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多为散发;如果大量人群进入疫区,不加防护或防护不当,可造成暴发。黑线姬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壁,导致全身广泛性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损伤,进而引起血管扩张、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多数内脏出血,尤以肾脏最为明显。该病潜伏期一般为8~30天,平均2周。本病发生大多急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但有的病例不很明显,各病期…  相似文献   

3.
4.
血液透析为肾综合症出血热少尿期肾衰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经过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措施,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商庆华  张光曙 《人民军医》1998,41(5):287-288
我院于1995年10月~1997年2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拉帕米(异搏定),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87例,并与同期综合治疗的69例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加用维拉帕米对改善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测指标,以及越过低血压期、少尿期,减少重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取得较好的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治疗组:87例,男61例,女26例;年龄17~64岁,平均37.2岁。(2)对照组:69例,男49例,女20例;年龄14~61岁,平均35.3岁。入院前病日:治疗组平均为3.74d,对照组平均为3.68d。入院时病情:治疗组轻度52例(59.8%),中度20例(23.0%),重度8例(9.2%),危重度7…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13.
流行性出血热的特殊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es)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近期报道:1992年7月~1993年8月间,美国暴发与汉坦病毒有关的“肺型出血热”。临床主要表现为:骤起发热、肌病、头痛、咳嗽、恶心、呕吐;继见进行性咳嗽加重,急转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病理检查双侧肺间质呈急性浸润,肝大,肝损害,肝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约三分之一病人血清中查出高滴度的EHF-IgM抗体;尸检和PCR技术均证实肝、肺、肾组织中有出血热病原;并肯定是一株前所未知的流行性出血热新病毒株。该病毒株主要流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于1935年在黑龙江发现。用年代后,特别是在80年代疫区迅速扩大,发病人数明显增多。我军在执行农业生产和林区筑路任务中,曾多次发生流行。因此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对做好预防工作以保障军民健康是很必要的。1981年我国分离到EHF病毒(EHFV)[1]后,由于病原学的突破,使本病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EHF流行病学及预防的基本情况是:疫情比较稳定;虽然发现56种宿主动物,但传染源主要是几种鼠类;实验观察和现场调查证明本病能经多途径传播;大量实践证明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疫苗研究已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