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按常规胃镜检查准备,选择5%鱼肝油酸钠为硬化剂。急诊内镜检查明确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即行注射,采用静脉内注射法,先在曲张静脉出血点的下方静脉内注射硬化剂2~5ml,观察数秒后,再在该静脉上选择第二个注射点进行注射。结果:急诊止血:急诊硬化注射治疗19例,有效17例,无效2例;近期疗效(曲张静脉改善情况):有效19例,改善39例。结论: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论急诊止血,还是改善静脉曲张,治防再出血,其疗效均肯定。 相似文献
2.
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首次出血病死率高,易反复出血,经内镜注射硬化剂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与组织粘合剂注射,套扎治疗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按常规胃镜检查准备,急诊胃镜检查明确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立即予注射硬化剂,先在出血血管下方注射5—15ml,观察数秒后,再对该血管选择第2个注射点进行第2次注射。结果:急诊硬化治疗19例,有效18例,无效1例。近期疗效,有效10例,改善6例。结论: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从1998年8月起本院消化内科开展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8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按常规胃镜检查准备,选择5%鱼肝油酸钠为硬化剂。急诊内镜检查明确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以后即行注射,采用静脉内注射法,先在曲张静脉出血点的下方静脉内注射硬化剂2~5mL,观察数秒后,再在该静脉上选择第二个注射点进行注射。结果急诊止血:急诊硬化注射治疗19例,有效17例,无效2例。近期疗效(曲张静脉改善情况):有效19例,改善39例。结论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无论急诊止血还是改善静脉曲张,防治再出血,其疗效均肯定。 相似文献
6.
内镜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食管静脉曲张 (EV)破裂出血内镜套扎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对 1998 0 7-2 0 0 1 0 4因肝硬化EV破裂出血住院的 41例患者 ,采用美国Microvasive公司 5连发套扎器行套扎治疗 ,并对其疗效和并发症进行了随访平均 ( 7.5 4± 7.47)月。结果 16例活动性出血期套扎治疗者 ,急诊止血成功率达 10 0 %。全组除 1例血止后做肝移植外 ,40例中有 34例于套扎后 2周内未发生再出血 ,临床有效率为 85 %。对 15例患者于套扎 2周后进行了内镜复查 ,其中 14例EV减轻 1级或 1级以上 ,内镜有效率为 93.3%。套扎术中大出血发生率 2 .4% ,术后食管溃疡形成期再出血发生率 15 % ,住院死亡率 2 .4% ,随访期内再出血发生率19 .4% ,随访期死亡率 9.7%。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 本项疗法是治疗肝硬化EV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 ,但潜在致命性大出血并发症的危险 ,远期疗效也不很理想。我们主张主要用于EV有活动性出血或近期有出血患者的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8例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EVS治疗组(n=29)、EVL治疗组(n=39)及二者联合治疗组(n=30)。通过观察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EV复发率及再出血率等指标,比较三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EVS、EVL组和联合治疗组的EV消失率分别为86.2%、87.1%和90%;EV复发率分别为37.9%、35.9%和16.7%;随访3年再出血率为44.8%、35.9%和22.2%(P〈0.05)。结论 EVS、EVL均为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但二者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套扎术和硬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7~2009年间46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行内镜下套扎治疗并随访。结果:46例患者均一次套扎成功,早期止血效果明显,并发症少,术后随访2周~2年,定期复查胃镜。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治疗EV破裂出血安全、快捷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重度食道静脉曲张但未发生过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患者103例依照自愿原则进行预防性套扎治疗(63例)或不进行套扎治疗(40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分别观察疗效。结果:进行预防性套扎患者A级29例患者2年内无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B级24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c级1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并死亡;未进行预防性套扎患者A级2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9例,B级13例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0例死亡5例,C级7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死亡。结论:预防性套扎最大限度地防止肝硬化重度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或延缓首次出血出现的时间,是治疗肝硬化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的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出血(EVB)的相关因素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预测及处理方式。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以来因肝硬化入院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出血的情况将患者分为出血组48例和未出现组3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内镜和腹部超声检查,测量门静脉系统内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分析可能引发出血的因素,并对出血组患者采取内径下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和注射硬化剂进行治疗。结果:出血组患者的静脉曲张红色征出现率与未出血组相比更高;出血组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和胃左静脉的内径较未出血组显著增加;出血组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较未出血组更低。结论:内镜结合超声检查可以对EVB进行预测,红色征、门静脉、脾静脉和胃左静脉的内径增加以及门静脉和脾静脉最大血流速度是预测依据,对往后临床预测EVB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由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出血量大、再出血发生率高,经内镜及药物紧急治疗急性出血后,需进一步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目的 评价内镜治疗(ET)联合PSE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7月-2018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萍乡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住院患者15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T组(78例)和ET+PSE组(80例)。ET组给予基本治疗和内镜处理,ET+PSE组给予基本治疗、内镜处理和PSE治疗。比较两组静脉曲张消失率、静脉曲张复发率及再出血率;于术前、术后4、12周检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以及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T组和ET+PSE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ET+PSE组静脉曲张消失率高于ET组,静脉曲张复发率、3个月再出血率、6个月再出血率均低于ET组(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A、PⅢP、LN和Ⅳ-C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治疗方法和时间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A、PⅢP、LN和Ⅳ-C主效应均显著(P<0.001)。其中ET+PSE组术后4、12周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HA、PⅢP、LN和Ⅳ-C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P<0.05)。治疗方法和时间对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治疗方法和时间对门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主效应均显著(P<0.001)。其中ET+PSE组术后12周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ET+PSE组术后4、12周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脾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ET组(P<0.05)。两组胸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PSE组发热、腹痛、腹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ET组(P<0.05)。结论 ET能有效治疗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和EGVB,PSE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最致命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能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病死率。然而,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无创模型。目的 构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采用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腹部增强CT扫描。采用LASSO回归模型、十折交叉验证法获得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最佳风险预测因子子集,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预测因子。根据风险预测因子,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采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验证,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以评估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以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低危食管静脉曲张92例,高危食管静脉曲张112例。胃左静脉内径〔OR=2.174,95%CI(1.547,3.056),P<0.001〕、血小板计数〔OR=0.970,95%CI(0.950,0.991),P<0.001〕、脾厚径〔OR=1.061,95%CI(1.003,1.123),P=0.039〕、腹腔积液〔OR=3.091,95%CI(1.768,5.404),P<0.001〕是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95%CI(0.921,0.978)〕;经内部验证,该模型的C-index为0.951;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胃左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脾厚径、腹腔积液4项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构建出肝硬化患者高危食管静脉曲张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校准度,有助于在肝硬化患者中筛选出高危食管静脉曲张者。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内镜是目前治疗曲张静脉急性出血和预防再出血的最重要的手段,硬化剂注射、经内镜套扎、组织胶栓塞等内镜治疗方法自推广以来已有长足发展。现总结近年EGVB的相关内镜防治进展,就其操作方法的改进、制剂和方式的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方法联合内镜治疗与介入治疗联合以及超声内镜等现代手段在EGVB内镜治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临床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风险与手术择取方式相关性。方法:选择本科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51例,分别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52例、内镜下套扎术48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离术51例,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门静脉压力测定值,记录随访患者再出血、治疗后再出血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在门脉压力改善方面,外科手术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外科手术组再出血率以及第二次出血时间亦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单纯分流术与内镜下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且无法很好的控制患者再出血的情况。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断离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者门静脉压过高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曾因食管或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163例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成5组治疗:1.硝苯啶(nifedipine,NIF)组为31倒;2.维拉帕米(verapamil,VER)组28例;3.脑益嗪(cinnarizine,CIN)组29例;4.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组33例以及5.普洛乃尔(propranolol,PRO)组42例。经18月治疗后各组未再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病例数分别为:TET组达29例(87.9%),NIF组24例(74.2%),VER组18例(64.3%),CIN组17例(58.6%)及PRO组23例(54.8%)。结果说明钙通道阻滞剂TET似乎是当前预防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8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的最大截面直径、平均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F)和淤血指数(CI)。结果 肝功能Child—Putgh C级患者门静脉的最大截面直径(PYD)、血流速度(PVV)和淤血指数(PVCI)与A级、B级患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PVD、PVV、PVCI、脾静脉淤血指数(SVCI)、脾静脉血流速度(SVV)与无EVB患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受肝功能损害程度影响,且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