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供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抑制肝移植大鼠免疫排斥的作用.方法 实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4对雌性大鼠,建立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A组:肝移植术中输注生理盐水;B组:肝移植术后隔天一次给予他克莫司(0.25 mg/kg)灌胃2周;C组:肝移植术中输注与A组同剂量的雄性Wistar大鼠的MSCs.观察术后第10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TGF-β1与IL-10的表达、Y染色体定位及受体存活时间.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多组比较方差分析AST、ALT值,LSD法分析组间差异;病理分级采用ridit法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存活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第10天A、B、C组ALT分别为(756±104)、(197±49)、(103±31)U/L,AST分别为(635±134)、(331±78)、(150±38)U/L,3组ALT和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8,265,P<0.05);两两比较发现,B组及C组均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A组ridit均值为0.8333,为重度排斥,B、C两组ridit均值分别为0.4583、0.2083,排斥反应较A组显著减轻,且C组较B组级别更低.A、B、C组TGF-β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5%、69%±20%及85%±2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1,P<0.01).A、B、C组IL-1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5%、75%±14%及91%±2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2,P<0.01);B、C两组TGF-β1和IL-10呈强阳性表达且C组比B组更明显,而A组则为弱阳性表达.原位杂交检测发现,C组含有带Y染色体的雄性MSCs,主要在汇管区聚集.A、B、C组大鼠50 d存活率分别为0、10%、90%,3组大鼠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P<0.01),C组中位存活时间为63 d,较A组11 d延长,且C组长于B组.结论 肝移植同时向供体输注MSCs能够抑制受体对移植肝的免疫排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重组腺病毒(Ad)5-CTLA4-Ig转染MSC。转染72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后MSC中CTLA4-Ig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未转染和转染后的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40只);以雄性Brown Norway(BN)大鼠为受体(40只)。采用改良的Kamada两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4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A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MSC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MSC;转基因MSC治疗组(C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转基因MSC;免疫抑制剂治疗组(D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术后即给予环孢素(CsA)1.5 mg/(kg·d)肌内注射,连续8 d。每组大鼠取5只观察生存情况。每组其余5只于术后第9日处死,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干扰素(IFN)-γ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排斥反应程度。结果  重组Ad5-CTLA4-Ig转染MSC 72 h后, 蛋白质印迹法可检测到转染后的MSC中有CTLA4-Ig的蛋白表达。当未转染的MSC: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为1:10、1:20时,MSC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为85.60%、76.69%。重组Ad5-CTLA4-Ig转染MSC 72 h后,在相同的数量比下,其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为90.50%、84.20%;与未转染的MSC比较,转染后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增强(P<0.05)。A、B、C、D组大鼠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13±3),(41±6),(90±15),(102±18)d。A、B、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IL-4水平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C组的IL-4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和D组的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IL-2、IFN-γ水平明显降低,C组的IL-2、IFN-γ水平亦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和D组的IL-2、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A组移植肝发生重度排斥反应,B组移植肝亦发生排斥反应,但与A组比较程度较轻。C组与D组移植肝有轻度排斥反应。结论  重组Ad-CTLA4-Ig转染MSC可抑制肝移植排斥反应,其效果优于MSC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hIL-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原位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豚鼠对Wistar大鼠的非协调性异种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MSCs组,hIL-10-MSCs组.观察受体存活时间、受体鼠肝功能变化.术后第24小时取移植肝脏,用RT-PCR、ELISA法观察E-Selectin、LFA-1、VCAM-1及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IL-10-MSCs组大鼠生存时间延长、肝功能好转,黏附分子E-Selec-tin、LFA-1、VCAM-1和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hIL-10-MSCs对移植肝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E-Selectin、LFA-1、V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脾脏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脏在仓鼠到大鼠异种肝移植中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方法 三袖套法建立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移植术后肝脏和脾脏的病理变化;采用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检测异种肝移植术后血浆中抗仓鼠抗体滴度的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脾脏中大鼠抗体的产生,脾脏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并观察环孢素A,环磷酰胺,切脾对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及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异种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时,脾脏急剧  相似文献   

5.
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移植肝细胞凋亡,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三袖套法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应模型,普通组织及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移植中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肝中Fas-L,TGF-β1的表达。结果 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移植肝出现细胞凋亡,并表达Fas-L、TGF-β1,随着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加重,其细胞凋亡增多,Fas-L,TGF-β1表达增高。结论的细胞凋亡作为细胞死亡的一种机制,存在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其机制与Fas-L,TGF-β1有关,可作为判断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20年4月至10月,选取24只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24只雄性Brown Norway大鼠为受体,"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根据以下处理肝脏方法将大鼠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的组织干细胞.除具有支持体外造血、促进体内造血功能重构外,还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调节移植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建立豚鼠至大鼠异种肝移植动脉化动物模型 ,观察移植肝的超急性排斥反应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 :供体为荷兰豚鼠 ,购自上海铁道医学院华亭实验动物养殖场 ,14 0~160 g。受体为雄性SD大鼠 ,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190~ 2 2 0 g。术前不禁食水。2 .移植手术 :(1)供体手术 :供受体均为清洁手术 ,乙醚开放吸入麻醉 ,结扎均用 7 0尼龙线。手术在SXE 1型手术显微镜 (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 )下进行 ,单人操作。豚鼠取上腹部横切口 ,游离肝脏 ,结扎左侧膈静脉。右肾上腺静脉结扎后剪断。游离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肝移植同时输注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受者肝移植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A组SD大鼠只行剖腹探查;B、C、D组各组行Wistar-SD大鼠肝移植同时,C组提取受者MSCs同期经门静脉输注给受者,D组给予肌注CsA,B组给予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1、7、14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 肝移植同时输注受者MSCs,谷氨酸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病理改变仅呈急性轻度排除反应,与肌注CsA组相似,而单纯移植组呈急性重度排除反应.术后第7天,白细胞介素(IL)-2和干扰素(IFN)-γ浓度,C组分别为(443.89±2.39)、(347.55±3.35)ng/L,B组分别为(600.36±2.98)、(373.77±1.81)ng/L,而IL-4和IL-10浓度,C组分别为(126.99±1.18)、(147.40±1.07)ng/L,B组分别为(102.02±0.94)、(111.03±1.15)ng/L,C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同时输注MSCs,可通过抑制Th1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受者对移植肝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对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Wistar大鼠异种胰岛移植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MSC组,每组15只.用Lewis大鼠股骨与胫骨培养制成的MSC进行干预治疗,MSC组植入人胰岛细胞和MSC,对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补体在异种大动物猪到猴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 以梅山猪为供者,中国猕猴为受者,行异种腹腔异位心脏移植.随机将受者分为3组.A组(5只):为空白对照组,受者心脏移植后不作任何处理.B组(5只):为照射预处理组,受者于心脏移植前28 d、即1.5个月龄时接受60Coγ3 Gy全身剂量照射,其余同A组.C组(8只):为照射+胸腺注射预处理组,心脏移植前21 d,将供者的脾细胞(按照5×107个/只的数量)注入受者的两侧胸腺内,其余同B组.观察心脏移植术后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猪对猴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刺激效应;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补体C3和CD46的血清浓度;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者外周血细胞表面IgM、IgG阳性细胞百分比水平.结果 A、B、C三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分别为:(36.6±5.8)h、(65.6±6.5)h和(91.1±22.8)h,C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与A组比较,P<0.01,与B组比较,P<0.05.C组在猪对猴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的刺激效应较A、B组明显下降(P<0.01).B、C组移植前补体水平(C3)无明显变化,但随着IgM、IgG水平的上升,发生排斥反应时C3和CD46水平显著降低.C组猕猴特异性抗猪抗体IgM及IgG的上升速度均较A、B组明显延缓.结论 对受者进行异种胸腺注射联合全身照射预处理在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无法抑制异种排斥反应中补体的激活,补体通过经典途径参与了延迟性异种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输注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与造血干细胞(HSCs)共同移植对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将扩增的Balb/c小鼠骨髓MSCs与骨髓共同经尾静脉输入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同系小鼠体内(联合输注组),并设单输骨髓细胞的HSCs组、单输间充质干细胞的MSCs组以及输培养基的对照组,每隔5d计数白细胞,计算动物死亡率。将乙酰乙酸碳氧荧光素标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输入SCID小鼠尾静脉,24h后取肺、心、肝、脾、肾和小肠组织做冰冻切片;取骨髓、肝脏及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鼠骨髓中人特异性β2-微球蛋白。结果细胞输注后,联合移植组的白细胞恢复快,12d左右恢复正常,死亡率(3/11)低于HSCs组(5/10)、MSCs组(4/4)、输培养基的对照组(11/11)。人MSCs输入SCID小鼠后24h,其在体内的分布依次为肺、肾、脾、肝,小肠及心脏组织中几乎无阳性细胞,骨髓中有极少MSCs。结论MSCs与造血干细胞共输能促进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hIL-10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MSC)对大鼠原位异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利用两套管吻合技术行豚鼠对Wistar大鼠的非协调性异种原位肝移植构建模型,按照构建模型过程中处理方式的不同(生理盐水+地塞米松、MSC+地塞米松、hIL-10-MSC+地塞米松)分为空白对照组、MSC组、hIL-10-MSC组。观察受鼠存活时间、肝功能、术后24h移植肝组织IL-2、IL-4、IL-10、IL-12、IL-15、IL-18及TNF-α的含量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MSC组相比,hIL-10-MSC组大鼠生存时间延长、肝功能好转,细胞因子IL-2、IL-12、IL-15、IL—18、TNF-α表达明显降低,IL-4、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hIL-10-MSC对移植肝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IL-2、IL-12、IL-15、IL-18、TNF—α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水苏糖对猪到人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人血液体外灌注猪游离心脏为基础,模拟猪到人异种心脏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实验分为A、B两组:即分别用人血液灌注及人血液加水苏糖灌注猪离体心脏。观察灌注后两组心脏的跳动时间;体外灌注1h后,对两组灌注心脏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IgG及IgM的沉积)及病理学分析。结果A组灌注心脏平均跳动时间为(9.5±2.5)min;B组灌注心脏平均跳动时间为(46.8±8.1)min,其中有1个心脏在灌注的1h内一直跳动;两组心脏跳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心肌间质呈弥漫性出血、水肿,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心肌血管内皮组织中有IgG及IgM沉积。B组心肌间质未见出、凝血和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未见肿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未见IgG及IgM沉积。结论水苏糖对异种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肝细胞及肝内移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体外诱导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分化及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移植情况。方法 首先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分离和培养,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20μg/L)和表皮生长因子(EGF,1.5mg/L)诱导定向分化。肝纤维化形成的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使用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门静脉向肝纤维化形成的SD大鼠肝脏移植,对照组用BrdU标记未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脏标记细胞的分布及BrdU^+/ALB^+细胞数量。结果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细胞CK8及ALB表达阳性。移植2周后大鼠肝脏均可检测到BrdU标记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诱导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组BrdU^+/ALB^+细胞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分化为肝细胞,移植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环境中,白蛋白表达细胞数更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微量注射生理盐水溶液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B组),脊髓损伤9 d后脊髓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5μl.移植后7、14、28 d采用斜板实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脊髓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功能恢复,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移植后28 d,两组斜板倾斜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4.96±5.70)度,B组(53.19±6.51)度,P<0.05];两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6.8±1.2),B组(10.1±3.5),P<0.05].同时,两组M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69±0.47)ms,B组(3.97±0.83)ms,P<0.05],两组SEP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4.19±1.97)ms,B组(2.60±0.92)ms,P<0.05].两组神经轴突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32.8±6.1)条/mm2,B组(39.0±4.6)条/mm2,P<0.05].实验组可见明显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再生,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明显减小.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脊髓损伤处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够减小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促进受损轴突的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输注预防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8例肾移植受者分为BMSC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BMSC组于肾移植当天和术后2周时分别经外周静脉输注自体BMSC,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诱导治疗.观察两组AR的发生情况、移植肾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组在术后3、6个月AR的发生率分别为4.7%和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和26.7%(P<0.05).BMSC组术后7、14和30d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1.28±0.62)、(1.33±0.63)和(1.47±0.49)ml/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BMS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2%,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两组24个月时AR的发生率和e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自体BMSC输注可降低肾移植后早期AR的发生率,可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唯一选择,但术后排斥反应制约了其疗效.间充质干细胞所表现出一些理想的特性,包括:移植同种异体反应和自身免疫性T细胞应答,促进细胞因子环境,这些特性可能对移植物有保护作用,故主张在器官移植中应用.本文对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转染人白细胞介素10(Hil-10)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大鼠异种移植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携带Hil-10基因的慢病毒Hil-10/LOX-cwGFP转染豚鼠的MSC.以豚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利用两套管法行原位肝移植.空白对照组的受者分别于术前24 h和术后24 h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地塞米松0.5 ml(2 mg/ml)各1次;MSC组的受者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自股静脉注射2.0×106/ml的MSC单细胞悬液2 ml+地塞米松0.5 ml(2mg/ml)各1次;Hil-10-MSC组的受者分别于上述时间点自股静脉注射2.0×106/ml的Hil-10-MSC单细胞悬液2 ml+地塞米松0.5 ml(2 mg/ml)各1次.术后12 h切取移植肝脏,观察移植肝组织学变化,测定肝组织中Hil-10、凋亡蛋白酶-3(Caspase-3)、Fas和FasL的表达,观察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MSC组相比,Hil-10-MSC组的病理改变最轻,IL-110表达明显增加,FasL明显减少.Hil-10-MSC组的Fas和Caspase-3的阳性区域面积分别为11.5%和25.1%,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35.3%和70.8%(P<0.05).Hil-10-MSC组的凋亡指数为32.5%,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74.1%和MSC组的50.3%(P<0.05).结论 Hil-10-MSC可明显减轻大鼠异种移植肝脏的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Fas/Fas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