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检测外周血AFP mRNA可确定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表达高低与肝癌复发、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1-3]。本文建立了一种具有内参照的定量检测AFP mRNA的竞争性RT-PCR方法,并初步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FP mRNA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GPC3基因在肝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例原发性肝癌及相对应的癌周组织提取总RNA,利用RT-PCR方法对AFP、GPC3基因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FP、GPC3基因在癌组织和癌周组织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在癌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70.0%和75.0%,联合应用达80.0%,在癌周组织的表达率均为10.0%,组织AFP mRNA的表达与血清AFP相关,而GPC3 mRNA的表达不受血清AFP值影响,在血清AFP≤20 ug/l的肝癌组织中,GPC3 mRNA表达率为40.0%(4/8)。结论GPC3 mRNA在肝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周组织的表达,GPC3基因对血清AFP阴性肝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可能是肝癌的一种新的潜在的肿瘤特异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及其动态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FP mRNA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93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并观察其中36例患者血AFP mRNA表达在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血AFP mRNA阳性率为52.7%(49/93),阳性率与肝癌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癌灶大小、HBV感染和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并和癌组织中AFP mRNA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P<0.05).随访结果显示,外周血AFP mRNA呈阳性的病例发生肝内外转移率显著高于阴性病例,癌灶缓解期明显短于阴性病例(P均<0.05).联合全身化疗和免疫治疗可显著降低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结论外周血AFP mRNA阳性表达是预示肝癌发生肝内外转移的重要标志.联合全身化学免疫治疗可显著降低血AFP mRNA阳性率,对预防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降低肝内外转移率和提高患者预后可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MAGE-1 MAGE-3及AFP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AGE-1、MAGE-3和AFP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用于检测微小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表达。结果: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4.9%(30/86)、60.5%(52/86)和69.8%(60/86);所有患者肝癌组织至少表达其中一种mRNA。结论:MAGE-1、MAGE-3结合AFP mRNA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较高,有可能用于联合检测肝癌血行微小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146mRNA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PCR)技术定量检测70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18例非癌肝组织中CD146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CD146mRNA在肝癌组织(0.044±0.0178)明显高于在癌旁肝组织(0.0367±0.0121)中的表达水平(P<0.01),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癌肝组织(0.0263±0.0102)中的表达水平(P<0.05)。CD146mRNA在人肝癌组织中的含量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明显有关,而与肿瘤个数、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CD146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及术后转移复发有关;可作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肿瘤M2型丙酮酸激酶(TUM2-PK)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42例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TUM2-PK mRNA的表达并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联系。结果:TUM2-PK mRNA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35/42)和57.14%(24/42),表达量为0.7230±0.6744和0.2594±0.2835,肝癌组织中TUM2-PK mRN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TUM2-PK mRNA的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与肝癌的大小、门脉癌栓、淋巴转移、肝内转移、AFP水平及患者5年生存率无关(P>0.05)。结论:TUM2-PK mRNA的高表达提示肝癌的分化差。可作为评估肝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高表达中期因子与肝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期因子(Midkine,MK)蛋白高表达与肝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AFP阳性HCC患者术前外周血AFP mRNA和手术切除肝癌组织MK蛋白,了解肝癌细胞血行播散和MK表达的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41例HCC患者中,18例术前外周血可检出AFP mRNA,检出率为43.9%.在对应的肝癌组织中,29例高表达MK,表达率为70.7%.在29例高表达MK的HCC患者中,18例术前外周血AFP mRNA阳性,阳性率为62.1%:而在12例MK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仅3例术前外周血AFP mRNA阳性,阳性率为25.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R<0.05).结论:肝癌组织异常表达MK与外周血循环中存在肿瘤细胞有关,可能是肝癌细胞转移潜能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WFDC-1基因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FQ-RT-PCR)法检测3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远端正常肝组织WFDC-1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WFDC-1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050±0.026)明显低于远端正常肝组织(0.113±0.040),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WFDC-1mRNA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与HBsAg水平有关,合并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低于HBsAg阴性HCC组(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AFP及有无肝硬化无关(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WFDC-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相应正常肝组织,提示WFDC-1表达与降低肿瘤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潜在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WFDC-1基因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FQ-RT-PCR)法检测30例肝癌组织及相应远端正常肝组织WFDC-1mRNA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WFDC-1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050±0.026)明显低于远端正常肝组织(0.113±0.040),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WFDC-1mRNA在肝癌中的表达水平与HBsAg水平有关,合并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低于HBsAg阴性HCC组(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临床分期、AFP及有无肝硬化无关(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WFDC-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相应正常肝组织,提示WFDC-1表达与降低肿瘤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为潜在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角度对肝癌中抑癌基因p5 3和肿瘤标志物AFP(甲胎蛋白 )、CEA(癌胚抗原 )的表达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 40例肝细胞肝癌 (HCC)患者癌组织连带部分癌旁组织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 3基因、AFP、CEA等。结果 p5 3基因癌内表达为 80 % ,癌旁组织为 5 0 % ;AFP癌内表达为 87.5 % ,癌旁组织为80 % ;CEA癌内表达为 5 5 % ,癌旁组织表达不明显。结论 检测 p5 3基因 ,并与其它肿瘤标志物和相关基因一起 ,在基因水平诊断肝癌、估计预后及制定术后治疗方案等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角度对肝癌中抑癌基因p5 3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 (AFP)、癌胚抗原 (CEA)的表达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 4 0例肝细胞癌 (HCC)患者癌组织连带部分癌旁组织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 3基因、AFP、CEA等。结果 :p5 3基因癌内表达率为 80 % ,癌旁组织为5 0 % ;AFP癌内表达率为 87 5 % ,癌旁组织为 80 % ;CEA癌内表达率为 5 5 % ,癌旁组织表达不明显。结论 :检测p5 3基因表达 ,并与AFP、CEA一起 ,对诊断肝癌、估计预后及制定术后治疗方案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RECK及MMP-14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RECK及MMP-14与肝细胞肝癌(HCC)的侵袭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61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以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RECK及MMP-14的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RECK及MMP-14的mRNA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RECK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在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而在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MMP-14mRNA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在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RECKmRNA和MMP-14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27),而两者在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RECK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等明显相关,而与肿瘤直径、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肿瘤分化程度以及癌旁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MMP-14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术后复发、肿瘤直径大小明显相关,而与肿瘤数目、血清AFP水平、肿瘤分化程度以及癌旁有无肝硬化等无明显关系。结论:本研究提示RECK及MMP-14的mRNA表达与HCC的浸润转移有关,RECK及MMP-14可能在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李星  李伟 《肿瘤防治杂志》2002,9(5):476-477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角度对肝癌中抑癌基因p53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及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收集4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组织连带部分癌旁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基因、AFP、CEA等。结果:p53基因癌内表达率为80%,癌旁组织为50%;AFP癌内表达率为87.5%,癌旁组织为80%;CEA癌内表达率为55%,癌旁组织表达不明显。结论:检测p53基因表达,并与AFP、CEA一起,对诊断肝癌、估计预后及制定术后治疗方案等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荧光检测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与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定量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甲胎蛋白信使核糖核酸(AFP mRNA)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定量检测51例原发性肝癌,10例转移性肝癌,18例非肝癌的恶性肿瘤,16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甲胎蛋白mRNA。结果:AFP mRNA在非肝癌的恶性肿瘤患者无异常表达,在转移性肝癌(20%,2/10),慢性肝病(6.3%,1/16),原发性肝癌(37.3%,19/5)、AFP mRNA的基因拷贝数和肝癌TNM分期[1],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显著相关,而与肿瘤大小及血清AFP值无相关性。结论:巢式FQ-PCR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异常预示有血源性转移的可能,可作为肝癌的诊断,肿瘤分期和有无肝外转移及愈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小肝癌组织中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及谷氨酰转移酶GGTmRNA H亚型表达 ,通过与小肝癌血清AFP的比较 ,探讨其在小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RT PCR法检测 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hTERT与GGTmRNA H亚型的表达 ,同时通过放免法检测血清AFP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在 65例原发性肝癌中 ,癌组织hTERT基因的阳性例数 5 6例 ( 86 2 % ) ,GGTmRNA H亚型的阳性例数为 61例 ( 93 8% ) ,肝组织血清AFP阳性 40例 ( 61 5 % ) ,P <0 0 5 ;hTERT基因在2 0例小肝癌癌组织阳性表达例数为 16例 ,阳性率为 80 0 % ;GGTmRNA H亚型阳性表达例数为 18例 ,阳性率为 90 0 % ;与血清AFP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肝癌组织中hTERT基因、GGTmRNA H亚型联合检测可弥补AFP测定的不足 ,对提高肝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hTERT基因及GGTmRNA H亚型的检测比AFP更敏感、特异性更高 ,有望成为小肝癌早期诊断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组织胸腺素β10 (Thymosin beta-10,Tβ10)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0例HCC患者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18例正常肝组织中Tβ10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Tβ10 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无术后复发、有无肝外转移、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和病理分级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Tβ10 mRNA在正常肝组织(1.30±0.53)及癌旁肝组织(1.21±0.50)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HCC组织(1.01±0.41)中的表达水平(P<0.05),而在正常肝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β10 mRNA在人HCC组织中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肿瘤个数及肿瘤直径明显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血清AFP 水平及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Tβ10 mRNA在HCC组织中低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的早期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FP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8例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76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AFP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HCC的AFP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预后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HCC中AFP表达与血清AFP测定值曲线不完全一致,但大体走势基本相同。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AFP水平可作为判断HCC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GSTA1基因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35例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和癌前组织,以及35例人肝癌和癌组织中的GSTA1mRNA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以上组织的GSTA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树鼩肝癌组织的GSTA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及癌前组织;人肝癌组织的GSTA1mRNA表达水平、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综合得分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分别为P<0.001、P<0.05和P<0.001)。结论GSTA1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相关基因之一;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动态观察相关基因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有助于阐释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坚  王洪林  涂刚  董蒲江 《肿瘤》2006,26(4):335-338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neoplasms,PHC)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的CD44v6 mRNA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0例PHC患者、40例肝良性疾病(10例肝血管瘤,10例肝囊肿,10例肝硬化,10例慢性肝炎)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CD44v6 mRNA的表达。同时RTPCR检测PHC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CD44v6 mRNA的表达。结果:PH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 mRNA检出率为53%(32/60),而肝癌组织中CD44v6 mRNA检出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中检出率为17%(6/36)。在肝癌组织中不表达CD44v6m RNA的肝癌病例,40倒肝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以及正常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出CD44v6 mRNA。PH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 mRNA检出率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血管浸润、肝内外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CD44v6 mRNA可能作为肝癌外周血微转移检测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检测结果有助于判断PHC患者的预后,监测其复发以及对PH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L-17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肝良性肿瘤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的住院患者,采集手术切除肝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组织标本。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组织中IL-17、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IL-17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癌患者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对照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IL-17、ROR-γt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L-17表达均高于正常肝脏组织,且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结论:IL-17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有可能作为肝癌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