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于嗜肝病毒家族,嗜肝病毒基因组非常小.使得病毒优化其基风组构造,基冈组的结构是病毒复制策略的直接反映。HBV基因组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在病毒体内,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的松弛的环状DNA分子(relaxed circular DNA.RC-DNA),一条链为完整的L或负链,另一链为S或正链,是不完整的,约为L链的2/3,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是一类由不同病理实体构成和具有多样临床行为表现的异质性疾病。乳腺癌分子诊断技术和靶向治疗由于特异性较强、疗效明确、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治疗模式之后的一种全新治疗手段。本文阐述分子靶向治疗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现状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归纳总结,综述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结果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各类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获得多个结构类似物、中药有效成分的测定、手性物质拆分、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检测及活性成分筛选等方面均有应用。结论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研究应用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于分子影像技术在脑肿瘤学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0月送检病理的90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90例患者分为X射线组、超声检测组和分子影像组,各30例。结果三组患者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为胸肿瘤者70例(77.78%),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20例(22.22%)。X射线组,平均显像时间25min,精确诊断出15例,诊断精确度为50%。超声检测组,平均显像时间15min,精确诊断出18例,诊断精确度为60%。分子影像组,平均显像时间7min,精确诊断出30例,诊断精确度为100%。结论分子影像技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平均显像时间少于超声检测组,X射线组平均显像时间最长。而分子影像技术诊断精确度远高于X射线组和超声检测组,且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的剂量也可相应减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许多研究显示肾活检时,肾功能改变和间质改变高度相关(包括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在IgA肾病大规模队列分析研究中显示间质纤维化是最有价值的预后评估因子。损伤导致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导致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不但间质细胞外基质而且肾小球的细胞外基质均与肾功能相关。ECM分子网络包括纤维粘连蛋白,胶原蛋白Ⅰ、Ⅲ、Ⅳ。胶原蛋白Ⅰ、Ⅱ是间质纤维化的主要成分,而FN是肾小球硬化的主要细胞外基质成分。  相似文献   

6.
《中南药学》2017,(5):620-626
近几年分子印迹技术发展迅速,以其高选择性、预定识别性、制备简单广泛用于分析化学、化工材料学、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等众多领域。本文将简单介绍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概述分子印迹技术在药学领域如体内小分子药物分析、生物大分子研究以及给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癌症的临床治疗需要精确的位置信息。比如肿瘤的位置、大小,是否受限或已扩散到淋巴结中,是否包含一些可改变治疗策略的关键解剖学结构。随着空间分辨率不断增加,传统的解剖影像学方法在逐步解决此类问题,如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T),核磁共振影像学(MRI)和超声(US)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鸿珊教授出生于1920年7月,籍贯江苏省江阴市。1945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45年至1958年间,任职于上海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免疫学系,从事微生物病毒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参加了医学、药学和病毒专业训练班的教学,进行了合霉素和疫苗的科学研究,并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1958年,陈鸿珊教授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原抗菌素研究所)的创建,领导创建了该研究所病毒研究室,任该室第一任主任并连任27年。  相似文献   

9.
10.
分子印迹技术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韻慧  晋兴华 《中国药房》2005,16(17):1342-1343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系为获得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聚合物的一种制备技术,它可以被形象地描绘为制造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其具有3大特点:构效预定性、特异识别性和广泛实用性。因此,MIT在色谱分离、模拟酶、辅助试剂、膜分离、固液萃取、抗体受体模拟物及仿生传感器等较多领域中得以广泛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子核医学在甲状腺癌影像诊断与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012年间收治的6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应用分子核医学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经过分子核医学的相关技术进行影像诊断,观察组患者的病情更直观的表现出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85%,对照组有效率为60%,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子核医学在甲状腺癌影像诊断与靶向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分子烙印技术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就提出了分子烙印的概念,虽然该学说已经被克隆选择理论所否定,但化学家们却由此受到启示而发明了分子印迹技术。1949年Dickey首次实验了染料在硅胶上的印迹;1972年Wulff等在高分子聚合物上成功地实现了印迹。  相似文献   

13.
刘振香  陈鋆 《齐鲁药事》2007,26(2):121-123
本文通过系统查阅以往国内外文献资料,结合国内分子蒸馏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分子蒸馏基本原理、主要装置和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红外热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化红外热图是集红外热成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的探查人体热辐射学的新兴影像技术 ,研究表明 ,红外热图在神经血管损伤、炎症、肿瘤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其它影像技术 (如超声、CT、MRI等 )相比 ,热图是一种反映功能状态变化的检查方法 ,但在形态学方面还不能与CT、X线片、B超等相提并论。此外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热生物体 ,其生理状态 ,病理状态的热活动规律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医用红外热图在摄取、处理图象过程中也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热图的许多规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现就有关问题综述…  相似文献   

15.
早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ing[1]就提出了分子烙印的概念,虽然该学说已经被克隆选择理论所否定,但化学家们却由此受到启示而发明了分子印迹技术。1949年Dickey[2]首次实验了染料在硅胶上的印迹;1972年Wulff[3]等在高分子聚合物上成功地实现了印迹。随着Wulff[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选取74例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开展研究,将患者分成两组采用两组不同的方法进行病理诊断,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7例),采用活检穿刺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7例)。记录并分析两种方法中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对比分析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在诊断中,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为91.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信任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患者的进行病理诊断,可显著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并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离和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Fischer的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的“锁和钥匙”模型、Pauling的抗原与抗体作用学说以及Dickey的“专一性吸附”理论的启发下,Wulff和Mosbach等提出并发展了分子印迹技术。分子印迹技术以其简便、通用和高效等特点而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仅就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离与分析领域的应用作一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分子病理检测在卵巢粒层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卵巢粒层细胞瘤患者,均进行分子病理检测,观察患者FOXL2、AKT1、以及DICER1突变情况,并且对患者成年型粒层细胞瘤(AGCT)预后情况作出评估.结果 50例患者FOXL2、AKT1、DICER1突变情况表现如下:2例卵泡膜纤维瘤,4例卵巢两...  相似文献   

19.
诊断急腹症要求正确、及时,诊断急腹症不能像平时诊断有较多的考虑和全面的化验及检查,而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诊断技术。本文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应将敏感的核酸实验用于所有急慢性HCV感染病例的检测,基因型检测及定量HCVRNA实验应当在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进行,这样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监测HCVRNA可提供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后信息。在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中,需用定量HCVRNA全程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