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脾主肌肉”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主肌肉”的实验研究进展王天芳,杨维益(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脾主肌肉;实验;中西医结合“脾主肌肉”是脾的重要功能之一。早在(内缴就有论述。如(素问·渗论):“脾主身之肌肉”,(素问·五脏生成篇):“牌之合肉也”。并且,“脾主肌肉... 相似文献
2.
郑红斌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5
就《内经》脾主四时理论从其发生渊源、理论内涵以及临床指导意义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脾主四时理论由来于五行学说,首见在《管子》,奠定在《黄帝内经》,是古代五行时空配属关系的体现,在《内经》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中得以全面确立;其理论内涵包括脾主四时之中以及四季之末两大学说,并在土生万物特性中得以统一;突出体现于张仲景、李东垣和叶天士等相关的脾胃思想之中,对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中医临床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回顾中医脾的实体解剖学研究之历史沿革,提出"脾即胰"说;阐明脾主运化的内涵应以升清散精、主司气化为主,助胃化物为辅,旨在将脾主运化与脾(胰)的实体解剖学研究及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有机结合,这对于全面认识中医藏象脾的生理功能,深化脾主运化理论,丰富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各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肾主骨”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择"肾主骨"理论指导下临床疗效确切的"肾病及骨"和"骨病及肾"病证,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试验、模式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开展中医"肾主骨"理论的系统研究,多角度阐明"肾主骨"的内在联系与协调机制,揭示临床疗效产生的内在规律,深化对"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理论的认识,以提高"肾主骨"理论体系的整体认识水平,能够提高"肾主骨"理论的临床应用价值,发展和创新中医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5.
程懿钦退休前是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附院主任医师,业务院长,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3月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丸五”期间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而带徒。程氏在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是贵州省有名的消化系统专家。 相似文献
6.
7.
脾主运化的现代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建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Z1)
本文对近二十年来从消化、吸收、胃肠运动、代谢、胃肠道激素等方面对脾主运化的现代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和展望.指出:脾虚患者消化能力低下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分化障碍致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减少有关;肠绒毛和微绒毛的损伤严重影响脾虚患者的吸收功能;脾虚患者的胃肠运动减弱;脾主运化的研究应包括对细胞线粒体的研究;脾虚志者G细胞及D细胞都有不同程度降低、肠粘膜VIP量增多.展望今后脾主运化的研究,要重视脾运化水湿的研究,要注意阴阳并举、虚实并重,临床研究与动物模型研究要密切配合,功能、代谢、结构三者研究要繁密联系,要注意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疮疡是发生在人体表的常见外科疾患,多由于脏腑功能的失调所导致,正如《外科启玄》中所说:“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而疮疡与脏腑的关系,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它与心之生理功能紊乱有关,即:“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是由于心主血,属火,心火盛则血分亦热,再加外感火热邪毒,热毒壅遏血脉,以致血肉腐败而生痈肿。但从临床来看,脾胃功能的失常,与外科疮疡的发生、演变、预后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明代的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就提出了“疮在赖牌上”的学术观点,强调了调理脾胃在外科疮疡疾病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论“脾主为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运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3):209-214
“脾主为卫”含保卫机体、抗邪防病之意 ,是脾脏的核心功能 ,是已知脾功能的综合体现 ;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虽病易愈。脾为后天之本是其主卫的内在机制 ,脾还与其他脏腑、体窍密切相关 ,有着主卫功能的广泛体现。运化失职、气血失和、转枢失调、气火失常是脾主卫失常的病理基础 ;脾主卫失常在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乃百病之终始 ,补脾、祛湿、调它脏是常用的恢复脾主卫之功的方法。临证健脾 ,既可补先天之不足 ,又能复机体之气化 ,无论虚实之证均须顾脾。“脾主为卫”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病健脾防其发 ,欲病健脾防其作 ,已病健脾防其变 相似文献
11.
胡春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1):12-14
植根于中医基础理论,考据中医古典医籍,从理论上论述了脾胃在体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生殖之精(体质在形态方面的雏形)的滋养、气血津液(体质构成的基本物质)的充养以及心肝肺肾功能(体质形态的维持因素)的正常发挥,皆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和脾胃的上下转枢机能,脾胃是体质形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脾胃病用药进行数据挖掘,探讨旴江医家危氏治疗脾胃病用药特点。方法:选用Excel软件建立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数据库,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3.0"、"SPSS Clementine 12.0"进行频数、关联分析。结果:按纳入标准后获418首方剂,频率较高的中药类别是:补益药(24%),理气药(13%),温里药(11%),解表药(11%),温性药所占比例达43%。药味以辛(36%)、甘(24%)、苦(23%)为主,药物归经排名前三的是脾(24%),胃(19%),肺(16%)。置信度在90%以上的关联药物组合模式有大枣、甘草+生姜;厚朴、陈皮+甘草;白术、人参+甘草。结论:危亦林治疗脾胃病重视补虚、散寒、除湿、理气。用药以补气药为主,常用理气药、解表药、化湿药。性味多辛甘苦而温。归经重脏轻腑,突出脾胃肺经。常用药组功效偏于调和脾胃、理气和中、益气健脾。 相似文献
13.
《脾胃论》阴火理论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脾胃论》原文明确了阴火的范畴和实质,从心火、肝(胆)火、相火与脾胃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的角度,按脾胃先病和脾胃后病分析了阴火的产生机制,简述了阴火的见症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立金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1):38-41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氨水对照组、乙醇对照组、综合法造模组,经过不同方法造模后,比较各种造模方法的模型建立效果.结果 综合法造模组大鼠在一般形态、体重变化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但在胃粘膜病理组织特点方面,较对照组成功,基本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特点.结论 采用综合法建立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动物模型是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健脾八珍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4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9例,对照组例109例。治疗组给予健脾八珍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消食健脾丸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8%)高于对照组的(81.65%),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例,对照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健脾八珍糕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消食健脾丸,且在胃纳差减少、早饱、食后腹胀、大便溏软等主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焦安钦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8):670-674
目的观察大黄降浊冲剂对慢性肾衰竭脾胃证候的治疗作用。方法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60例给予大黄降浊冲剂,每次9 g,每日2次;对照组60例予尿毒清颗粒,每次9 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控制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在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BU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比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Alb较对照组提升更明显(P〈0.05),而对照组只有Alb、H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黄降浊冲剂能较好地改善中医脾胃症状与证候,调整脾胃升降功能,改善胃肠功能紊乱,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改善CRF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肾性贫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和提高疗效。方法:对1993年6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86例外伤性脾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脾破裂患者因严重复合伤死亡外,82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根据脾损伤伤情,分别施行脾修补术,部分脾切除术,全脾切除术,全脾切除术加自体脾片移植术,术中尽量保留器官,保留器官功能,不能保脾的伤者需行脾片移植术以保证术后病人的免疫功能(特别是儿童),而适当的保守疗法也是治疗脾外伤的一种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