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隆鼻术、重睑术及内眦赘皮同期矫正术的美容效果。方法 对28例低鼻梁者,单睑内眦赘皮同期行鼻小柱旁侧缘弧形切口,置L型硅胶假体隆鼻术。“Z”成形矫正内眦赘皮、重睑术。结果 20例获随诊,时间6个月~2年,1例内眦角处重睑线宽度欠一致,1例重睑线呈点状瘢痕,但对手术效果表示较满意。结论 重睑术,内眦赘皮矫正及隆鼻术同期完成,美容效果明显。符合颜面部整体美容的概念,同时为患者节约时间,减少经费。  相似文献   

2.
重睑术与隆鼻术一期完成的体会霍建新,尹丽霞(包头医学院一附院眼科,包头014010,包头市妇幼保健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作为一种心理享受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要求进行重睑成形术和隆鼻术者日趋增多,其中有部分患者要求同时进行上述两种手术,以求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马栗种子提取物对隆鼻术和重睑术后肿胀的治疗效果.方法 隆鼻术32例、重睑术48例,分别随机抽样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马栗种子提取物片,术后3、7、10d进行观察比较.术区肿胀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结果 隆鼻术和重睑术治疗组的消肿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马栗种子提取物可以对隆鼻术和重睑术组织肿胀起到加速消退作用,术后3d即有明显疗效,所有服用药物的求术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在整形美容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重睑与隆鼻术一期与分期成形手术效果以及术区肿胀时间的差异。方法 随机将受术的单睑合并鞍鼻者分为一期成形组和分期成形组。术后比较肿胀消除时间以及内雌间距,眼裂高度、鼻根高,鼻和度和额鼻角等美学参数。结果 术后肿胀消除时间一期成形较分期成形总时间短,其余参数两组间无差异。结论 重睑与隆鼻术一期与发期成形手术效果相同,但一期成形手术的术后肿胀消除时间较分期成形总时间短,使其康复回归岗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要求行重睑术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于有伴轻度内眦赘皮的患者,单纯行重睑术,很难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以往我们均采用隆鼻,重睑分期施行。从1989年开始我们采用两种手术同期施行,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手术方法1、隆鼻术;根据患者睑形、鼻形,设计雕刻硅胶“L”形支架,采用单侧鼻前庭切口,分离鼻背筋膜,骨膜形成队道,将鼻架假体植于其中,固定于两侧鼻翼软骨之间,缝合切口。2、重睑成形术:上睑薄而无皮肤松弛者,采用缝扎法(梅氏法),上睑臃肿(眶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重睑成形术术式。方法 采用小切口切开法对36例患者实施重睑成形术,术后进行,临床观察、随访。结果 本组36例术后反应轻,肿胀不明显,随诊3个月-2年,重睑均未消失,切口瘢痕小。结论 小切口切开法重睑成形术操作简单,术后反应轻,重睑自然、持久、美观。  相似文献   

7.
重睑术和隆鼻术是目前最广泛开展的美容手术,我们从1985年4月至2000年12月,将两种手术同期完成,共施术182例,效果满意,无并发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强力脉痔灵治疗面部整形手术后水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进行美容整形手术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又以面部的重睑术和隆鼻术为多,但是,手术的创伤可导致术区较长时间的肿胀,影响患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我们自1999年2月至2003年12月,应用强力脉痔灵治疗面部美容整形手术后的局部水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固体硅橡胶隆鼻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龚娟口腔医学院口腔材料教研室(上海,200072)关键词弹性聚硅酮;外科手术,整形;并发症中图号R7822隆鼻术是美容中常见的一种手术,在国内仅次于重睑成形术而居美容外科手术的第二位[1]。现常用的隆鼻材料有固体硅橡...  相似文献   

10.
重睑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镇生  陈剑名 《广东医学》2005,26(5):613-614
目的分析重睑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并总结出针对性治疗措施。方法对235例重睑术失败的患者进行失败病因分析并行再次重睑术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引致重睑术失败主要原因为重睑线设计过高或过低、重睑线消失或不全、左右眼重睑线不对称等。通过针对性手术方法予以修复,208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满意率为88.5%,但重睑线过高或过低再手术的满意度最低(77.4%)。结论根据不同病例认真设计重睑线,严格手术操作的每一细节,是重睑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上睑瘢痕多由感染、外伤、重睑手术等原因引起,瘢痕挛缩后可造成双眼睑形态不对称、眼睑外翻而闭合不全、重睑皱褶线过短或多重皱褶畸形等,以往修复眼睑瘢痕,通常只修改瘢痕部分,没有改变眼部的整体美感。我科对2001~2003年收治的48例上睑瘢痕患者进行了手术修复,同时进行重睑形成术和重睑整复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重睑术是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美容外科手术之一,它能使先天性单睑、肿眼泡、多层重睑以及中老年人松驰下垂的眼睑等变为重睑。重睑术最常用的术式有切开法、埋线法、缝扎法等,以切开法最为复杂,适应范围广,术后效果可靠而持久,并可作为各种术式效果不理想的补救措施。我院自1996年至2001年采用不同术式进行重睑术21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丁祥生  孙娆  王德伟 《海南医学》2003,14(11):21-22
目的 探讨埋线重睑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回顾本科5年间共埋线重睑术1214例。出现并发症的177例(占埋线重睑术的14.5%),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讨论了治疗方法。结果 177例患者产生的并发症主要有:重睑线双侧不对称,重睑线变浅或消失。线结外露。上睑紧缩及异物感,上睑下垂,皮下异物性结节,三眼皮,上睑皱襞过高畸形。排斥反应,上脸皮肤肉芽肿等。经过手术修整。效果满意。结论 埋线重睑术虽然术式简单。操作容易,但操作不当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重睑定位器改良应用于超力型单睑患者并观察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超力型单睑患者106例、212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重睑定位器行重睑术,对照组按常规切开法行重睑术,对比观察两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术后7d眼睑肿胀程度及重睑流畅对称程度。结果两组病例术后重睑形态均满意,且两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术后7d眼睑肿胀程度及重睑流畅对称程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重睑定位器改良应用于超力型单睑患者,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护理程序对重睑患者进行护理,以达到降低术后感染,出血、肿胀、切口疤痕等发生,达到重睑成形自然美观(患者满意手术效果)的目的。方法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对36例重睑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患者对重睑术的认知度,安全感有明显提升,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护理程序的方法,确保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王志学  马艳 《新疆医学》2002,32(3):23-24
目的:为选择一种既能保证远期效果,又能尽量减轻术后局部反应的标准缝线法重睑术式。方法:临床观察120例缝线法和间继缝线法重睑术后的早期局部反应及后期重睑深度的变化,以及采用不同粗细缝线,不同针数,不同拆线时对重睑效果的影响。结果:用4号丝线连续缝线法重睑术后局部反应重,重睑保持时间长。1号丝线间断缝线法重睑术后局部反应轻,重险保持时间短。结论:1号丝线,10针,连续缝线法重睑术,7天拆线较合适,可作为标准的缝线法重睑术。  相似文献   

17.
切开法重睑整形术,手术时去除睑板前部分眼轮匝肌,对上睑肥厚,臃肿的患者,去除部分眶脂,此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上睑手术,术后重睑持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改良式切开重睑术的诊治体会。方法:对73例重睑患者采用改良式重睑成形术,观察其效果。结果:改良式重睑成形术中71例术后疗效较好,2例术后3周重睑消失,后再次手术成功。结论:改良式切开重睑术有于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轮匝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法睑成形术在伴轻度上睑下垂重睑中的疗效。方法对15例行重睑术伴有轻度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改良轮匝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法睑成形术。术中根据两侧睑缘高度调整上睑提肌腱膜固定高度,对术后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5例均获得良好上提效果,上睑缘弧度自然,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轮匝肌-提肌腱膜固定法睑成形术在行重睑术伴有轻度上睑下垂的患者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切口联合经皮肤、结膜入路连续埋线法重睑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在上睑设计重睑线并均匀标记5点,最外侧点标记为长5~8 mm的切口线。通过最外侧切口切除膨出的眼轮匝肌和适量眶隔脂肪,经皮肤、结膜入路行连续埋线法重睑术。伴有内眦赘皮的患者同时行内眦赘皮矫正术。结果应用该方法治疗56例患者112只眼睛,52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4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结合小切口重睑术与连续埋线法重睑术和经皮肤、结膜入路埋线法重睑术的优点,扩大了埋线法重睑术的适应证,术后重睑线形态自然,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