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丽 《当代医学》2010,16(14):150-150
目的准确判断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狭窄程度,为临床治疗可提供依据。方法对心脑疾病或脑卒中的住院患者检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应用彩色多谱勒和BFLOW[二维灰阶血流]对照检查。结果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1~18mm的6例,颈动脉斑块形成23例,狭窄6例,重度狭窄1例。结论颈部血管位置表浅,易于暴露,应用先进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可以早期发现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对脑中风危险性的预报和缺血性脑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蝶 《甘肃医药》2009,28(3):204-205
目的:讨论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2D对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50例占41.7%;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5例占37.5%;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占12.5%;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0例占8.3%;65例内中膜增厚。结论:2D及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伤、可重复、有价值的实用检查方法,并且对了解用药后观察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型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16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81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患者为8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彩超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的斑块种类和中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硬斑、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膜增厚度增加和斑块的发生明显,其变化能反应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状态。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颈动脉超声对冠心病患者临床诊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 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冠心病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性质(扁平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溃疡斑块)、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法)、斑块总面积高于对照组。 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IMT、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的软斑块和溃疡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扁平斑块和硬斑块又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会增加,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也会随之增大;属于不稳定性斑块的软斑块和溃疡斑块也明显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粥脉粥样硬化情况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86例三种疾病(高血压病60例、冠心病67例、糖尿病59例)的患者,用Logiq400彩色多普勒动态检测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ECA)、颈外动脉(ICA)的内膜-中膜厚度变化参数和颈动脉斑块分布位置。结果:发现186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动脉的分叉部(球部)和ICA起始段2.0 cm范围内,易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0%分布在此处),斑块直径约2 cm~2.2 cm,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结论:临床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增厚,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它们的形成影响了心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超声彩色多普勒动态观察可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检测出小的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的位置,从而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②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高于颈总动脉内中膜正常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脑梗死疾病风险评估的价值。方法:脑梗死120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外动脉。自近段向远段仔细探查,观察走行测量内径,内膜厚度,斑块大小、位置、声学特征、表面连续性等情况。结果:检查脑梗死120例颅外段颈动脉488条,动脉粥样斑块89例,颅外段颈动脉共检出斑块175个,其中颈总动脉分叉部88个,颈内动脉47个,颈动脉主干40个。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7,P<0.01);颈总动脉分叉部与颈总动脉主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78,P<0.01)。120例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124个,稳定斑块51个,内膜增厚20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检查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人群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和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指数检测20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组60例,无冠心病对照组140例。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分叉处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冠心病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分支硬化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颈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CDFl)在颈动脉硬化狭窄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87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颈动脉和100例正常人的颈动脉,共314支血管,应用超声技术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后壁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CDFI显示136支颈总或/和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97支伴有斑块形成,31支管腔狭窄,程度约40%~95%,平均为76%,1例颈内动脉闭塞,238支颈动脉正常.结论 超声检查在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方面可作为一种优良的观测手段,并且能准确地判定颈动脉硬化程度和管腔狭窄程度及狭窄位置,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也能用作治疗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松 《吉林医学》2007,28(9):1111-11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 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3岁,查体时无意中发现双侧颈部均可闻及较粗糙的收缩期杂音,遂作超声检查。超声所见: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弥漫性增厚,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最厚处分别为1.5ram和1.7mm,内膜回声虽然增强,但壁上无斑块回声,外膜粗糙,管腔变细,左右管腔内径分别为4.1mm和4.0mm,Pw示血流速度尚正常范围,Vmax110cm/秒。频谱包络线毛糙,阻力指数偏低,双侧颈内外动脉及椎动脉管壁结构及血流参数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双侧颈总动脉大动脉炎。  相似文献   

15.
石芸  杨琳  程爱华 《四川医学》2009,30(1):136-137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对颈动脉结构和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15例高血压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检查,分别测量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计算斑块检出率,同时测量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直径变化。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的颈总动脉IMT(1.14±0.04)mm比健康对照者(0.75±0.03)mm.明显增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内径变化率(4.5±1.30)%较健康对照者(9.61±2.5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IMT)增厚,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颈动脉的二维表现和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3例,占14.6%;45例内中膜(ITM)增厚。结论:CDFI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方道顺 《吉林医学》2009,30(1):46-4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异常检出率为78.0%,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3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掺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无名动脉分叉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并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缺血性脑中风组的颈总动脉分叉处及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此外两组均发现了无名动脉扩张疾病,且缺血性脑中风组的无名动脉扩张检出率高于非缺血性脑中风组,P<0.05.结论颈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中风密切相关,且无名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更为紧密,无名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硬化及斑块发生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检查更有助于发现动脉硬化和粥样斑块的存在,从而减少漏诊,并有助于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行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同时伴有颈动脉斑块。结果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发生脑梗死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颈总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较少。斑块引起同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侧脑梗死,软斑块和溃疡斑块最易于脱落形成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观察颈总动脉及其分又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本组3670例就诊患者中,颈动脉无病变者1874例(51.1%),有粥样硬化者1796例(48.9%)。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仅表现内中膜增厚或同时伴有斑块者692例(38.5%),形成颈动脉轻度狭窄者381例(21.2%),中度狭窄者423例(23.6%),重度狭窄者266例(14.8%),闭塞者34例(1.9%)。本组经CT、MRI确诊的脑梗塞患者612例,其中有456例CDFI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74.5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685例,CDFI检测有577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占84%。【结论】CDFI可作为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法,能提供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斑块等医学信息,提示脑血管病的高危状态,对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塞患者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