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中风的死亡高峰期,探讨发病、死亡与节气的关系.方法:以180例急性中风患者的死亡日期为例,先确定出每个节气天数组中值的累计日数,并转换成角度,分别求出其正弦和余弦值,作圆形统计按公式求出平均角度和角度标准差,推测急性中风的死亡高峰期.结果:180例急性中风死亡患者(包括90例缺血性中风与90例出血性中风)在死亡节气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死亡高峰期.急性中风患者在惊蛰至立夏为相对低死亡节气.其中缺血性中风在小满至立秋为相对低死亡节气;出血性中风在春分至夏至为相对低死亡节气.结论:急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死亡高峰期,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相对高死亡节气的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急性中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入院与节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节气,作圆形统计分析,计算类风湿关节炎的入院节气高峰期,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的入院特点。结果8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在节气上均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惊蛰至夏至为相对高入院节气。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在节气上的无特定的入院高峰期,一年四季均需积极预防并加强在相对高入院节气的预防,以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刘佳  高明利 《当代医学》2008,(17):154-155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入院与节气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节气,作圆形统计分析,计算类风湿关节炎的入院节气高峰期.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的入院特点.结果 8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在节气上均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惊蛰至夏至为相对高入院节气.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在节气上的无特定的入院高峰期,一年四季均需积极预防并加强在相对高入院节气的预防,以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入院与节气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节气,作圆形统计分析,计算类风湿关节炎的入院节气高峰期.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的入院特点.结果 8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在节气上均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发病高峰期.惊蛰至夏至为相对高入院节气.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入院在节气上的无特定的入院高峰期,一年四季均需积极预防并加强在相对高入院节气的预防,以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分析了339例住院死亡病人的死亡时间及1788例孕妇分娩时间,经圆形统计分析显示,大部分病人死亡时间在晨3~6点,分娩时间与其类似,因此必须对病人加强在该段时间的监护,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圆形统计方法,对107例脑血栓病人的发病与时辰,节关系进行观察,结果:脑血栓病人的发病与时辰有显著意义,与节气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浙江医学》1995,17(6):378-380
心脑血管病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其中以脑卒中和冠心病为最。为了解浙江省各监测区自然人群中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趋势,1991年~1993年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按MONICa方案,对全省各监测区自然人群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死亡进行了动态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其相关性。方法66例AMI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50例),针对临床上常见的与AMI死亡相关的22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是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癌症临终患者家属的死亡态度及影响因素,为提高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服务质量、开展死亡教育提供依据,积累资料。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入住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6名癌症临终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死亡态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 78名研究对象对死亡持接受态度,28名持排斥态度。文化程度、接触死亡及濒死情况、参加葬礼次数及在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对其死亡态度均有影响(P<0.05或P<0.01)。结论 死亡态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在实施癌症临终关怀护理时,应注重对患者家属的死亡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某院154例术后死亡病人系统疾病构成及死因进行分析,为降低某院术后病人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HIS系统收集154例术后死亡病人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54例术后死亡病人中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术后死亡主要系统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其他某些后果、恶性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术后死因为术后并发症和家属放弃术后继续施治.结论 手术后病人死亡男性多于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术后死亡病人高于其他系统术后死亡病人.术后并发症和放弃治疗术术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止和及时正确处理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生存率和长期生存率,并保证优良的生存质量,是手术治疗领域的医务工作者应予十分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继续加大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节气与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中4 83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频数分布统计法对其性别、年龄、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等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患者的发病日期对应的发病节气,然后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节气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使用圆形分布统计法探究发病节气、中医证型的高峰点。结果 4 838例患者中,男性3 233例(66.8%),女性1 605例(33.2%);60~69岁有1 814例(37.5%),为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阴虚动风证2 268例(46.9%),风痰阻络证1 231例(25.4%),两者为最常见的证型;清明为发病率最高的节气,总体发病节气无绝对高峰期,惊蛰为阴虚动风证发病高峰,小满为风痰阻络证发病高峰。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6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整体发病不存在绝对高峰节气,阴虚动风、风痰阻络两种证型的发病存在高峰期,阴虚动风证的发病高峰节气是惊蛰,风痰阻络证的发病高峰节气为小满,提示二十四节气内均可发病,重点人群要积极且持续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5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 《医学综述》2009,15(19):3031-3032
目的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52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原因。结果52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包括心血管事件27例(52%)、放弃治疗13例(24%)、脑血管意外5例(10%)和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肿瘤7例(14%)。结论心血管事件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53例COPD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为护理工作的改进及护理排班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医院病案统计管理系统和查阅病历,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三区住院的53例COPD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死亡原因及死亡时间进行分析。结果53例住院COPD死亡患者中,主要的死亡原因有呼吸衰竭(698%)和心力衰竭(30.2%),合并有严重感染、肺性脑病、痰堵、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死亡时间多发生在夜间(547%)和节假日(35.8%)。结论加强预防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科学合理的护士人力排班管理,特别是加强特殊时间段及节假日的人力资源调配,对降低住院COPD患者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相关治疗情况及心理,了解家属对自然安宁死的认识.方法选择五所医院肿瘤科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加化疗放疗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处于痛苦状态但肯定治疗产生的作用;被调查的大部分患者家属认为可以或应该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分析调查结果后认为,末期病人的安宁治疗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自然死还较不能被接受,而宁养院病区的患者家属肯定安宁治疗.结论 应明确界定恶性肿瘤末期阶段;加强自然安宁死的宣传;政府应该积极推进自然安宁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研究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5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根据英国OCSP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收集患者的既往史、生活习惯、检验指标资料,探讨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OCSP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不同性别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OCSP分型患者4种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差异(P<0.05)。不同证型患者血清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OCSP分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血清肌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 急性脑卒中患者常有心电图的改变,而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心电标记物可用于鉴别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高风险患者。国外已经开展了关于两者相关性的研究,而国内较少开展。因此探讨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意义重大。目的 评估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颅脑不同病变部位的差异,并探讨其与神经病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残疾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可能关联。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01-01至2017-12-3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急诊科、神经内科就诊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入院时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获取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包括V5导联中的Q波开始和T波结束之间的时间离散度(QT离散度)、校正的QT(QTc)离散度、T波峰值与结束时时间间隔的离散度(TpTe离散度)和TpTe/QTc,其他导联中的QT间期最大值、QTc间期最大值和TpTe最大值。比较不同脑卒中类型、颅脑不同病变部位患者中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评价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与出院时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3例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55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8例(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中V5导联中TpTe/QTc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P=0.034);颅脑岛叶病变组QT间期最大值较无颅脑岛叶病变组高;无脑干病变组QT间期最大值较有脑干病变组高(P<0.05)。左、右侧颅脑病变患者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QT间期最大值与出院时NIHSS、mRS评分间存在相关性(rs=0.561、0.346,P=0.04、0.02)。结论 心肌复极离散度指标中,V5导联的TpTe/QTc与出血性脑卒中有关,QT间期最大值与颅脑岛叶的病变及出院时神经病损程度、残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揭示脑出血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规律及其病死率、死因与好发部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5年1107例脑出血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岁组发病例数较少 ,从40~岁组开始发病例数明显升高 ,至50~和60~岁组达高峰 ,分别为32.70 %和34.51%,与其它各年龄组对比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0.01)。男女发病构成比分别为63.69%和36.31 %(P<0.01)。病死率≥70岁组为8.53 %。与其它各年龄组对比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0.01)。男女病死率分别为3.40 %和2.99%(P>0.05)。死因中呼吸衰竭占58.33 %(P<0.01)。其好发部位52.66 %(P<0.01)为基底节。结论 :脑出血发病存在年龄、性别的分布规律 ;且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故对重点人群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以期减少或避免脑出血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