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目的分析比较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使用不同抗凝药物对隐性失血和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1月~2011年1月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8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按照抗凝药物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围手术期每天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试验组(49例)围手术期每天给予低分子肝素4 250U皮下注射。使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隐性出血量分别为(153.12±7.18)ml、(109.19±10.81)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6.06%和6.1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低分子肝素对患者隐性失血影响较小,合理选用抗凝药物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微创植入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PFNA微创植入治疗67例70岁以上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总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出血60~100 ml,无输血及死亡病例.67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折均愈合.结论 对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选用PFNA微创植入,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掌握微创技巧、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是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冯秀丹 《西南军医》2011,13(6):1114-1115
目的探讨Ⅱ型Gramma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对策。方法分析68例65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及针对性的进行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身体评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及康复训练。结果全组顺利康复,随访6~18个月,2例出现髋内翻,1例肢体缩短2cm,无断裂、退钉现象。结论高龄患者手术风险较大,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老年人多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文献报道较多。保守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手术治疗能使骨折得以良好复位,牢固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尽快恢复功能。因此,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手术治疗。本文对近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PFNA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X线定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保守治疗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率较高,常需要手术治疗.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顺行植入内固定术尤其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的骨折,是一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动力髋螺钉(DHS)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反应、疗效,便于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年龄〉60岁并进行PCCP或DHS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67例,对比分析PCCP和DHS两种术式治疗的相关情况。结果 67例中,PCCP手术30例,DHS手术37例,术后随访6~30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致伤原因、诊断分型、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血红蛋白与白蛋白下降程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CCP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DHS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明显较DHS组少;PCCP组住院天数、术后下床时间早晚、治疗结果也明显优于DHS组。结论 PCCP较DHS的手术创伤减少,是更好的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内固定、动力髋螺钉(DHS)等均是其常用的手术方式~([1])。有报道指出,DHS多用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欠佳~([2])。但对于PFLP与PFNA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治疗优势,目前尚有争议~([3])。本研究选取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8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分别用PFNA与PFLP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力髋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防治.方法:我院自2001年1月~2007年1月应用动力髋(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38例,所有患者经随访发现其中14例于术后1~6个月均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分析这些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处理技巧,提出防治措施.结果:所有患者经围手术期处理及加强并发症防治后,肺部感染疾病在术前得到控制,褥疮、泌尿系感染均未发生,术后复查X片示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对位,发现14例于术后1~6个月均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其中髋内翻畸形6例,下肢外旋畸形2例,内固定失败2例,再骨折2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延迟愈合1例.结论:对老年骨折患者的全身情况作出评估,正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方案和麻醉方案,有效地控制伴随症,提高手术技巧,重视支持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取得满意疗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DHS内固定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将我院2005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4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选取手术时间、出血量、X线暴露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改良型Gamma钉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31例.韩一生马平李生刘建韩魁良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中十分多见,长期的卧床和石膏固定易合并褥疮性溃疡、关节僵硬,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死亡率高,是临床上尚未解决的难题.牢固的内固定、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是防止各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80~93岁,平均85.5岁。骨折按Evan’s分类,Ⅱ型4例,Ⅲa型17例,Ⅲb型6例,Ⅳ型3例。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无感染、人工关节脱住、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3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Harris’评分,优21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86.7%。结论:应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早期下床活动,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疗效满意。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Deep vein thrombosis: can a second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be avoide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Our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and its distribution based on the assessment of prior clinical probability. We evaluated whether repeated sonography is necessary in patients with either intermediate or high clinical probability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an initial examination with negative findings. SUBJECTS AND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43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ugges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limb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prior clinical probability (high, intermediate, low). Sonography with positive findings was diagnostic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Negative findings in low-risk patients excluded thrombosis.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or high clinical risk whose initial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showed negative findings underwent a second examination after 1 week. RESULTS: Of the 438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112 patients (26%) had positive findings on sonography, and 326 (74%) had negative findings. Of the 202 intermediate- and high-risk patients with negative initial sonography, 140 patients underwent a single follow-up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1 week later. In three cases, findings were positive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Two other patients developed pulmonary embolism. Sonographic follow-up increased the detec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the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or high probability from 32.5% to 33.5%; the prevalence of 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this group was 34%.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studied by sonography in the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or high clinical risk was 33.5%. Initial sonography revealed a 32.5% prevalence, and a second examination 1 week later detected an additional 1%. Sonography did not reveal 0.5%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Our results do not justify a routine second scanning at 1 week.  相似文献   

13.
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创伤骨折患者术前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静脉血栓的价值及测定D-二聚体的意义,探讨D-二聚体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4月因创伤致多发骨折、股骨骨折、胫骨或胫腓骨折当天入院,拟行手术切开复位术的1000例患者,其中男568例,女432例;年龄20~90岁[(54.8±21.50)岁].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血清D-二聚体,拟行骨折复位术前1 d(骨折患肢消肿后,约骨折后4~10 d),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000例患者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4例(6.4%)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髂-股静脉血栓26例,胭-胫静脉血栓10例,肠腓肌、比目鱼肌血栓28例.骨折后2 d,1000例患者中有736例(73.6%)D-二聚体>正常值(324μg/L),伤后4~10 d其中56例(7.6%)发生血栓;骨折后2 d,264例(26.4%)D-二聚体≤324μg/L,伤后4~10 d其中8例(3.0%)患者发生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650μg/L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D-二聚体<650μg/L的患者(P<0.01).结论 创伤骨折术前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降低麻醉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引发致命性肺栓塞的风险.D-二聚体增高,可能引发血栓,但D-二聚体正常后也有发生血栓可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效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围手术期失血、手术技巧等相关问题。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2月对1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骨折按AO分型;骨质疏松评估按Singh指数法分度标准;术后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变化,通过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此类术式围手术期存在较大的隐性失血。1例术后第1天出现谵妄,经治疗后恢复。全组术后无感染、骨折不愈合、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及旋转畸形、头颈钉穿出股骨头等并发症。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良好。结论 PFNA具有操作简单、骨折固定稳定、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等优点,对高龄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法,同时PFNA手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大,可能会导致术后贫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总结宫颈癌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接受宫颈癌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治疗的患者43例为实验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并给予全面、优质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研究中共有患者43例,患者经过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后均痊愈出院,且无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对宫颈癌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优质、全面和具有针对性护理服务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和有效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效果理想且显著的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岳巍  鲁增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2):141-141,143
目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分析和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分析15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四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前期的图像特点及临床治疗经过与疗效复查情况。结果: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管可了解血管的形态结构、管腔血栓形成的程度及彩色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及早发现血液高凝状态即血栓前期,并在血栓形成之前及时采用药物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结论:彩超检查对四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可靠的诊断依据,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 CT 静脉造影(CTV)和超声(US)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 证实为下肢 DVT 的患者51例,对比直接法 CTV 及 US 对下肢不同部位栓子的检出率。结果51例患者中,CTV 共诊断DVT 48例,发现栓子124处,US 诊断静脉血栓46例,发现栓子86处。其中盆腔 DVT CTV 检出34处,US 检出10处,胫腓静脉血栓 CTV 检出25处,US 检出5处,CTV 检出股深静脉血栓2处,US 检出11处。结论直接法 CTV 及 US 对下肢 DVT 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前者对盆腔 DVT 及胫腓静脉血栓的检出率更高,而对股深静脉血栓的显示不及后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血管外科行机械血栓清除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探讨护理要点.结果 患者均成功完成机械血栓清除治疗,9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静脉血流.经过术后严密的治疗护理,患者下肢肿胀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 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掌握护理重点,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和探讨骨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7月我科收治的首诊为骨肿瘤的患者中,围术期及化疗期间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5例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12例(12/15)患者抗栓治疗效果满意,1例(1/15)带栓生存,2例(2/15)转科治疗。结论骨肿瘤患者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彩色多普勒外周血管超声检查有助于对其的诊断;抗凝、溶栓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治疗方法有效;前瞻性思考、预防性用药是最重要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