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首倡脾阴之说、阐述脾阴证治、启迪医林后世3个方面探讨缪希雍的脾阴学说,它上承<内经>,下启后世,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 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脾阴虚证大鼠海马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脾虚衰老的病理变化及补益脾胃法延缓衰老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和燥热伤阴药物损伤等复合因素建立脾阴虚证青年大鼠及老年大鼠模型.用补益脾胃方药进行治疗.观察海马超微结构.结果:衰老大鼠海马细胞呈退行性变化,可见细胞凋亡.补益脾胃方药可以改善海马组织衰老性改变,尤其对青年脾虚证大鼠.结论:补益脾胃方药可以改善衰老大鼠海马组织细胞凋亡进程,可能是通过抗自由基及调节衰老基因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内经》以降,李东垣从中气不足立论,重升阳益气,温补脾胃。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的《血证论》在前贤的基础上提出了滋补脾阴学说。他从阴阳,脏腑学说等方面论述了脾阴存在的客观性,指出了脾阴的实质及其作用。以中、西汇通观点,说明脾阴之物质基础。治疗上取甘淡濡润之品以滋补脾阴。提出了脾阴虚、胃阴虚的辨证论治方案,补前贤之未备,丰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脾胃理论。立脾阴学说羽翼东垣《内经》以降,系统论治脾胃病者,首推李东垣。他先后著成《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书,系统论述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正> 午雪峤老师积四十年临床经验,熟悉经典,擅长儿科,善于调理脾胃,对脾阴虚治疗尤多独到之处,现将其对脾阴虚的认识和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脾阴虚体现在营气不足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阳,常忽视脾阴.五脏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及教科书多论及脾阳(气),较少论及脾阴。但无论从阴阳存在的普遍法则,还是从长期临床实践考析来看,脾阴在生理与病理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如能尽快地完善脾阴的相关理论,对于丰富并完善脏象理论和脾胃学说及正确、有效地治疗脾胃疾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脾阴虚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广印 《陕西中医》2006,27(8):1023-1024,F0003
近年来有关脾胃学说的论述,脾阳气虚探讨较多,而脾阴不足专论则较少,有的脾胃学说综合论述也只列脾气虚弱,脾胃虚寒、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而脾阴虚证,则无。有见于此,故本文对脾阴虚作一初学论述。  相似文献   

8.
脾胃有阴阳之分,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自明、清以来,各医家对脾胃阴虚论述渐多,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如缪仲淳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之有益于脾  相似文献   

9.
脾阴虚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脾胃病证本身的认识 ,侧重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 ,而忽视了脾阴虚之证。其实 ,脾阴虚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方面古今医家皆有论述 ,只不过人们习非成是 ,未能引起重视和深入探讨。故今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谈一点对脾阴虚的肤浅体会 ,谨供同道临证参考。1 脾  相似文献   

10.
黄金花 《中医杂志》2012,53(1):68-72
脾阴理论作为脾胃学说的一个分支,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具体的理法方药.经过各代医家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其理论日益完善,治法日渐明确.对近年来脾阴学说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整理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海霞 《国医论坛》2014,(3):21-22
脾胃病中脾阴虚、胃阴不足者显著增多,为深入探讨临床渐多的脾阴、胃阴亏虚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药,在对脾胃虚证之气虚、阳虚认识基础上,提出用甘淡濡润、药食并用之法,滋养脾阴,补充胃阴,以恢复脾胃之气。  相似文献   

12.
脾阴虚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各医家对脾胃阴虚也不少论述,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有益于脾。叶天士强调“养胃阴”的重要,创立了胃阴理论和治法,丰富了脾胃学说的内容,对研究整个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笔者对脾阴,作初步探讨,供同道参考。引起脾阴虚的原因颇多,扼要地说,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情志不遂、六淫之邪侵袭、五脏虚损以及医药误治等所致。1 脾阴虚与…  相似文献   

13.
脾阴探讨     
“调治脾胃,须分阴阳”。虽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曾经明确提出了补脾阴之说,但是究竟脾阴有何重要性?补脾阴与养胃阴区  相似文献   

14.
杨杰 《中医药通报》2017,16(5):30-32
系统整理和分析清代医家吴澄在其著作《不居集》中的脾阴观及"理脾阴"诸法,从其观念形成、治法治方创立、制方用药规律三个维度,发现吴澄创立"脾阴学说",是脾胃分治学说的系统总结和历史性跨越。吴澄明言脾虚有阴阳之分,创立多种理脾阴法,选方用药多取芳香轻清之品,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脾阴学说。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医家缪希雍,不偏主一家之言,撷取诸家学术之精华,论治脾胃主张区别阴阳,而更侧重脾阴。其阐发脾阴奥旨,制定补益脾阴大法,纠正了历代医家重视脾阳而忽略脾阴之弊。笔者在深入研读缪氏代表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基础上,对缪氏脾阴  相似文献   

16.
脾阴虚小议     
舒劲 《西部中医药》2012,25(3):62-63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治脾胃,多重脾阳而忽视脾阴,迄清代吴澄《不居集》倡言理脾阴法,用药力避寒凉.详述芳香甘平之法,自成一家之言,弥补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备,与叶天士“养胃阴”之说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在生理上,脾胃阴阳各有所司,又相互协调;在病理方面,脾胃阴虚津亏证候并非鲜见,而临证治疗多有重气阳、轻阴津之偏。兹就滋脾养胃法及其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谈谈笔者的体会。一、甘淡滋脾法清代医家陈修园曾曰:“脾为太阴,乃三阴之长,故治阴虚者,当以滋脾阴为主,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也。”脾阴不足者,可见胃  相似文献   

19.
人体五脏,皆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然而,对脾阴之说,先贤论及较少。近年来,人们对脾阴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对脾阴亏虚临床辨证治疗的认识尚有争执,笔者在此谈谈个人见解,谬误之处,请同道斧正。1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为至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医者治脾之病,多重脾阳而忽视脾阴,清代唐容川说:“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充分肯定了临床治疗脾阴的重要性。脾阴虚证的成因比较复杂,饮食不足,劳倦过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导…  相似文献   

20.
杨云弟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36+38-36,38
脾胃阴虚习惯上称胃阴虚和脾阴虚的综合表现。脾与胃相表里,同主后天水谷营养的生化,故胃阴虚常引致脾阴亦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