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方法 对54例症状性退行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一体化钢板融合器置入术.术后行日本脊柱学会(JOA)评分,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随访12~79个月,甲均53.2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显示椎间隙高度和脊柱前凸已恢复,无器械断裂、远期不稳定或假关节形成.1例急性椎间盘突出脊髓部分损伤患者和3例症状严重脊髓型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余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术后JOA评分为13~17分,平均16.1分,术后改善率为86.7%,融合率100%. 结论 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其生物力学优势,是颈椎前路融合固定一项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钢板联合钛网或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在治疗颈椎创伤、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治疗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骨折28例,脊髓型颈椎病17例,颈椎滑脱9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22~69岁,平均50.2岁。结果本组4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为7.6(3.3~10.9)分,术后6个月为10.8(7.5~14.9)分,改善率为(57.8±9.7)%;术后12个月为11.2(7.9~15.4)分,改善率为(59.8±9.5)%;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38例(80.1%)植骨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显示无内固定物松动,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无椎间高度的丢失。术后6个月47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或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术后可即刻获得稳定,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可行性、技术要点、手术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男、女各16例,年龄31~77岁;病程平均(5.0±2.0)年,手术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椎间盘减压后,用括匙将上下软骨终板破坏,将1枚可膨胀的椎间融合器B-Twin斜向置入椎间隙内形成固定的支架,然后在周围植骨,以保证椎体间的稳定效果.治疗的适应证:(1)退变性椎间盘膨出伴有椎体不稳和Ⅰ度滑脱21例;(2)退变性椎间盘膨出伴有轻、中度椎间隙狭窄10例;(3)盘源性腰痛1例.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1年3个时间对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分别进行评分,计算术后改善率和疗效.对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的变化进行方差分析,术后2次随访的改善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每个椎间隙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0 min),出血量<20 ml.手术部位:L3~4间隙4例、L4~5间隙19例、L5~S1间隙6例、L3~4合并L4~5间隙3例,共置入B-Twin融合器35枚,其中3例在2个椎间隙内置入.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0±2.1)d,2例出现手术并发症,1例融合器松动,1例出现相邻椎间不稳.术后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3个月.32例患者JOA下腰痛评分,术前为(4.1±1.8)分、术后3个月为(11.9±3.9)分,术后1年随访22例,JOA评分(12.0±3.2)分,手术前后JOA下腰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P<0.01);改善率,术后3个月为(61.7±23.6)%,术后1年为(58.2±21.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18,P>0.05).结论 经皮穿刺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间盘突出症和椎体不稳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脊柱稳定结构的特点,但对椎间融合率以及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所切除的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B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n=2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102.7±13.9min)及术中出血量(170.3±25.7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28.9±12.3min、191.1±3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6个月A、B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14/15)和1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前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颈椎前路钢板 椎间融合器一体化系统 (anewanteriorcervicalinstrumentalsys temcombininganintradiscalcagewithanintegratedplate ,PCB) 对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组 2 2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前路减压PCB内固定 ,其中单节段固定 1 6例 ,双节段固定 6例。随访 3~ 1 6个月 ,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资料作分析评价。结果 未发现术后并发症、螺钉脱出或固定失败。根据JOA评分 ,本组 2 0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2例症状轻度改善 ,总优良率 90 .9%。结论 PCB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和良好的植骨融合环境 ,近期疗效良好 ,技术易于掌握 ,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颈椎固定融合器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采用颅骨牵引,先行后路小关节突松解复位,棘突间自体髂骨植骨钢丝固定手术,完成后更换体位,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或椎体次全切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前路锁定钢板系统固定术,对所有患者术前、后及随访复查时进行JOA评分。结果15例获得完全复位,1例未复位,复位率90.1%。除1例JOA评分术后下降外,其余均有所改善,无术中、后并发症,随访6个月~1.5年、平均12.1个月,未见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融合。结论同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陈旧骨折脱位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具有复位率高,椎管减压彻底,颈椎术后获得即刻稳定,内固定牢固,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自1994~1998年我们应用钛钢螺纹融合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后行前路融合的病例获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资料 12例,颈椎外伤4例,颈椎间盘突出1例,颈椎间盘退变7例?男9例,女3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0岁,随访24~72个月,平均48个月?1.2 手术方法 麻醉:颈浅丛麻醉或局部麻醉加强化?体位:仰卧位,头颈自然仰伸,头部偏向左侧,后颈部垫软垫?切口:颈前路横切口或颈前路右侧斜切口,(1)显露颈椎体前方,切开皮肤,皮下及颈阔肌后,钝性分离膜,显露颈椎体和椎间盘,摄X线片或C形臂透视,确定需手术的病变椎间隙?(2)减压,台下牵引头部,在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椎Zero-P椎间融合术与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在单节段颈椎间盘病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Zero-P椎间融合术的观察组或椎间植骨钛板内固定术的对照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术中情况、手术前后JOA评分、椎体融合率、术后症状缓解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取髂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和12个月的JOA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两组椎体融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症状缓解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颈前路钢板融合器(PCB)置入,不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松质骨碎片植骨。治疗颈椎创伤伴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5例;脊髓型颈椎病14例。术后随访4~33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在1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12例颈髓不全损伤者基本恢复正常,3例颈髓完全损伤者截瘫无恢复。14例颈椎病术前日本骨科学分(JOA)评分为7~13分,平均为9.6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平均15.8分,术后改善率为83.8%。21例患者接受单节段的固定,7例为双节段,1例为三节段固定。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仅有1枚螺钉松动部分脱出。供骨部位无并发症。结论 PCB的优点在于防止供骨和植骨部位并发症发生,提供即刻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预防螺钉松动及断裂,并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前凸。术后无需使用颈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自制异体椭圆形骨垫在颈椎前路椎体间融合中的融合效果。方法:对43例颈椎患者51个间隙应用自制异体椭圆形骨垫实施了椎体间融合术,同时进行内固定术,使脊柱获得即刻稳定。结果:随访18~36个月,平均26个月,无失访。采用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除1例完全截瘫患者无神经功能恢复外,术后评分均在15分以上。术后每3、6、8、12、15、18、24个月摄X线片观察,所有患者术后8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感染及异体骨排斥反应,未见复位丢失、螺钉松动、断钉等并发症。结论:选用自制异体椭圆形骨垫行颈椎前路椎间融合达到了较高的融合率和椎间匹配效果,有效维持了椎间高度、使脊柱即刻稳定,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 ,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方法 对 1 0 2例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分别行或不行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3、6个月、1、2、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记录融合时间 ,测量融合节段高度。本组平均随访 2年 6个月 (6个月~ 3年 ) ,并与同体相邻节段平均高度作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 3.8个月 ,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经t检验 ,将术后 6个月 ,1、2、3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 ,两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 ,并能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8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42例,Cloward环锯法手术27例,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前路手术同期均采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发生。89例获12~5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6.8±2.6)月,按照JOA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术前评分平均(9.5±0.3)分,术后6、12个月评分平均(13.1±0.2)分、(14.2±0.4)分,术后6、12个月JOA评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JOA平均改善率57.2%、64.3%。结论对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后路各种术式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证,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3~78岁[(48.5 ±3.7)岁].损伤节段:C4/...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患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后纵韧带的磁共振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的42例颈椎病的磁共振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磁共振检查提示后纵韧带骨化9例,后纵韧带肥厚17例,颈椎问盘脱出16例。16例行颈椎后路手术,26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平均改善率为61.8%,优11例,占31.4%;良14例,占40%;一般8例,占22.9%;差2例,占5.7%。结论:MRI对后纵韧带骨化、后纵韧带肥厚和颈椎问盘脱出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颖 《西南军医》2007,9(5):44-45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汽化减压加臭氧溶解术联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应用半导体激光、医用臭氧发生器。在X线引导下,经前路穿刺进入椎间隙中心处以自动脉冲式激光烧灼髓核,然后注入O2-O3混合气体,解除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结果观察治疗后的7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护理人员熟悉治疗方法和治疗原理很重要,护士根据病人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医生的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确保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