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方便、成功率高的家兔动脉插管方法。方法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将所分离的一侧颈总动脉进行多次插管,若第一次插管失败,仍可以进行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第四次的插管操作,以提高实验成功率。结果通过家兔颈总动脉的多次插管,实验的成功率由71.43%提高到95.24%。结论这种简单、方便、成功率高的家兔动脉插管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3.
改良家兔血管插管术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改进组和常规组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的效果。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实验组采用新型引导式家兔血管插管装置及方法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并对两组家兔插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及术后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常规组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70.0%、75.0%,所用时间分别为8~18(12.0±0.5)min、6~15(10.0±0.8)min;改进组行家兔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插管术,一次性成功率分别为92.5%、90.0%,所用时间分别为5~12(8.0±0.4)min、4~14(7.0±0.7)min,2组插管成功率和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常规组和改进组行家兔插管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5%,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进组比常规组不但提高了实验动物血管插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具有安全、微创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1.1动物 Wistar大鼠30只,体重200~250g(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提供)。  相似文献   

5.
颈总动脉结扎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过颈内动脉回流压的测定,预测大脑侧支循环的代偿能力.方法对6例行颈总动脉结扎或切除的病人术中测量颈内动脉回流压.结果颈内动脉回流压在64mHg(8.8kPa)~85mmHg(11.33kPa)之间,6例术中、术后均无大脑并发症.结论颈内动脉回流压在一定水平,结扎或切除颈总动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家兔颈部手术是一项基础性实验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学生多不能独立完成.重新组织实验步骤,理清操作思路并具体阐述注意事项后,实验方法的可操作性增强,提高了实验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为提供临床颈外动脉插管的解部学依据,提高插管术的成功率。方法:利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教学用的成人尸体30具。对60侧颈外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颈外动脉的发起部位距甲状软骨上缘的距离为14.8±3.3mm,面动脉、颞浅动脉发起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分别为68.0±1.8mm和65.4±13.4mm。结论:临床面动脉插管是从甲状软骨上缘15mm处将导管插入颈外动脉内。导管头端留在距插入部6.5mm处为最佳。  相似文献   

9.
在解剖一成年女尸时,见其右侧颈总动脉高位分叉,并发现颈外动脉分支的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多处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冲53具经体积分数为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暴露头颈部的血管,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44.34%,28.30%与27.36%;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以树枝状为(94.34%);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11.
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死亡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66岁,农民,右颈部无痛性包块渐长大20d,于1999年5月31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脾未见异常。右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面前缘有一边界清楚肿块,约6cm×7cm×6cm,可左右移动,上下移动受限,肿块表面平滑,无压痛及波动搏动感。鼻、咽喉、口腔及头皮均未见新生物。B超检查报告为颈部实性占位性病变,与颈部大血管无粘连。CT片示肿块与颈部血管紧密接触,考虑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除血沉为55mmh外,其余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临床诊断倾向于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遂安排全麻下行颈部肿块活检,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根据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临床施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解剖 5 3具经体积分数为 10 %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 ,暴露头颈部的血管 ,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位距颈总动脉分叉及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的距离 ,并观察颈外动脉的分支形状 ,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和结论 :甲状腺上动脉起始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分叉水平、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以下者分别占 44 .34 % ,2 8.30 %和 2 7.36 % ;颈外动脉分支形状有树枝状和丛状 ,以树枝状为主 (94.34 % ) ;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多为后外与前内的关系。但不能就此认为甲状腺上动脉起始处的动脉就是颈外动脉 ,也不能单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来判断颈内与颈外动脉。  相似文献   

13.
<正> 颈总动脉结扎是一项高难度的手术,手术死亡率颇高,根据不同的报告可高达36%—39%(Norris化和Pil2),另有32%出现大脑症状,被视为危途。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牵拉家兔窦神经、触压颈总动脉和压迫颈动脉窦区对血压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牵拉家兔窦神经、压迫颈动脉窦区和触压颈总动脉都引起降压反应,提示这几种因素所产生的降压效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69岁。28年前因“左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本次因发现左侧颈部肿块3月入院。查体:左侧颈部凹陷,下颌下甲状软骨水平可触及一约4cm×3cm大小的质硬肿物,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动,听诊无血管杂音。心电图和胸片正常,骨扫描阴性。B超:肿块位于左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大小36mm×28mm,颈动脉旁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较大1个约8mm×11mm;  相似文献   

16.
17.
魏芳芳 《疑难病杂志》2010,9(4):315-315
<正>患者,男,55岁,主因声音嘶哑1年于2007年7月29日入院。纤维喉镜检查:右侧声带表面灰白色菜花样肿物,质脆,易出血,右侧声带固定。外院病理结果:鳞状细胞轻度不典型增生。临床诊断:喉癌,T_2N_0M_0,于2007年7月31日在全麻插管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颈总动脉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对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中层厚度(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血流参数的影响,了解EH和CCA损害之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选择31例EH病人作为高血压组,31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相匹配的非高血压病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CCA各参数有无差异;两组病例均观察双侧CCA及分叉处有无斑块,只要一处有斑块就计为有斑块,计算两组斑块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IMT及MT高于对照组(P<0.05),CCAD及血流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9%vs6.4%,P<0.05)。结论:CCA可做为EH动脉病变的超声观察窗口,高频彩色超声能直观动态地了解CCA病变程度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对临床了解EH病人动脉硬化情况和预防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颈总动脉破裂患者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部开放性伤,常引起大血管损伤,以预总动脉伤最为常见,但由于出血迅猛,来不及抢救,患者可在短时内死亡。如伤口较小者,则血液流入筋膜间隙内形成巨大血肿,压迫气管引起呼吸道梗阻或窒息。导致同侧脑缺氧、偏瘫、甚至死亡。现结合救治1例的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报告患者男,27岁,因施工中飞石击中颈部,出血不止,疼痛伴进行性肿胀地,急诊入院并进手术室。检查:BP12/4kPa,P120/min,R26/min,急性痛苦面容,颈面斜向右侧,左侧颈部有巨大波动性血肿,于下颌角下3cm处有一0.5cmX0.5cm不规则的创口,有少许鲜血外溢,颈…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沙土鼠(mongoliangerbils)脑底动脉环后交通枝缺损,没有联系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后交通动脉,不能构成完整的WilliS动脉环。结扎沙土鼠的颈总动脉,很易造成脑梗死病变。为了解结扎颈总动脉后脑血流量究竟下降多少,本实验用JI-200激光Doppler微循环动态分析仪,对动物大脑皮质运动区(LI,AP--;)软脑膜进行直接探测。结果结扎小鼠(昆明种,雄性,本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双侧颈总动脉后脑膜血流量下降(70.5士16.2)%(体重20.85士1.04g,n—24),体重为33.8士3.2g的小鼠脑血流量下降(70.8士16.2)%(。一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