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主要探究分析护理干预预防卵巢囊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妇科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的卵巢囊肿患者102例,102例患者都先进行了腹腔镜手术治疗,手术后,按照两组不同的护理服务措施,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52例,对照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执行常规护理服务措施,实验组患者执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服务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凝血指标中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与对照组患者差别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实验组患者凝血指标中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都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卵巢囊肿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服务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使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截石位及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2018年2月~2019年7月收治的8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常规手术体位与普通肝素钠,观察组44例:改良截石位及低分子肝素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深静脉形成率、凝血三项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采取改良截石位以及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改善凝血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田玥 《海峡药学》2020,32(3):127-129
目的比较吲哚布芬与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90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例)和研究组(n=45例)。对照组术后当天予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研究组术后当天予以吲哚布芬片口服。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D-二聚体(D-Dimmer),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较前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患者升高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低分子肝素钠相比,吲哚布芬更有助于改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对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本院将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行剖宫产的高危孕妇,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孕妇平均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两组孕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观察组孕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孕妇在术前PT、APTT、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差异较小,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术后PT、APTT、血小板计数变化较小,两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孕妇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对照组升高,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在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血栓泵对具有高危因素妇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50例妇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依照SPSS 17.0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SCD六腔式阶梯序贯下肢间歇气囊加压装置感应抗血栓泵。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 PL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LT降低、APTT和PT时间延长,FI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VT发生率4%(3/75),对照组15%(1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较优。结论抗血栓泵可增大血流,降低了血液瘀滞,增加纤溶活性,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能预防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205-208
目的研究压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妇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观察组患者进行压力袜+低分子肝素钠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动态监测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统计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和术前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均有变化,使用二联疗法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5天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术后穿弹力袜能使血液流速加快明显,降低DVT的发生率,对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有积极意义,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骨科大手术患者随即分成两组,试验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两组均同时采用常规物理预防措施,术后第7天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用凝血系统指标监测出血倾向。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79%,对照组为26.75%,χ2检验P〈0.05,试验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延长,发生率分别为5.13%和2.69%。结论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能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效果优于阿司匹林,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成药脉血康胶囊预防下肢骨科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成药组与化学药组。中成药组为口服中成药脉血康胶囊156例,化学药组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20例。分别测量术前、术后第7 d患者伤肢肿胀程度;分别于术前、术后第7 d行下肢彩超,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及血栓形成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7 d检测血常规[主要为血小板计数(PLT)]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比较2组病例术中、术后出血情况。结果:(1)术后脉血康胶囊与低分子肝素钠均能改善下肢(大腿、小腿)肿胀情况。(2)脉血康胶囊和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同等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成药组和化学药组在治疗前后APTT、PT、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凝血情况,延长凝血时间;比较2组对血小板的计数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小板的计数影响上,低分子肝素钠较脉血康胶囊显著。(4)脉血康胶囊出血并发症更少,更安全。结论:脉血康胶囊预防下肢骨科创伤后DVT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刘勇  李杨  关敬之 《北方药学》2015,(1):161-162
目的:探析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择期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联合应用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比较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发生DVT 2例(4.8%),对照组发生DVT 7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与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张春燕 《中国药业》2013,22(9):98-99
目的观察术后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妇科腹部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至2011年行妇科腹部手术后的患者226例,按随机抽样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112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研究组11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按摩治疗。治疗5 d后,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比例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以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变化。结果对照组发生率为11.61%,明显高于研究组的2.63%(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妇科腹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西药预防人工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人工髋关节术患者,遵循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Ⅰ组与Ⅱ组,每组各60例。Ⅰ组在基础预防上加中药血栓通注射液预防深静脉血栓,Ⅱ组加西药低分子肝素钠针剂预防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预防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DVT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切开血肿、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患者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2周,两组患者PT、INR及PLT等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中药血栓通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人工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有效性相似.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术后出血风险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子钠组明显低,安全性高,故采取中药血栓通预防人工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利伐沙班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60例.利伐沙班组在术后6 h口服10mg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组在术后24 h内皮下注射40mg低分子肝素,均每日1次,持续用药14 d.术后14 d对两组患者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以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9例,发生率为15.00%;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对髋膝关节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髋膝关节手术的100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两组患者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基础上分别应用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进行口服治疗,比较两种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华法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低于阿司匹林组的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发生下肢水肿5例,肺栓塞2例,肝肾功能异常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华法林组发生下肢水肿3例,肺栓塞1例,肝肾功能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膝关节手术患者,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起到更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去氨加压素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减少患者失血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09年5月间12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Ⅰ组(对照组):术中常规使用止血带,Ⅱ组(去氨加压素组):术前1 h,给予0.3μg.kg-1剂量的去氨加压素,以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在30~40 min内静脉滴注,术中常规使用止血带,术后第1天、第2天均给予0.3μg.kg-1的去氨加压素,以100 mL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在30~4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引流量的情况,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术前及术后48 h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等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结果:Ⅰ组(对照组)和Ⅱ组(去氨加压素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0±207mL和224±125 mL(P〈0.01);术后引流量分别为832±166 mL和426±146 mL(P〈0.01),两组的输血量分别是950±295 mL和496±148 mL(P〈0.01),术后观察随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Ⅰ组有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Ⅱ组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液学检查结果:使用DDAVP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含量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氨加压素能增强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输血量以及引流量,同时能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止血与防止术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情况.方法 将14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0例和开腹组手术80例.观察2组DVT发病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结果 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VT发病率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2组血小板、APTT和Fb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并未使其术后DVT形成的危险较开腹手术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65例PN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泼尼松和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35例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浆白蛋白、尿蛋白、血脂变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白蛋白升高,24h尿蛋白定量减少,血脂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几项凝血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及完全缓解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辅助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2例行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不予任何抗凝药物,术后24h开始行物理方法预防DVT;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前12h、术后给予LMWH腹部皮下注射,2组均治疗7d。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双下肢DVT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血常规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DVT发生率为3.8%,低于对照组的2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MWH预防髋、膝关节术后DVT疗效确切,对凝血机制无影响,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卞建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269-270
目的分析并评价丹参注射液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别进行预防性丹参注射液治疗以及未行预防性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1周后、2周后,通过彩超检查其患肢深静脉血流是否通畅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在未用药组58例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者23例,发生率为39.6%;用药组58例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者11例,发生率为18.9%,用药组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差异显著(χ2=7.2342,P<0.05)。未用药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率为13.8%,用药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其发生率为1.7%,未用药组高于用药组,差异显著(χ2=4.8112,P<0.05)。结论中药制剂丹参能够明显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接诊的病例中选择老年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三组。治疗组对患者在术后当天进行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同时静滴中成药血栓通针剂治疗;西药组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加常规措施(肢体运动等)治疗;中药组采用加血栓通静滴加常规措施(肢体运动等)治疗。然后比较三组病例术后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术口出血量。结果采用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其肺栓塞的发生率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只采用血栓通或者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量没有因为采用联合治疗而额外增加。结论采用血栓通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能更有效地降低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的发生率,同时也不会增加术口出血量。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An open controlled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tolerance of a new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surgical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Forty-five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surgery mainly for neoplasm, gallstones and gastric ulcers were administered 7,500 AXaU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ubcutaneously, 2 hours before surgery and once a day for 7 days after: Heparin calcium (15,000 IU subcutaneously per day) was used as a comparison drug in 45 control subjects, matched for age, sex and type of operation. Deep vein thrombosis was identified with clinical parameters, radio-labelled fibrinogen uptake test, echo-doppler and venography: pulmonary embolism with clinical examination, chest X-rays and/or scintigraphy. No episode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ccurred in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treated patients, whilst there was 1 episode, without pulmonary embolism,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sumption of blood and haemoderivatives for transfusions was higher in the heparin calcium group. Only in this group, furthermore, did 5 patients have to suspend antithrombotic treatment due to severe haemorrhages. General tolerance of the two drugs was identical and very g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