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隐睾儿童手术近期疗效及手术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隐睾儿童年龄因素与睾丸固定术近期疗效的关系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88例隐睾儿童手术前后 6个月血清表皮生长因子 (EGF)、睾酮 (T)、5α 二氢睾酮 (5α DHT)、雌二醇 (E2 )、促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催乳素 (PRL)水平和隐睾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雄激素受体 (AR)的表达以及隐睾的组织学变化 ,分析年龄与上述指标及隐睾分型的关系。 结果  88例隐睾儿童 10 8枚睾丸中 ,高位型隐睾多见于 2~ 4岁组 (9/2 4,3 7.5% ) ,低位型多见于 10~ 14岁组 (2 0 /2 4,81.8%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 1) ,而单、双侧型与年龄无关 (P >0 .0 5)。 5~ 9岁隐睾儿童术前血清EGF ,T ,5α DHT值均显著降低 (P <0 .0 5) ,血清FSH ,LH水平则显著升高 (P <0 .0 5)。≥ 5岁患儿血清EGF、隐睾组织病理及EGFR和AR表达较 2~ 4岁组差。患儿术后血清EGF、T、5α DHT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增高 (P <0 .0 5) ,而术后血清E2 ,FSH值显著低于术前 (P <0 .0 1)。 结论 睾丸固定术有利于生殖内分泌功能恢复及睾丸组织的生长发育 ,是治疗隐睾症的可靠方法。依据 4岁前隐睾病理学和性激素内分泌改变较轻以及2岁以后睾丸仍有向下迁移趋势的特点 ,主张  相似文献   

2.
单侧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状况。 方法 随访调查166例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水平。根据术式分为单侧隐睾切除术及固定术组,根据手术年龄将固定术组分为手术年龄<5岁及≥5岁组。比较不同手术年龄、手术方式和隐睾位置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 单侧隐睾固定术患儿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下降侧(15. 5±2. 4mlvs8. 1±2. 1ml)、但明显大于未治疗组的隐睾侧(4. 0±2. 0ml)。单侧隐睾固定术、切除术和正常组患儿FSH分别为(4. 5±1. 7、6. 2±1. 8、2. 4±1. 1mIU/ml。手术年龄<5岁患儿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术侧睾丸体积和T明显大于≥5岁组,后者的FSH水平明显高于前者。高位型患儿术侧睾丸体积明显降低、FSH明显升高。睾丸体积与FSH呈负相关关系(r=-0.291,P<0. 05)。 结论 单侧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征发育可表现为正常,早期手术可防止隐睾和对侧正常下降睾丸生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单侧隐睾儿童和正常健康儿童阴茎长度的比较探讨隐睾对儿童阴茎发育的影响。方法:采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491例研究对象数据,年龄12~24个月,其中241例为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 250例单侧隐睾儿童(单侧隐睾组);同时单侧隐睾组根据术中睾丸位置被分为腹腔型隐睾组(n=123)和腹股沟型隐睾组(n=127)。测量研究对象阴茎非勃起状态下伸展长度(SPL)及身高、体重。结果:单侧隐睾组的阴茎长度为(3. 7±0. 5) cm,明显短于健康对照组[(4. 3±0. 8) cm,P <0. 01]。根据分层年龄(12~18个月和19~24个月),12~18个月和19~24个月单侧隐睾组患儿的SPL均显著低于同年龄健康对照组[12~18个月:(3. 4±0. 4) cm vs (3. 8±0. 6) cm,P <0. 01; 19~24个月:(3. 8±0. 7) cm vs (4. 6±0. 8) cm,P <0. 01],同时隐睾组和健康对照组在身高、体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腹腔型隐睾组SPL值明显短于腹股沟型隐睾组[(3. 4±0. 2) cm vs(3. 8±0. 3) cm,P <0. 05]。结论:单侧隐睾儿童的阴茎长度比健康男孩要短,睾丸位置越高者阴茎长度越短。  相似文献   

4.
儿童隐睾伴附睾畸形的新分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隐睾伴附睾畸形的新分类及治疗措施。 方法 :隐睾组患儿 15 3例 ,睾丸鞘膜组患儿 14 4例。术中通过观察睾丸附睾间位置关系 ,测量附睾长度 ,触摸有无附睾闭锁、输精管缺如、附睾及输精管梗阻 ,将隐睾伴发附睾畸形分为输精道管有梗阻型 (Ⅰ型 ) ,再细分为 ⅠA、ⅠB、ⅠC三组 ;输精管可能有梗阻型 (Ⅱ 型 ) ,包括 ⅡA、ⅡB2组 ;输精管无梗阻型 (Ⅲ 型 )分成 ⅢA、ⅢB 2组。 结果 :隐睾组共 2 0 1个睾丸 ,伴发附睾畸形 4 7个 ,畸形率2 3.4 %。双侧隐睾 4 8例 ,11例发生附睾畸形 ,且双侧为同一类型 :ⅠB 2例 ,ⅠC 2例 ,ⅡA 1例 ,ⅢA 4例 ,ⅢB 2例 ,行睾丸固定或切除术。睾丸鞘膜积液组共 15 5个睾丸 ,伴发附睾畸形 16例 ,畸形率 10 .3%。两组附睾畸形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隐睾伴发附睾畸形的发病率高于正常睾丸 ,对严重附睾畸形的双侧隐睾不应都行睾丸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230例隐睾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总结隐睾及其并发症的诊治经验 ,提高对隐睾合理治疗年龄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至 2 0 0 1年 2 30例 2 99侧隐睾患者诊治资料。就诊时年龄 1~ 5 9岁 ,平均 (9.5± 9.0 )岁。左侧 88例 ,右侧 73例 ,双侧 6 9例。合并尿道下裂 11例 ,隐匿性阴茎 2例。 结果  2岁以内手术治疗患者 2 5例 (10 .9% )。手术治疗 2 89侧 ,其中行一期下降固定术 2 73侧 ,另外疑为萎缩或恶变而行手术切除送病理 15侧 ,探查缺如 1侧。手术 2 89侧中 2 73例下降固定术后随访 4个月~ 5年 ,2 70例未见睾丸回缩及萎缩 ,成功率 98.9% (2 70 / 2 73侧 )。腹外型 2 6 0侧 (90 .0 % ) ,腹内型 2 5侧 (8.7% ) ,缺如 4侧 (1.4 % )。合并斜疝 74侧 (2 5 .6 % ) ,鞘状突未闭 2 4侧 (8.3% ) ,睾丸附睾分离 33侧 (11.4 % )。14 6侧腹外型隐睾B超检查符合率 86 .3% (12 6 / 14 6 ) ,查体符合率 6 3.0 % (92 / 14 6 ) ,P <0 .0 0 5。 结论  2岁以内最佳手术时机的隐睾患者诊治率明显偏低 ,应引起重视。B超对隐睾的定位诊断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睾丸扭转的诊治体会(附52例报告)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1990年1月至2 0 0 2年1 2月我们收治睾丸扭转5 2例,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5 2例。年龄8~6 3岁,中位年龄1 8岁,<2 5岁者4 0例(77% )。阴囊内睾丸扭转5 0例(左侧37例,右侧1 2例,双侧1例) ,腹股沟型隐睾扭转左右侧各1例。发病至就诊时间<6h 5例,6h~4例,2 4h~1 2例,3~1 2 0d 31例。发病于1 1月至次年2月间2 4例(4 6 % ) ,平均6例/月;6~8月间5例(1 0 % ) ,平均1 .7例/月。4 6例行B超检查,确诊38例(83% ) ,漏诊3例(7% ) ,误诊为急性附睾炎、睾丸炎3例(7% ) ,误诊为睾丸占位2例(4 % )。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31例,确诊2 9例(94…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990年开始 ,在高考、升学考、征兵体检及泌尿外科门诊中、对 1980年至 1999年曾经在我院施行隐睾固定术后的 5 6例病人进行随访。现将随访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手术年龄 2~ 4岁 11例 ,5~ 10岁2 9例 ,11岁以上 16例。左侧隐睾 2 4例 ,右侧隐睾2 7例 ,双侧隐睾 5例。腹腔型隐睾 13例 ,腹股沟型隐睾 4 3例 (术前检查睾丸大小基本正常 ) ,其中隐睾合并包茎、包皮过长 11例 ,隐睾合并尿道下裂 1例。手术方法 :1989年以前主要采用Bevan方法 ,将精索充分游离后将睾丸引入扩大的阴囊内 ,缩窄阴囊的颈部 ,睾丸固定在阴…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1991年以来,我们诊治隐睾患者睾丸附睾畸形60例,年龄2~18(平均8)岁,单侧隐睾56例,其中右侧30例,左侧26例,双侧隐睾4例。外环型21例,腹股沟管型39例。均为术中证实,60例隐睾患者睾丸均有不同程度变小变软,睾丸附睾连接处畸形58例(96.7%),可分为3类;①附睾头部与睾丸分离48例(80%),包括附睾头部与睾丸完全分离和部分分离;②附睾体部与睾丸分离3例(5%);③附睾头体与睾丸分离7例(11.7%)。  相似文献   

9.
隐睾患儿手术治疗后青春期性发育的临床和内分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性发育的状况。 方法 :随访调查 184例隐睾患儿术后青春期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血清黄体生成素 (LH)、卵泡刺激素 (FSH)、睾酮 (T)水平。比较不同手术年龄、隐睾位置和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 结果 :①双侧隐睾固定术组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睾丸体积和T明显降低 ;FSH和LH明显升高。②单侧隐睾固定术组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下降侧、但明显大于未治疗组的隐睾侧 ;单侧隐睾固定术及切除术组的FSH明显高于正常组、但切除术组的FSH又明显高于固定术组。③手术年龄<5岁组的阴毛发育程度、阴茎长度和周径、术侧睾丸体积和T均明显大于≥ 5岁组 ;后者的FSH明显高于前者。④高位型的术侧睾丸体积明显降低 ,FSH明显升高。睾丸体积与FSH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隐睾间质细胞功能损伤程度较轻 ,单侧隐睾术后青春期性征发育可表现为正常 ,早期手术可防止隐睾和对侧正常下降睾丸生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隐睾忠儿体内苗勒氏抑制物(MIS)和睾酮的变化、相互关系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瑞金医院儿外科1~14岁住院男孩分为病例组(隐睾)43例、对照组(非泌尿系统疾病)98例.两组按年龄段各分为3个业组:1~3岁、4~11岁、12~14岁,按亚组分别比较两组MIS和睾酮值;以及两组MIS与睾酮的相关性.结果 1~3岁隐睾儿童MIS低于对照组,4~11岁与对照组相似,12~14岁高于对照组;1~11岁组隐睾儿章睾酮与对照组相似,12~14岁低于对照组:两组MIS与翠酮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低年龄隐睾儿章MIS低十正常,青春前期隐睾儿童MIS高于正常、睾酮低于正常.低年龄儿童MIS过低,青春前期MIS过高或睾酮过低,都可暗示睾丸结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单侧隐睾患儿经查体及手术探查未能发现睾丸称为单睾畸形或单侧睾丸缺如[1] 。我院 1989至 2 0 0 1年手术治疗1172例隐睾患儿 ,发现单侧睾丸缺如 37例 ,发病率占隐睾的 3.17%。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37例。年龄 2~ 13岁。右侧 2 2例 ,左侧 15例。术前均经两位医师仔细检查下腹部、会阴部、大腿内侧 ,均未发现异位睾丸。 37例患儿健侧睾丸均较同龄正常儿童有不同程度增大 ,双侧阴囊发育较好者 19例 ,患侧阴囊发育欠佳者 12例 ,患侧阴囊发育较差者 6例。 2 1例行B超检查 ,18例未发现睾丸 ,3例于腹股沟处探及直径约0 .3~ 0 .5cm低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可触及型隐睾采用单阴囊切口且离断不结扎鞘状突行睾丸下降固定的手术方法的应用,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及近期效果观察。方法: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从2015年1~12月间因隐睾入院手术的病例:可触及型隐睾109例(125侧)(A+B组);未触及型隐睾15例(C组)。前者采用单阴囊切口+近内环口高位离断鞘状突(未结扎)睾丸下降固定(A组,53例,61侧)或标准腹股沟阴囊双切口睾丸下降固定(B组,56例,64侧),后者腹腔镜探查(C组)。分析单阴囊切口睾丸固定术在可触及型隐睾中的治疗成功率、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斜疝或鞘膜积液的发生(复发),以及单、双切口(A、B组)治疗可触及型隐睾中相关参数的比较。结果:可触及型隐睾患儿中位年龄1.4(0.6~11.0)岁。A组:中位年龄1.5(0.6~7.0)岁。隐睾侧别:左24例,2例伴有鞘膜积液;右20例,1例伴有鞘膜积液,2例术中增加腹股沟切口;双侧9例,1例右侧术中增加腹股沟切口。治疗成功率为95.1%(58/61)。B组:中位年龄1.4(0.8~11)岁。隐睾侧别:左27例;右22例,3例伴有腹股沟斜疝;双侧7例,1例术后右侧睾丸回缩。两组中鞘状突未闭合率80.8%(101/125)。未触及型隐睾C组15例全部腹腔镜探查:2例睾丸先天缺如;6例睾丸发育不良且切除;3例在内环口呈"窥视",改普通双切口术;4例腹腔镜手术固定。切口愈合良好,无睾丸萎缩,无斜疝或鞘膜积液发生(复发)。结论:单阴囊切口且不结扎鞘状突治疗可触及型隐睾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且不结扎鞘状突未增加发生斜疝或鞘膜积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睾丸肿瘤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4年 6月至 1998年 4月我院共收治睾丸肿瘤 6 6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6 6例。年龄 14个月~ 84岁 ,平均 36岁 ;<5岁者 10例 ,均为胚胎癌 ;5~ 18岁者 1例 ,为横纹肌肉瘤 ;18~ 4 0岁者 4 4例 ,其中精原细胞瘤 2 5例 ,胚胎癌 6例 ,良性畸胎瘤 3例 ,恶性 (恶变 )畸胎瘤 6例 ,混合性生殖细胞瘤 2例 ,脂肪瘤、间质细胞瘤各 1例 ;>4 0岁者 11例 ,其中精原细胞瘤 8例 ,纤维性假瘤、交界性纤维细胞瘤、睾丸皮下腺癌浸润各 1例。左侧 30例 ,右侧38例 ,双侧 2例。有隐睾病史者 6例 (均为精原细胞瘤 )。6 6例均手术治疗。 2例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及腹腔镜探查诊断小儿未触及睾丸的价值。方法对35例未触及睾丸患儿行常规超声检查,对超声于腹腔外未探及患侧睾丸者行腹腔镜探查术。分析检查结果,比较睾丸缺如、睾丸残余与单侧隐睾患儿健侧睾丸体积差异。结果 35例未触及睾丸患儿中,超声探及14例(17个)隐睾(13个腹内型和4个腹外型)、3例腹外型睾丸缺如、2例腹外型睾丸残余及2例异位睾丸,总检出率为60.00%(21/35)。对25例患儿行腹腔镜探查,发现17例(19个)腹内型隐睾、6例睾丸缺如(5例腹内型和1例腹外型)、2例腹内型睾丸残余,腹腔镜探查对腹内型未触及睾丸检出率为100%(24/24)。睾丸缺如、睾丸残余患儿健侧睾丸体积大于单侧隐睾患儿健侧睾丸体积(P均0.05)。结论联合应用超声和腹腔镜对诊断小儿未触及睾丸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隐睾探查和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腹腔型隐睾患儿应用腹腔镜探查和固定术,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隐睾患儿手术均获成功,平均住院5~7 d,费用(2 300±2 700)元。患儿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无明显手术瘢痕。随访6~12个月,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睾丸萎缩及回缩。结论腹腔镜隐睾探查和固定术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可以在有腹腔镜设备及技术条件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小儿静脉泵注丙泊酚-氯胺酮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丙泊酚是一种新的快效、短效的静脉全麻药。笔者采用丙泊酚 氯胺酮静脉微泵复合麻醉与传统的地西泮 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进行比较 ,以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疝囊结扎修补、尿道下裂成形、隐睾还纳、骨折切开复位术ASAⅠ~Ⅱ级的患儿 4 8例 ,年龄 3~ 11岁 ,体重 12 6~ 36kg ,男 35例 ,女 13例 ,随机分为丙泊酚 氯胺酮组 (PK组 )和地西泮 氯胺酮组 (VK组 ) ,每组 2 4例 ,组间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手术时间 (5 4 4±17 2 )min。方法 术前 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 2mg/kg、阿托品0 0 1~ 0 …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手术治疗高位隐睾3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于 1999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0月采用腹腔镜治疗高位隐睾 37例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未触及睾丸的隐睾和偶可触及的窥视睾丸[1] 37例侧。年龄 1~ 9岁 ,平均 4 .7岁。左侧 18例 ,右侧 13例 ,双侧 3例。 3例合并腹股沟斜疝。依睾丸位置将其分为三组 :A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腔内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断并行隐睾下降固定术治疗不可触及的高位腹腔内型隐睾患儿21例(24侧),年龄2~12岁,平均4岁。结果:21例患儿均得到明确诊断。14例(17侧)行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3例行Fowler Stephens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3例睾丸缺如,1例行睾丸萎缩切除术。随访6~30个月,平均16个月,下降固定的睾丸位置良好,睾丸均无萎缩和回缩。结论:采用腹腔镜技术可以准确诊断高位不可触及的腹腔内型隐睾,并可同时行睾丸下降固定术,安全、有效、微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治疗隐睾的手术方法不同,效果也有差别。我院1964~1982年手术治疗隐睾145例,其中单侧106例,双侧39例。最小年龄5岁,最大57岁。手术采用Tovick's法6例,Gros's法95例,精索固定法13例,自体睾丸移植5例,切除睾丸17例,未找到睾丸9例。术后随访53例,Tovick's法3例及精索固定法6例睾丸位置及大小均优;Gros's法44例中27例分别发生睾丸萎缩、回缩或位置过高。随访已成年的5例双侧隐睾患者。腹内型2例中1例术后10年查精液,每视野1~3个精子,另例无精子;腹股沟管型3例中1例婚后生孩,另2例无精子。单侧隐睾14例,分别在术后2~8年复查,腹内型1例全为死精子;13例腹股沟管型已生育者7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在小儿腹股沟型隐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施行小儿腹股沟型隐睾腹腔镜手术95例患儿临床资料,将其中应用腹腔镜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实现隐睾松解的患儿与其他不同手术方式的患儿进行比较,对比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术中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型隐睾共95例、125侧,按鞘状突开闭状态和睾丸位置的不同进行分型并实施不同手术方式:鞘状突闭合低位睾丸型8例、12侧(A组),腹腔镜探查后转阴囊切口松解固定隐睾;鞘状突闭合高位睾丸型6例、7侧(B组),腹腔镜下经腹膜后松解精索血管及隐睾;鞘状突未闭低位睾丸型8例、11侧(C组),腹腔镜内环口结扎后转阴囊切口松解固定隐睾;鞘状突未闭高位睾丸型73例、95侧(D组),应用腹腔镜下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实现隐睾松解固定。各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无术中副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0%,B组42.9%,C组9.1%,D组4.2%。结论对于鞘状突未闭的腹股沟型隐睾,整体分离鞘状突和精索的方法松解隐睾能避免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损伤;对于鞘状突闭合的腹股沟型隐睾,因无鞘状突腹膜引导松解精索,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推荐在腹腔镜下松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