高血压是PCAD血瘀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48例血瘀证和52例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及54名健康人的ACE基因型,同时检测内皮素(endothelins,ET)、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gⅡ)、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值。结果冠心病血瘀证组ACE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ET/NO冠心病血瘀证组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T、AgⅡ冠心病血瘀证组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ET/NO、AgⅡ各组DD型均高于Ⅱ型和ID型,其中以冠心病血瘀证组DD型为最高,与其他两组比较AgⅡ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ET/NO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D型ACE基因可能为冠心病血瘀证发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中医证型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方法: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血瘀证组30例,痰浊证组27例,气滞证组23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促凝活性(PC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冠心病各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BMC PCA、PAI-I表达均显著升,而t-PA表达显著下降(P<0.01);血瘀证与非血阏证组(痰浊与气滞组)之间PBMC t-PA、PC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而PAI-I表达无差异(P>0.05);痰浊证组与气滞证组之间各项指标未见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中医辩证分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BMC PCA增高和t-PA降低的程度对区别血瘀证和非血瘀证具有意义,血瘀证患者处于明显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总结23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者的临床病案资料,分析围手术期中医证型的变化特点及其与临床客观指标的关系。结果:术后第1天气虚、阳虚、血虚、血瘀、痰浊、气阴两虚、气虚痰瘀与术前1天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第3天阳虚、血虚、痰浊、气阴两虚与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第7天阳虚、血虚、血瘀、痰浊、气阴两虚、气虚痰瘀与术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法乐氏四联征(TOF)术后发生气虚、血虚、气阴两虚的机会显著低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P〈0.05),而阳虚、血瘀、痰浊发生机会较高(P〈0.01)。室间隔缺损(VSD)术后发生阳虚机会较高(P〈0.01),房间隔缺损(ASD)术后出现气阴两虚证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P〈0.01),肺动脉狭窄(PS)术后发生痰浊、气虚痰瘀证机会较高(P〈0.01)。阳虚组年龄、体重显著低于其他证候组,肺动脉压/主动脉压(Pp/Ps)、心脏指数(CI)显著高于其他证候组(P〈0.01);阳虚、血虚组体外循环时间显著长于其他证候组(P〈0.01);而痰浊、气虚痰瘀组Pp/Ps显著低于其他证候组(P〈0.01)。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有差异性。各客观指标与证型间有相关性,其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分子标记物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微观辨证规律。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血瘀证患者,根据国家标准分为气滞、气虚、痰浊、阴虚四亚型,并测定其血清NO、ET、VWF值,经统计学比较之间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NO由高到低依次为A组〉B组〉F组〉D组〉C组〉E组,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相比,其余各组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ET由高到低依次为E组〉C组〉B组〉D组〉F组〉A组,与A组相比,除D、F组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WF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E组〉C组〉D组〉F组〉B组〉A组,与A、C、E组相比,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相比除F组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内皮损伤是冠心病血瘀证的重要因素,其分子标记物血清NO、ET、VWF值是冠心病血瘀证不同亚型微观辨证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血瘀证与痰浊证患者血液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过氧化脂质(L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脂联素(ADPN)、瘦素(LPT)、游离脂肪酸(FFA)及血脂水平[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载脂蛋白A)、apo-B(载脂蛋白B)]的变化,探讨其在CHD血瘀证及痰浊证辨证分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40例痰浊证CHD患者(T组),43例血瘀证CHD患者(X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N组)血液中ET、NO、LPO、MDA、SOD、GSH-PX、ADPN、LPT、FFA及血脂(TG、TC、LDL-C、HDL-C、apo-A、apo-B)水平。结果 (1)X组及T组ET、LPO、MDA、FFA、TG、TC、LDL-C水平较N组显著增高,其中X组ET、LPO、MDA水平较T组增高明显,其余则为T组增高较明显。(2)X组及T组NO、SOD、GSH-PX、ADPN、LPT、HDL-C、apo-A/apo-B水平较N组显著降低,其中X组NO、SOD、GSH-PX水平较T组降低明显,其余为T组降低明显。结论 CHD血瘀证与痰浊证在ET、NO、LPO、MDA、SOD、GSH-PX、ADPN、LPT、FFA及血脂(TG、TC、LDL-C、HDL-C、apo-A/apo-B)变化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实验指标可以作为CHD痰浊证及血瘀证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血瘀证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痰浊证)、心血瘀阻证(血瘀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探讨代谢组学方法在研究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中的应用。方法:对10例痰浊证患者和10例血瘀证患者的血浆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处理图谱数据,研究2组血浆代谢物图谱的差异。结果:1HNMR图谱模式识别分析显示,2组血浆样本代谢物差异显著。痰浊证组乳酸含量较高,血瘀证组丙氨酸含量较高,说明2组都存在能量代谢紊乱;痰浊证组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脂类化合物、酮体含量均高于血瘀证组,高密度脂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血瘀证组,说明痰浊证组比血瘀证组存在更严重的脂代谢紊乱;痰浊证组葡萄糖、半乳糖、N-乙酰糖蛋白含量均高于血瘀证组,说明痰浊证组比血瘀证组存在更严重的糖代谢紊乱;痰浊证组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酞胺、白蛋白赖氨酰含量均高于血瘀证组,丙氨酸、瓜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均低于血瘀证组,说明2组氨基酸代谢紊乱程度相当。结论:2组血浆样本的1HNMR代谢物图谱存在差异,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物。血浆代谢物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冠心病心绞痛的不同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基因啦平对行气活血复方的微观机理进行探索。方法:以病证结合方式.严格按照诊断标准选取16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治疗前后CD62p基因表达的观察、对比、分析,并以健康人为对照。结果:(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惠者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3)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厦阴虚血瘀组、痰浊血瘀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气滞血瘀组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P〈0.01):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之间相比较.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4)治疗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CD62p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患者存在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并且其指标异常与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血瘀证各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行气活血中药可有效抑制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治疗对冠心病血瘀证的影响。方法:观察60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PTCA+STENT)治疗前后血瘀证评分和血瘀证相关的实验室指标(TXB2、6-keto—PGF1α-ET、NO)的变化。结果:PTCA+STENT治疗冠心病后7天、30天较治疗前血瘀证积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TXB2、6-keto—PGF1α ET)均明显降低(P〈0.05),而NO则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PTCA+STENT治疗冠心病后30天与治疗后7天血瘀证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CA+STENT治疗冠心痛后30天较治疗后7天TXB2、6-keto—PGF1α、ET升高(P〈0.05),而NO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TCA+STENT治疗在短期时间能明显改善冠心病血瘀证表现,但长时间有潜在引起再次发生或加重血瘀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心绞痛症状,检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血流,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并且LAD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显著增加(P〈0.01),NO水平升高(P〈0.01),ET水平下降(P〈0.01),NO/ET比值升高(P〈0.01);而对照组LAD血流,NO和ET水平无明显变化。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LAD血流的增加与血浆NO水平升高,ET水平下降,以及NO/ET比值升高显著相关(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增加冠心病患者LAD血流,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浆NO和ET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GD-3型光电血流容积仪对113例健康人面部常色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健康人面部常色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正常参考值及三类偏色光电血流容积比值指标的情况.方法应用GD-3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与Pclab生物机能系统匹配,观察额部、左颊、右颊、鼻头、下颏的血流容积指标及三类偏色的血流容积指标情况.结果五部中反映心脏搏动的时间指标Tag、Tab、Tae、Teg、Tab/Tag、Tbe/Tab完全一致,反映心血管功能和血流状态的指标Hb、Hd、He、Hf、Tw、Hb/Tab、Hd/Hb、He/Hb、Hf/Hb、Tw/Tag因部位不同而异.Hb/Tab呈鼻尖>左、右颊>额部、下颏,Hd/Hb、He/Hb、Hf/Hb、Tw/Tag则相反.三类偏色中反映心血管功能的Hb/Tab、Hd/Hb、He/Hb、Hf/Hb、Tw/Tag均有显著差异,随着面部常色由偏赤→偏白→偏黄,Hb/Tab逐渐变小,Hd/Hb、He/Hb、Hf/Hb、Tw/Tag逐渐变大.结论光电血流容积指标能反映心血管的功能和血液的状态,面部血流容积变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面色-血流容积变化的机理,是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光电血流容积仪为中医望色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益心通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益心通脉汤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能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性(P〈0.05);2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1、血栓素B2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0.01),6-酮前列环素有所增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通脉汤能改善冠心痛心绞痛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并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左室周边缩短率(mVcf)、舒张晚期心房收缩峰值速度/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A/E)]及循环调节肽[心钠素(ANP)、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将95例CHF患者分为4个证型组,检测各组心功能参数、ANP、ET,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并以2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F组患者血浆ANP、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型各组间ANP、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气虚兼水肿血瘀证组较其他各组LVEF、mVcf明显降低(P0.01),A/E明显增高(P0.01),而且A/E随辨证分型更显著。CHF组中医证型演变与LVEF、mVcf呈负相关,与A/E、ANP、ET呈正相关。结论心功能参数及循环调节肽随着辨证分型演变规律而变化,可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其中A/E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与外周血干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及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何金波  王超 《河北中医》2012,34(6):812-81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另选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治疗2个月。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及血清ET-1、NO、NOS水平变化情况,测定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收缩压、舒张压及ET-1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NO、NOS水平及EDD、EID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PG、2 h PG、HbAlc、TG及ET-1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NO、NOS水平及EDD、EID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收缩压、舒张压、ET-1、NO、NOS、EDD及EID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通心络胶囊可通过影响ET-1、NO及NOS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探讨不同体质类型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运用王氏体质分类法对600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进行体质分型,分析主要体质类型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患者排名前4位的体质类型分别为瘀血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4类体质的TG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各体质间TG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瘀血质LDL-C水平高于其他体质及健康组(P0.01);不同体质类型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不同体质类型间的血脂水平具有差异性,瘀血质LDL-C危险性高于其他体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血瘀证的关系。方法检测45例冠心病血瘀证和50例非血瘀证冠心病患者及50例正常人的血清hs-CRP,同时检测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指标。结果冠心病血瘀证患者hs-CRP、ET/NO、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与非血瘀证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血瘀证患者NO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s-CRP升高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调脂汤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于PCI术后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调脂汤,水煎分服,2次/d。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2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等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脂汤可改善冠心病PCI术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等各项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压和心率(超过85次/min)对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接受治疗的100例病人.测量病人心率、血压水平.心率为病人入CCU基线心率和治疗后1 h心率的平均值,并采用心电图进行记录.血压为病人休息5 min之后在卧位测量的血压水平.结果 存活前壁STEMI病人心率为86.88次/min&#177;14.92次/min,死亡病人则为108.15次/min&#177;25.36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心率超过85次/min可明显影响院内死亡率(P<0.01);死亡病人的收缩压为128.65 mmHg&#177;21.56 mmHg,存活病人的收缩压则为140.58 mmHg&#177;20.87 mmHg,存活者收缩压水平为较高(P<0.05),而两组舒张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率和血压可作为前壁STEMI病人死亡率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