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是很多颅脑疾病共有的综合征,也是神经外科疾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持续ICP监测有利于及时发现、处理病情变化,提高救治水平。2009年1—6月我科采用CodmanICPExpress颅内监护仪对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ICP监护,获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锋  刘波  周庆九 《中国临床康复》2014,(18):2945-2952
背景:颅内压监测作为一种有创的脑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但其治疗效果备受争议。 目的:综述目前国内外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及临床应用。 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60年1月至2013年10月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 medalink 有关颅内压监测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brain injury, intracranial tumors,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中文检索词“颅内压监测,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颅内肿瘤,脑出血,脑血管病”。共检索到160篇相关文献,7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颅内压监测技术有有创和无创之分,前者在临床上应用达数十年之久,为颅内压监测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数据,使得有创性测压方法日趋成熟;后者因存在不同程度的测量精确度差、使用局限多、方法繁杂、影响因素多等缺点而未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目前仍然没有一种可用于临床的高精确度、无创简便、持续性的监测方法,但无创性多模态监测是颅内压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临床上,颅内压监测技术被应用于颅脑创伤、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肿瘤、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在颅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但以回顾性研究居多,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大部分研究显示颅内压监测可连续反应患者颅内压变化,在对颅内伤情和脑肿胀严重程度的判断及指导治疗、评估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病人在接受颅内压监测中的观察和护理。方法: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增高是一种常见于颅脑损伤和脑血管性疾病的神经外科临床病理综合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了护理接受颅内压监测的颅脑损伤病人的相关技术和细节,有助于增强监测效果、预防并发症。结果:在颅内压监测的护理中,应确保监护装置正常和ICP 监测的准确,随时观察并记录病情和ICP数值,固定并轻柔操作引流管,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加重ICP,预防患者感染、发热和颅内再度出血,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从而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提高救治水平。结论:ICP监测需要更细致的护理工作,从而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颅内压监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压(ICP)是神经外科临床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判断颅脑损伤程度皆有参考价值。颅内压监护是采用传感器和监护仪测量颅内压以观察颅内动态变化的方法,Guillaume于1951年最先在实验中应用颅内压监测,1960年Lundberg首先在临床上使用[1]。ICP监护之所以能准确了解ICP变化的情况,是因为它能及时准确地观察到每个瞬间颅内压的真实情况,对病情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亦将ICP监护称之为颅脑的“早期报警系统”。  相似文献   

5.
彭登琼  ;陈忠兰 《华西医学》2009,(5):1299-1301
动态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是指采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动态监测颅内压的一种方法,被称为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1]。动态颅内压监测以“初期预警系统”形式逐渐应用于临床,已经逐渐成为神经外科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此监测技术是有创的,可能会导致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使用短时轻度过度通气(HV)的观察与护理。方法2004年5月-200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31例,使用短期轻度的过度通气治疗,严密观察治疗前后的呼吸指标(PaCO2、PaO2)、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意识和瞳孔等动态变化。结果30例患者在使用过度通气1h后,ICP降至20mmHg以下;1例患者出现颅内压反跳性增高,行去骨瓣减压术控制颅内压。31例患者脑灌注压均〉60mmHg。结论 使用短时轻度过度通气可使患者的颅内压下降,通过对呼吸指标、颅内压、脑灌注压的全面仔细观察及护理,有助于保证过度通气的治疗效果,减少因使用过度通气而发生脑缺血加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正常人的颅腔和颅内容物保持一个动态的压力平衡,当脑脊液压力〉180mmH2O(1.77kPa)时,这种稳态平衡遭破坏,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后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严重后果是颅内循环停止,由于缺血、缺氧而造成脑死亡。  相似文献   

8.
颅内压(ICP)增高是很多颅脑疾病共有的综合征,也是神经外科疾病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其持续性增高可降低脑血流,导致脑供血不足,形成脑缺血、缺氧,甚至发生急性脑肿胀而引发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ICP监测操作简单,创伤小,且测压准确,是监护ICP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持续ICP监测可动态观察颅脑术后患者ICP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救治水平,对重症颅内损伤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对重症颅内损伤患者进行持续ICP监测,并配合相应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指颅内压增高不伴有脑积水和颅内占位病变且脑脊液成分正常的综合征。1899年由Quincke首先描述并定义为“浆膜脑膜炎”,之后又曾被定义为“假性脑病”或“良性颅内压增高”,现称之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1937年Dandy列举该疾病诊断标准,1985年Smith修改了这一标准。现将在我院诊治的1例IIH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脑损伤后的颅内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压监测技术在国内外神经外科被广泛应用,其监测方法也在不断改进,重点介绍传播器连续颅内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在诊断儿童颅内压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10月贵港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和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神经危重患儿80例,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以及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所有患儿均行腰椎穿刺术测定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于腰椎穿刺术前1 h内应用超声测量患儿双眼ONSD值,以ICP≥20 mmHg为研究组,ICP <20 mmHg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ONSD和ICP的差异。分析ONSD值与年龄、ICP的相关性,并比较<4岁与≥4岁儿童ONSD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ONSD诊断颅内压增高(IH)的最佳阈值。研究组行降颅压治疗后再次测量ONSD和ICP值,比较降颅压治疗前后ONSD和ICP的差异。结果:研究组ICP和ONSD值显著大于对照组[(23.30±1.31) mmHg vs (...  相似文献   

12.
5药源性颅内压增高症颅内压增高是指颅腔内三种主要物质(脑脊液、脑组织、血液)中任何一种、两种物质容积增加或颅腔内有占位性病变(例如肿瘤、血肿、脓肿、囊肿等),其增加的容积超过代偿限度时,即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腰穿测压超过61.2mmH2O。其病因包括颅腔狭小及颅腔内容物容积增大。颅内压增高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药源性颅内压增高症是指由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颅内压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内引流管行颅内压(ICP)监测对颅脑损伤疾病治疗的应用价值与护理。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1年1月入住ICU的因颅脑损伤已行颅内引流术的患者,在常规监护、治疗基础上,在颅内引流管外侧端接三通管,行ICP监测。对ICP〉2.0 kPa者予加强脱水,ICP〈0.5 kPa者提高引流袋水平,减少脱水剂用量及使用时间。结果共53例患者行ICP监测,死亡6例,死亡率11.32%;较同期未行ICP监测病例死亡率26.53%明显下降。监测结果及表现图谱与病程发展相符。结论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经颅内引流管行ICP监测操作简便,达到ICP监测技术要求,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颅脑手术后颅内压监护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压监护是对颅内压力进行监测的一种方法。过去采用腰椎穿刺测颅内压的方法,不仅有导致脑疝的危险,而且只能观察到一次结果。现有应用颅内压监护的方法,既克服了腰椎穿刺时的危险,又能持续监测颅内压的动态变化,有利于诊断、治疗、估计预后,是神经外科极为重要的监护内容。我们采用美国SP2000型颅内压监护仪置于硬膜外,对42例脑手术后病人进行了颅内压的监测,判断出颅内压轻度、中度、重度增高时,神志、瞳孔、血  相似文献   

15.
无创颅内压监测仪临床应用中N2波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目前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尚未在临床得到广泛和熟练应用,总结无创颅内压监测仪临床应用中的N2波形特点,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意义。方法:①实验对象:选取2006-01/2007-01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50例,分成3组,其中颅内血肿急诊手术组20例,颅内血肿保守治疗后加重再手术组10例,颅内血肿保守治疗组20例,以及正常对照组20例。均对本实验知情同意。②主要实验仪器:应用MICP-1A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重庆名希公司),闪光眼罩,所产生的光源为蓝色氖光,闪光刺激频率1.0Hz,闪光脉冲宽度2ms,闪光次数70次(1次/s),枕部电极和额部电极。③实验评估:前两组分别监测手术前后颅内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值,共3次,后两组在相应时间分别测定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值,每次监测颅内压后即刻腰穿测定颅内压进行对照。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颅内压监测时,15min内连续3遍测定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值并记录,取平均值,分析所记录240幅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N2波,总结N2波特点,比较同一测试者随着颅内压的改变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值的变化情况。结果: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N2波监测的颅内压结果和腰椎穿刺测定的颅内压结果等效(P>0.05),设定等效界值为0.098kPa(10mmH2O)。颅内血肿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同一测试者,多次测量也可得出不同的波形,N2波的变化趋势稳定,N2波波幅与颅内压无关,N2波较宽,其波形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前后均有较深的P波。颅内压越高N2波潜伏期越长。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值和腰穿测定颅内压结果基本接近,可以直接反应出颅内压的改变趋势,尽管N2波形变化较大,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N2波的中点潜伏期可以作为测量颅内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动物实验模型,提高对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诱发的颅高压的病理生理学认识,探讨其快速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取成年健康杂种犬9只,经后颅窝手术向第四脑室注入氰基丙烯酸凝胶,诱导建立犬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模型;同时行侧脑室置管并连接固定于头皮下储液囊,动态测量实验犬的颅内压,并观察其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6只犬形成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诱导后48h颅内压为(48.2±6.1)emH2O,较诱导前的基础颅内压(12.3±3.1)cmH2O增高392%;72h颅内压为(56.4±5.7)emH2O,较诱导前增高459%,与诱导前颅内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67和5.6882,P均〈0.01)。结论该模型的建立成功率高、简便易行、可重复。既可动态观察颅内压变化,也可快速放出脑脊液,有效降低颅内压。脑室外引流是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魏娜  刘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6):3606-3607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其颅内持续性高压而导致频发脑疝,是本病最为严重的症状,故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给予颅内压的监测是治疗与护理的关键,尤其应用有创颅内压动态监测,它可及时准确地反映每个瞬间颅内压的变化,并可帮助判断病情,指导治疗[1].但临床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在神经内科的疾病中应用较少见,因此我们将2006年5月收治的1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通过颅内压的动态监测,早期及时纠正并预防了脑疝的发生,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测在双额叶挫裂伤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52例双额叶挫裂伤行NICP监测的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给予NICP监测,15例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颅内压超过40mmHg,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颅内压均下降。其余37例患者于伤后3~7d颅内压增高,未达到手术要求,经脱水等处理后颅内压下降。根据格拉斯评分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分级,Ⅰ级25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5例。结论NICP监测具有方便、无创、准确、易操作等优点,同时避免了有创颅内压监测可能发生的感染、出血、脑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其颅内持续性高压而导致频发脑疝,是本病最为严重的症状,故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给予颅内压的监测是治疗与护理的关键,尤其应用有创颅内压动态监测,它可及时准确地反映每个瞬间颅内压的变化,并可帮助判断病情,指导治疗[1]。但临床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方法在神经内科的疾病中应用较少见,因此我们将2006年5月收治的1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通过颅内压的动态监测,早期及时纠正并预防了脑疝的发生,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0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损伤后脑充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脑充血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用急性颅脑损伤颅内血肿手术后患者24例,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动态监测脑底动脉及颅外颈内动脉的血流变化,通过颅外减压窗观察颅内压的变化。结果:脑充血组12例中8例同时行颅外减压术,在脑充血期间7例发生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发生率高于无脑充血组(P〈0.05)。2例因脑充血死亡。结论:脑充血多为双侧性,可引起较广泛的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