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注入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注入的方法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2例,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术后随访3 mon~12 mon。结果:术后57例患者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复位率为91.9%。59例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C3F8注入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但需要慎重选择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C3F8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C3F8在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2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复位术,术中应用C3F8。结果 术后随访2 ̄6月,20只眼视网膜复位,2例3个月内复发,17只眼视力较术前提高,结论 C3F8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有利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并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李春梅  薛菊霞 《现代医学》2003,31(5):311-311
C3F8气体是一种对机体无毒、透明、在眼内能够膨胀并且能维持时间较长的气体 ,已经广泛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本院采用体积分数为 0 .997的C3F8气体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现将其临床护理要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收集于本科 2 0 0 1年 9月~ 2 0 0 3年 2月行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C3F8气体注入术 17例 (17眼 ) ,其中男 8例 ,女9例 ,年龄 2 1~ 6 5岁 ,平均 39.2岁。屈光状态为高度近视 10例 ,中度近视 5例 ,正视眼 2例。 17例患者经间接眼底镜、三面镜及B超检查证实有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术前视力为手动-0 .1。2…  相似文献   

4.
周冬兰  李桂荣  赖小玲 《广西医学》2002,24(9):1515-1517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的常见病 ,传统的眼球外的手术方法对较简单的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达 90 %以上 ,但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治愈率较低。我科从 1998年以来采用玻璃体手术联合 12 %~ 16 %的全氟丙烷 (perfluoropropane ,C3 F8)气体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6 9例 6 9眼 ,全部病例术前行视力、眼压、散瞳三面镜及间接眼底镜检查。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眼底 ,1、3、6、12M复诊。术后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保持特定的头位或体位护理 2周 ,原则上使裂孔位于最高位 ,病人乐意配合 ,手术后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充填16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本身组织中的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分离[1] 。本院 1998年 5月至 1999年 12月为 16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充填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视网膜脱离患者共 16例 ,其中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13~ 6 5岁 ,平均 4 0岁。术前充分散瞳 ,球后及球周阻滞麻醉。环形剪开结膜囊 ,作四条直肌牵引线。在角膜缘后 3.5mm(无晶状体 3mm) ,用尖刀在颞下、颞上、鼻子作三个穿刺切口 ,分别插入灌注头、导光纤维、玻切头 ,同时在角膜上放置平凹接触镜 ,行常规闭合式 ,切割玻璃体内积血及机化条索 ,暴露裂孔 ,…  相似文献   

6.
玻璃体切割联合全氟丙烷治疗复杂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敏 《广西医学》2000,22(3):520-522
黄斑裂孔系指由于各种因素使黄斑部视网膜内膜至感光细胞层发生组织缺损,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是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黄斑是视觉最敏锐区,患病后视力一般不到0.1,少数达0.2.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在我国占视网膜脱离5.4%~14.4%较欧美0.5%~4.3%和日本4.29%~11%为高(1).常规手术方法为黄斑部电凝、冷凝封闭裂孔,巩膜外垫压或兜带术,由于黄斑部位于眼球后极部,手术时要暴露后极部巩膜极为困难,手术难度大,操作复杂,手术耗时长,病人痛苦,且手术时采用凝固黄斑部,对视细胞损害大,术后网膜虽复位,但视力提高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结合注射硅油顶压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我院近年来开展的9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应用硅油顶压治疗的患者随访10~20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硅油注入保留在眼内的时间3~20个月,因硅油乳化而取出.结果硅油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网膜复位,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硅油乳化和角膜变性;而取出硅油后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脱离复发、眼内硅油残留和继发性青光眼.结论玻璃体切割结合注射硅油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注油后或取油后的并发症经适当处理,仍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硅油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5例(45眼)硅油填充眼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在保留硅油的情况下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果手术后均获得解剖复位,随访5个月6眼复发,4例通过再手术视网膜复位,另2例放弃手术。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手术成功率达到87%。结论保留硅油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取得较好的解剖复位和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10.
硅油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9例(9只眼),其中合并PVRC3~PVRD27只眼,巨大视网膜裂孔合并PVRD31只眼,巨大视网膜裂孔1只眼。除1只为巨大视网膜裂孔眼以前未行手术外,余均为3~5次手术失败眼。随诊2~23个月,平均12.6个月。视网膜完全复位3只眼,视力均在0.02以上。3只眼术后取出硅油,其中1只眼复发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对常规视网膜复位术无法治愈的视网膜脱离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并发症较多,故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后4~6个月视网膜复位,色素上皮与神经上皮粘连牢固,可取出硅油。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MHRD)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9例(29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及内界膜撕除。术后保持头低位3周,随访6~12个月,其中硅油填充时间3~6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后矫正视力、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并发症。 结果  手术后29只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为100%。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占3.47%。黄斑裂孔复位闭合11只眼(37.9%);术后视力提高者26例26只眼(89.7%),不变者3只眼(10.3%);术后2周,出现高眼压 4只眼,占13.8%,给予降低眼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硅油取出手术前出现高眼压 2只眼(6.89%),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及硅油填充可在伴有视网膜周边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病变脱离患者中获得较高的手术复位率。  相似文献   

12.
硅油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玻璃体切割结合注射硅油顶压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近年来开展的9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应用硅油顶压治疗的患者随访10~20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硅油注入保留在眼内的时间3~20个月,因硅油乳化而取出。结果 硅油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视网膜复位,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硅油乳化和角膜变性;而取出硅油后并发症主要有:视网膜脱离复发、眼内硅油残留和继发性青光眼。结论 玻璃体切割结合注射硅油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提高了手术的治愈率。注油后或取油后的并发症经适当处理,仍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重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视网膜脱离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都选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组填充重硅油 Densiron-68,对照组填充硅油Oxane-5700。结果:术后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术后治疗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眼底网膜解剖复位率分别为87.5%和100.0%,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重硅油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能更加效果促进视力的恢复与眼底网膜解剖复位,安全性更好,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10只眼)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寻找视网膜裂孔、脉络膜缺损区及玻璃体情况,并于缺损区边缘有色素区行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结果 10只眼视网膜裂孔均位于脉络膜缺损区,脉络膜缺损区包含视盘者6只眼,缺损区上缘邻近视盘者4只眼,合并黄斑缺损者1只眼.10只眼均无玻璃体后脱离.随访观察3 ~ 20个月(平均12个月),10只眼视网膜均获解剖复位.7只眼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玻璃体切割、缺损缘视网膜激光光凝联合硅油内填充术是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7例患者,共7只眼行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手术后随诊4~19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7只眼治愈(100%),7例患眼视网膜裂孔均封闭,视网膜复位。2眼术后发现裂孔周围冷冻瘢形成不理想,于术后5~10d眼内气体填充状态下补充眼底激光治疗后裂孔封闭。1眼于扣带术后37d发现另一象限周边视网膜小裂孔,局限视网膜脱离经再次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巩膜扣带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可避免再次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眼内结构损伤,有利于视功能较快恢复,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作为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非增殖性视网膜脱离的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C3F8)填充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37只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气体填充术,术中根据病情行晶体切除、增殖膜剥除、内界膜剥离、气液交换、注入C3F8气体,观察术后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改善情况等.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33只眼解剖复位,黄斑裂孔完全闭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免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与传统20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单纯硅油取出术的临床连续病例(硅油填充术前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共174例(174眼),分为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免缝合切口(主动式)硅油取出术组(简称23G组,79眼)和经睫状体平坦部常规20G缝合切口(主动式)硅油取出术组(简称20G组,95眼)。记录并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恢复、眼压变化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1.5±5.5)个月(6~18个月)。23G组平均取油时间为(16.5±4.2)min,20G组为(35.2±7.4)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 d,23G组的眼压均显著低于20G组(P<0.05)。随访期间,23G组结膜炎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20G组(P<0.05)。两组术后脉络膜脱离、网膜脱离复发、玻璃体腔混浊和玻璃体积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免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与常规20G缝合切口硅油取出术比较,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塞术后眼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塞术后的眼压变化,并探讨其可能原因。方法对45例(45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塞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高眼压标准为术后眼压≥24 mmHg(1 mmHg=0.133 kPa)。结果 22例(48.9%)患者出现高眼压,以术后早期(术后2周内)为多(17/22,77.3%)。所有患者经降眼压药物治疗及调整激素用量或停用激素处理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高眼压组与非高眼压组性别、年龄、病程、屈光度及硅油填充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眼压是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眼内组织水肿、葡萄膜炎反应和频繁使用激素类滴眼液等可能是引起高眼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96只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级改变,其中46只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50只眼行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9.6个月时的视力、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手术后并发症。结果:玻璃体切割手术组46只眼中,最终手术成功43只眼,占93.5%。视力提高38只眼,占82.6%;不变5只眼,占10.8%;下降3只眼,占6.5%。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3只眼,占6.5%;严重PVR3只眼,占6.5%。单纯巩膜扣带手术组50只眼中,最终手术成功45只眼,占90.0%。视力提高36只眼,占72.0%;不变8只眼,占16.0%;下降6只眼,占12.0%。手术后并发性白内障9只眼,占18.0%;严重PVR8只眼,占16.0%。结论: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割术和单纯巩膜扣带术,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玻璃体切割术术后视力提高优于单纯巩膜扣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