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也称“七情”,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属于正常精神活动的范围。但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是引起疾病主要因素之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则心神不安,精神焕散,思想不能集中,或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精神错乱,举止失常,甚致发狂。怒伤,则肝气上逆,血郁于上,可致神昏暴厥或呃逆呕吐,腹胀食滞。思伤,则食  相似文献   

2.
从五脏辨治阳萎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萎 ,是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病症 ,主要指阳事不举 ,或临房举而不坚 ,或触而萎软之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之为“阴萎”历代医家多责之“肾虚”所致。明·张景岳改称为“阳萎” ,并在《景岳全书》卷 32中首次将阳萎作为杂证中一个独立的病列出 ,从而完成阳萎辨证论治较为完整的框架。《黄帝内经》认为其病因尚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足厥阴肝经因伤于寒或伤于房劳所致 《灵枢·筋脉第十三》曰 :“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 ,络诸筋……伤于内则不起 ,伤于寒则阴缩入” ;②突受惊恐 即《灵枢·本神》所言“恐惧不解则伤精 ,…  相似文献   

3.
阳萎即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不能完成正常房事。祖国医学对阳萎的治疗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现对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阳萎的经验近况按“十个从治”,择要综述如下:1 从肝论治阳萎从肝论治,在目前治疗阳萎中居于首位,历代文献也十分重视,如《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循股入毛中,过阴器。”又肝主筋,张介宾《类经》:肝有“络诸筋而一之,以成健运之用”,说明阴茎即具有筋的伸缩性能。《灵枢·经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明确提出是厥阴之筋为病。从肝论治,可分如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一种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多系统、多层次的病理反应,中医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具有较大优势[1]。《素问·本病论》谓:“人或善或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阐述了五气之郁的治疗原则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  相似文献   

5.
<正> 肝郁,是肝失条达,疏泄不及,气机郁滞的病症。今之医者,多责之于情志所伤。笔者认为,引起肝郁的原因很多,凡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脏气虚损、瘀血、痰浊等皆可导致肝郁。 情志致郁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若情志内伤,可致肝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石念祖云:“人忿则全身气血颠倒,最易伤肝”。如四逆散证、柴胡疏肝散证。  相似文献   

6.
皂荚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年多用皂荚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辨证属风痰上扰者,确实效佳。《丹溪心法·头痛篇》说:“头痛多主于痰”,与情志忧思恼怒有关。思则伤脾,脾伤则运化失职,聚湿生痰;怒则伤肝,肝失疏泄,郁而生风,肝风夹痰湿上扰清空而致头痛。在收治的病例中,风痰头痛较多见,而且多是经久不愈者,西医均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因劳累、紧张、恼怒而诱发,其特点是头痛昏蒙,多伴有恶心呕  相似文献   

7.
七情与疾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一般情况并不致病。七情变化突然、强烈、持久可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  相似文献   

8.
<正>乳腺增生病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20~45岁的女性,属于中医"乳癖"范畴。《疡科心得集》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强调郁在乳癖发病中的作用,"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郁"可以为病因。郁怒喜伤肝,故赵献可在《医贯》中说:"郁乃肝病",然凡郁非皆为肝郁,赵氏根据五行相因之理,进一步在其著作中指出:"...木郁则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郁,而水亦郁矣。"肝郁乃郁  相似文献   

9.
痰火积滞: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若患儿素有痰热内伏或因饮食不节或不洁,食郁肠胃,湿热内阻,均可致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蒙蔽心包,引动肝风。而见高热,吐泻,惊厥等证。暴受惊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乍闻异声,乍见异物或不慎跌扑,而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而见神志不宁、惊惕不安,或致痰涎上壅,蒙蔽清窍,引动肝风,而见惊厥抽搐。  相似文献   

10.
郁证证治琐谈吴艳华郁之为病,不外七情和六淫两个方面。六淫之郁,总由邪不解散,如寒邪之郁于营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之类。七情之郁,多见于情志不舒,气机郁结引起的病证,如怒伤肝则气上,思伤脾则气结之类,其涉及范围甚广,参杂在各种疾病中,放前人有“百病...  相似文献   

11.
金栋 《西部中医药》2010,23(2):9-10
"怒则气逆"除伤肝外,还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即肝气上逆的病理过程而伤脑。以《内经》理论"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等为依据,参以晚清医家如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之观点,来说明"怒则气逆伤脑"的病机,即"怒-肝气上逆-脑"轴系统。其中怒为病因,而肝气亢逆起中介作用,脑为靶器官。从而引起猝暴中风昏厥等病变,出现脑病症状。  相似文献   

12.
“不寐”即今之失眠 ,是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 ,甚则彻夜不眠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并常伴有多梦。引起不寐的病因病机很多 ,如阳不交阴、心肾不交 ,思虑劳倦、心脾两虚 ,肝郁化火、肝火扰动 ,以及心胆气虚 ,胃中不和等。我院已故名老中医石冠卿教授论治不寐一证颇富经验。不寐一证 ,人多责之于心 ,验诸临床 ,或效或不效。石老治疗不寐 ,在注重心神作用的基础上 ,擅长从肝论治。《内经》谓夜卧血归于肝 ,肝藏血 ,血舍魂 ,肝血充足则寐 ,若肝血不足则不能藏魂 ,魂不归肝则不寐。《症因脉治》云 :“肝火不得卧之因 ,或因脑怒伤肝 ,肝气怫郁 ,或尽…  相似文献   

13.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性微温,味苦辛,入肝经。功能平肝疏肝,祛风明目。至于用以治阳萎,始见《慎斋遗书·阳萎门》。其曰:“阳萎,少年贫贱人犯之,多属于郁。宜逍遥散以通之;再用白蒺藜炒,去刺成末,水法丸,服。以其通阳也。”并附有验案。一人,年二十七八,奇贫,鳏居,郁郁不乐,遂成痿症,终年不举。温补之药不绝而病日甚,火升于头不可俯。清之、降之皆不效,服建中汤稍安。一日读本草,见蒺藜,一名旱草,得火气而生,能通人身真阳,解心经之火郁。因用斤余,炒香去刺为末,五日效,月余诸证皆愈。按:阳萎的原因颇多,非仅肾阳虚、命门火衰一端,故治疗阳萎,…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肝”,之生理功能甚广,现代医学认为其“主情志”多为神经精神系统的功能。《内经》中“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即是指人的情志活动由肝所主。然其主情志实乃肝的疏泄功能中尤为重要的一环::疏泄正常,则气机舒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疏泄失常,则气机不畅,易致肝郁,若稍受精神刺激,即抑郁难伸;疏泄功能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急躁多怒;反之,又复持久的情志异常(如郁、怒等),  相似文献   

15.
<正> 阳萎是男子性功能障碍中常见的病证之一。祖国医学对阳萎的症状、病因和治疗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记载,《内经》中称“阳萎”“筋蒌”,即指阴茎萎软无力,后世医家张景岳解释为:“阳萎者,阳不举也”。对于阳萎的发生,历代医学家认为与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足阳明胃三经有关,三者中又以肾经最为重要。因为肾主藏精,若劳伤于肾、肾虚不能荣于阴器,故痿弱而不举。由此看来,阳萎病因多端。《类证治载》指出:“伤于内则不起,故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斫丧太过或思虑伤神,或恐惧伤肾……亦有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致阳萎”。可见阳萎病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6.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丹溪心法·六郁》中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本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自朱  相似文献   

17.
一、郁怒伤肝暴盲情志郁结,肝失条达,或暴怒惊恐,气机逆乱,郁怒伤肝,血随气逆,目忽失明。妇女尤为多见。为此,《一草亭目科全书》设治郁怒伤目立时不明方,药用川黄连、郁李仁、当归、酒芍、茯苓、白术、北柴胡、牡丹皮、苏薄荷、炒栀仁、炙甘草、生姜,以疏肝解郁,清热明目。若怒气伤肝并脾虚血少,致目忽不见、头痛目涩、妇女经水不调、口干自汗者,可选《审视瑶函》加味逍遥散,药用当归身、白术、白茯神、甘草梢、白芍、柴胡、栀子、丹皮。若怒伤元阴元阳而致暴盲者,  相似文献   

18.
浅述怒伤肝     
刘瑶 《光明中医》2012,27(3):620-621
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怒作为七情之一,具有其特殊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怒伤肝,本文论述怒伤肝的原因以及怒伤肝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医话两则     
一、治阳萎应注意疏肝理气治疗阳萎普遍运用的是壮阳、温补命门法,有些医生以长期服药方能见效为理由,让患者久服鹿茸、桂附、海狗肾、阳起石,尽管疗效不好,口干、舌燥等副作用蜂起,仍执迷不悟、信方无疑。实际上,临床所见因纵欲而引起的阳萎症为数并不多,而因忧思郁怒、肝郁气滞或者肝经湿热下注所引起的阳萎症则较为多见。肝主宗筋,其经脉络于阴器。肝又主疏泄,性喜条达。如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则肝失疏泄之职,影响其所主经脉,即可导致阳萎。因此疏肝理气是治阳萎的  相似文献   

20.
陈国 《河北中医》2011,33(12):1902-1903,1911
阳萎是由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弛纵,引起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而不坚,影响正常性生活的男子性功能减退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称阳萎为"阴痿",《灵枢·经筋》称为"阴器不用",《素问·痿论》中又称为"宗筋弛纵"和"筋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称为"阳事不举",《景岳全书·阳萎》说"阴痿者,阳不举也",指出阴痿即是阳萎。古今医家对阳萎的治疗有着诸多论述,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阳萎概况综述加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