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的传播作用,1984-1993年连续十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个村进行纵向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4年0.17%和14.2%条/120μl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93年连续10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个村进行纵向监测,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4年的0.17%和14.2mf/120μl,下降至1991年的0.034%和1.2mf/120μl,1992~1993连续2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观察32例微丝蚴阳性者,均于3~6年内全部自然转阴。10年中蚊虫平均自然感染率0.04%(157/382549),1988年以来6年中除1991年在病家发现含Ⅰ期幼丝虫蚊3只外,各年均未发现阳性蚊。结果表明,达到基本消灭后,年传播潜势呈明显下降,在1988~1993年间除1991年年传播潜势为0.12外,其余年份均为0。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线蚴率为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0年纵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93年连续10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个村进行纵向监测,人群微丝蚴主经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4年的0.17%的14.2mf/120μl,下降至1991年的0.034%和1.2mf/120μl,1992~1993连续2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观察32例微丝蚴阳性者均于3~6年内全部自然转阴,10年中蚊虫平均自然感染率0.04%(157/3825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灭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有8例陆续自然转阴。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第10年检测血中IgG4抗体转阴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1984~1986年分别为0.21%、0.19%和0.06%,第10年(1993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由3.47降到0。结果表明,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蚊媒密度以人饵诱捕法调查不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24.1~52.5只/人·夜,使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13.5~21只/人·夜,居民微丝蚴率为0.56%及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微丝蚴平均密度为6.6~20.7条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处于传播阈值以下,居民微丝蚴率逐步降低,趋于终止传播。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流行病学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山东省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8年横向监测调查39个县(78个县次)、190乡(镇)、559个自然村,血检420999人,检出微丝蚴血症139人,平均微丝蚴率0.33‰,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63‰、0.38‰、0.19‰、0.04‰、0.05‰。纵向监测5个县的18个村,经5年血检其中有7个村降至0;有7个村仍各有1例未转阴者;共余4个村一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由1984年的0.13%降至0,血检1~10岁儿童53918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  相似文献   

8.
马平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后期年传播潜势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与丝虫病传播有关的人群和媒介观察,采用I、Ⅱ期幼丝虫发育至Ⅲ期幼丝虫的时间内蚊媒存活概率为校正值参与丝虫病年传播潜势计算。结果为终止防治前流行区内平均每人每年受到嗜人按蚊50次感染性叮咬,可接种70条Ⅲ期幼丝虫,终止防治后9年分别降至4次和4条,年传播潜势呈逐年下降,与流行区丝虫病流行趋势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用校正值参与年传播潜势的计算方法适用于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班氏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失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8例陆续自然转阴。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第10年检测血中IgG4抗体转阴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1984~1986年分别为0.21%,0.19%和0.06%,第10年(1993年)未再发现蚊媒  相似文献   

10.
11.
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与丝虫病传播有关的人群和媒介观察,采用Ⅰ、Ⅱ期幼丝虫发育至Ⅲ期幼丝虫的时间内蚊媒存活概率为校正值参与丝虫病年传播潜势计算。结果为终止防治前流行区内平均每人每年受到嗜人按蚊50次感染性叮咬,可接种70条Ⅲ期幼丝虫,终止防治后9年分别降至4次和4条,年传播潜势呈逐年下降,与流行区丝虫病流行趋势分析结果一致。认为用校正值参与年传播潜势的计算方法适用于防治后期丝虫病传播流行趋势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反复查治,重点人群服药治疗,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清除残存传染源,阻断其传播。结果经过反复查治,阳山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4.35%降至0.12%,1980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6年经广东省卫生厅组织评审,确认全县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的病原及蚊媒监测,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幼丝虫感染。结论阳山县防治丝虫病各项技术措施可行,防治效果和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反复查治,重点人群服药治疗,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清除残存传染源,阻断其传播。结果经过反复查治,阳山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4.35%降至0.12%,1980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6年经广东省卫生厅组织评审,确认全县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的病原及蚊媒监测,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幼丝虫感染。结论阳山县防治丝虫病各项技术措施可行,防治效果和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7~1991年横向监测46个县(市)的408个村,血检287864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4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01%,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04%、0.003%、0、0.002%和0.001%。解剖致倦库蚊26852只,仅1988年发现阳性蚊13只;解剖中华按蚊5771只,未发现幼丝虫。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76%,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4个纵向监测点的观察结果表明,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自然转阴。6个县(市)的晚期丝虫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再出现新的象皮肿病人,鞘膜积液的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但仍继续出现新的乳糜尿病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对基本消灭丝虫病的30个县(市、区)重点人群进行了7-11年监测的结果。1982-1988年从原微丝蚴血症者、疫点、漏查、迁入、流动和应征入伍青年人群血检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其微丝蚴率分别为0.25、0.05、0.03、0.07、0.06和0.006%;微丝蚴平均密度为17.39、11.20、6.67、16.43、22.00和1.00条/120μl。1989-1992年未再血检出微丝蚴。作者认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3-5年内应对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和管理,并及时清除残存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晚期丝虫病患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省丝虫病防治后期(1986~1996年),于班氏丝虫病区和马来丝虫病区分别累计检出晚期丝虫病患者49504例和903例,患病率分别为2.00%和0.17%。班氏丝虫病晚期体征中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和混合体征人数分别占72.30%、25.96%、0.95%和0.79%,25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病程均以11~20年较多;乳糜尿患病率女性较男性为高,病程1~5年为多,显示在防治后期新发病例以乳糜尿为主,鞘膜积液和象皮肿的发生基本趋于控制。马来丝虫病象皮肿体征男性多于女性,以50~69岁年龄组最多,19岁以下未检出象皮肿患者,病程大多>21岁,表明已无新发象皮肿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和分析丝虫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探讨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 方法 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日照市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 1956年调查,日照市人群微丝蚴率为15.13%,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反复普查普治,1980年微丝蚴率降为0.09%,达到了部颁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此后,经过针对性查治和监测,残存传染源得到彻底净化,1984年以来,病原学和蚊媒监测未再发现丝虫感染者和阳性蚊。2003年经省级审评确认达到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 日照市丝虫病流行趋于终止。以消除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是切实可行和卓有成效的。在丝虫病防治后期开展对残存传染源的管理与监测,是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