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者报道了一例牙弓4个象限内均存在牙内陷畸形牙的罕见患者。 患者为20岁男性,主诉右侧下颌后牙区疼痛,口腔检查未见龋坏牙。X线片显示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内陷,根尖周有X线透过性阴影,牙髓活力测定为阴性,其余牙则正常。系列X线照片显示:双侧上颌侧切牙及下顿第一、二前磨牙均为牙内陷畸形牙。患者无外伤史,因而确定右侧下颌第二前磨牙根尖周炎为牙内陷引起.遂为患者做了根管治疗,其余畸形牙亦做了预防性治疗。8个月随诊未出现任何症状,X线照片显示  相似文献   

2.
陈瑶  王博  刘璋  吴凡  任宏伟 《口腔医学》2013,(8):534-536
目的探讨能清晰显示下颌第一磨牙全部根管的X线最佳投照角度,为根管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方法选取需行根管治疗且扩大针探查具有4个根管的下颌第一磨牙245例,完成根管治疗后,分别拍摄X线常规投照片、远中偏位投照片,判断所显示的根充效果。每颗牙拍摄角度分别为常规0°、远中偏30°、远中偏45°。由一个技师单独完成拍片,4位医师统一阅片,诊断牙根内的根管数目、形态及根管治疗情况。结果 X线常规投照片和远中偏30°位和45°位,显示下颌第一磨牙有四个根管的比例分别为36%、82%和95%。X线远中偏位投照片显示颊、舌向根管的比例大于常规投照片(P<0.001)。结论采用远中偏移30°~45°X线投照,能充分显示下颌第一磨牙的根管数目、形态,更好的评价根管治疗后根管显示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X线投照技术对发现下颌前牙、前磨牙多根管及提高其临床治疗率的作用。方法 选取临床上需要进行下颌前牙、前磨牙根管治疗的患者214例,共247颗患牙。每颗患牙均需拍摄术前X线正、偏位投照片及诊断丝X线正、偏位投照片。依据两种X线影像特点(根管位置和走向不在牙根中心、较粗大的根管在根管上1/3、中1/3突然消失或模糊)判断是否为可疑多根管。采用冠向下法预备,冷侧压法根管充填后将根管分为Ⅰ~Ⅴ型并与X线结果对应。结果 在87颗X线诊断的多根管患牙中,临床证实多根管为60.92%;26.44%为扁根管。诊断丝X线偏位投照片的多根管X线诊断灵敏度为93.0%,4例术后发现有遗漏根管。247颗下颌前牙、前磨牙临床治疗多根管57颗,多根管临床治疗率分别为:中切牙9.43%、侧切牙38.33%、尖牙15.90%、第一前磨牙加.38%、第二前磨牙2.63%。结论 不同角度的术前及诊断丝X线根尖片有助于临床医师发现下颌前牙、前磨牙多根管,其中以诊断丝X线偏位投照发现的多根管最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SanderⅡ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Ⅱ1类错牙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分为T、S两组,各13例患者,T组采用Twin-Block技术矫治,S组采用SanderⅡ矫治器矫治。全天戴用矫治器治疗4~10个月。测量治疗前、后摄X线头侧位片,测量项目28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上颌发育均受抑制,经Pancherz分析,覆盖均显著减小,骨、牙因素没有差别;下颌均有显著生长,S组下颌升支长(Co-Go)比T组增加明显,S组下颌Ar-Go-Me角增加明显;S组的平均矫治时间为5.5个月,T组为7个月。结论2种矫治器均能明显促进下颌骨生长;SanderⅡ比较适合垂直生长型的Ⅱ类患者;SanderⅡ较Twin-Block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片检查在确诊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临床上需要进行上颌第一磨牙牙髓治疗 患者59例作为实验对象。每个患牙均需拍摄术前X线正位投照片、X线偏移投照片和诊断丝正位、偏移投照片。患牙经根管治疗术后,计算MB2的发现率。比较4种X线投照方法与MB2发生率的相关关系。结果:59例59个患牙中,存在MB2的患牙为24个,占40.7%。X线正位投照片发现根管偏移的占49.2%,X线偏移投照片发现根管偏移的占52.5%,诊断丝正位投照片发现根管偏移的占44.1%,诊断丝偏移投照片发现根管偏移的占55.9%。统计学分析显示:X线正位投照片和诊断丝正位投照片中根管偏移比率与MB2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偏移投照,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不同角度X线片和诊断丝照相,分析根管影像偏移程度,有助于寻找和确定MB2根管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重度牙列磨耗患者一次性咬合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中、重度牙列磨耗患者23例,行一次性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随访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咀嚼情况、颞下颌关节区变化,摄X线片,了解义齿、牙根及颞下颌关节结构改变。结果患者普遍认为一次性重建易适应、咀嚼效率显著提高,无颞下颌关节区不适等症状。复查X线片示无明显异常。结论中、重度牙列磨耗患者选择性实施一次性咬合重建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牙齿全部拔除后长时间戴全口义齿,普遍造成牙槽嵴的吸收。而复盖义齿则可保存牙槽嵴。作者选择16名男人,年龄46—47岁,在治疗前前牙为真牙,对拔牙后进行3~5年研究。作者将病人分为二组,一组8名病人,作上颌总义齿及下颌覆盖义齿,下颌保留两个尖牙,经根管治疗后将牙冠磨短至龈上1.5毫米,根管口用银汞充填;二组8名病人,作上下颌总义齿。上下颌前部牙槽嵴垂直向骨吸收是通过在拔牙前,拔牙后三周,一年以后用头颅X线像进行分析,每次照片都在病人下颌休止颌位和口内不戴义齿时拍摄的,每一个病人照7张X线像,采用影片重迭描绘,分析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在诊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需行根管治疗的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为研究对象。每颗患牙均拍摄术前X线正位、偏位投照片判断是否为多根管牙;K型锉探查和定位根管口,冠下法预备根管,冷侧压法充填根管,充填时记录根管形态及数量,并拍摄根管充填术后X线正位和偏位投照片,对根管进行分型。结果88颗下颌第一前磨牙中,术前X线片诊断多根管31颗,临床发现多根管30颗。术前X线诊断为多根管的31颗牙,临床治疗中3颗未定位到多根管;而术前诊断为单根管的2颗牙,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为多根管。术前正位X线片诊断多根管牙13颗,术前偏位X线片诊断多根管牙25颗,其中7颗牙的术前正位和偏位X线片均表现为多根管影像。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临床发现率为34.09%(30/88),其中Ⅳ、Ⅴ型根管为21颗,占多根管牙的70.00%。结论不同投照角度X线片有助于提高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临床发现率。  相似文献   

9.
Wang XL  Xu Y  Sun Q  Zhang Z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2):157-162
目的:用5种不同方法对离体下颌中切牙的单、双根管发生率及根管形态走向进行分析,比较其在下颌中切牙双根管检出率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新鲜拔除的下颌中切牙176颗,分别采用X线唇舌向摄片、肉眼下15#K型锉探查、根管显微镜下15#K型锉探查、螺旋CT扫描、离体牙横截面法进行观察。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McNemar确切概率法对5种方法双根管检出率进行两两比较。结果:以离体牙横截面观察结果为金标准,176颗下颌中切牙的双根管率为9.66%,双根管均为唇舌向分根,其中Ⅱ型根管占4.55%,Ⅴ型根管占5.11%。其他方法双根管检出率分别为X线唇舌向摄片法0.00%、肉眼下15#K型锉探查法2.84%、根管显微镜下15#K型锉探查法4.76%、螺旋CT扫描法9.09%。对5种不同方法的观察结果进行列联系数γ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在下颌中切牙双根管的检出率方面,离体牙横截面观察法>螺旋CT扫描法>根管显微镜下15#K型锉探查法>肉眼下15#K型锉探查法>X线唇舌向摄片法。结论:下颌中切牙存在一定比例的双根管发生率,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舌侧根管的存在,避免遗漏。当临床上常用的X线唇舌向摄片法和肉眼法不能发现可疑双根管时,建议改用X线偏移投照牙片法或使用根管显微镜及螺旋CT扫描等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显微根管治疗术处理下颌切牙双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3颗需进行根管治疗的下颌切牙(下颌中切牙68颗,下颌侧切牙75颗),拍摄术前X线正位投照片和偏位投照片。对单根管患牙采用常规根管治疗;对疑为双根管的患牙先常规探查根管,再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探查并疏通根管,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垂直加压充填技术充填根管。记录根管类型,不同X线投照角度、使用和未使用牙科手术显微镜时多根管的发现率,根据术前、术中及术后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效果。结果采用显微根管治疗,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双根管的发现率分别为26.47%、29.33%,X线偏位投照片双根管的发现率高于正位投照片;使用牙科手术显微镜后,多根管的发现率高于未使用时;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根管预备,无根管堵塞、偏移、台阶、器械分离等并发症发生;134颗患牙适充,9颗有糊剂或牙胶超充,无欠充。结论显微根管治疗是处理双根管下颌切牙的有效方法,在牙科手术显微镜下以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垂直加压充填技术充填根管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患者60例,66个牙,男35例,女25例,年龄10~30岁,平均19.48岁,患牙均为磨牙,第一磨牙39个,第二磨牙27个,下磨牙45个,上磨牙21个,其中下颌第一磨牙26个,占总牙数的39.39%。本组病例的临床诊断均系龋源性牙髓炎,治疗前都摄取X线照片。  相似文献   

12.
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的发现率及其诊治方法。方法:选取需要根管治疗的下颌前磨牙300个,拍摄术前正位和偏位X线牙片。多根管牙插诊断丝摄片。结合C形根管的诊断标准,诊断为C形根管的忠牙,记录髓室底形态和X线影像类型。所有患牙使用镍钛机动根管器械预备,侧方加压法充填根管。根据术前、术中和术后x线片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效果。结果:第一和第二前磨牙C形根管的发现率依次为5.56%和2.50%。髓室底以C2型多见,X线影像以尖部融合型多见。治疗中无根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根管充填效果,13例C形根管中有5例超充,8例恰充。结论:髓腔探察和插诊断丝拍片是诊断下颌前磨牙C形根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总结牙源性皮瘘的年龄分布及患牙位,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展示6例牙源性皮肤瘘管的术前和术后面部和口内照片、X 线牙片,回顾以往报道的皮瘘病例60例,分析牙源性皮瘘的面部好发部位、及其对应的患牙位。结果:牙源性皮瘘主要好发在颊部、颏部、鼻旁和下颌下部4个部位,对应的患牙位分别是下颌第三磨牙、下颌切牙、上颌尖牙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以下颌牙齿为主(71.2%);相对于鼻旁和下颌下部皮肤瘘管好发于中老患者,颊部、颏部皮肤瘘管好发于年轻患者。对慢性牙周炎病灶牙进行根管治疗,拔除无需治疗的病灶牙,牙源性皮瘘均可痊愈。结论:对病灶牙的正确治疗是治疗牙源性皮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SanderⅡ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Ⅱ1类错)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分为T、S两组,各13例患者,T组采用Twin-Block技术矫治,S组采用SanderⅡ矫治器矫治。全天戴用矫治器治疗4~10个月。测量治疗前、后摄X线头侧位片,测量项目28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上颌发育均受抑制,经Pancherz分析,覆盖均显著减小,骨、牙因素没有差别;下颌均有显著生长,S组下颌升支长(Co-Go)比T组增加明显,S组下颌Ar-Go-Me角增加明显;S组的平均矫治时间为5.5个月,T组为7个月。结论2种矫治器均能明显促进下颌骨生长;SanderⅡ比较适合垂直生长型的Ⅱ类患者;SanderⅡ较Twin-Block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拔除磨牙矫治前牙开[牙合]的矫治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直丝弓矫治器,对9例恒牙期开病例进行拔除磨牙矫治。根据磨牙冠根发育及病理情况,结合错[牙合]类型,拔除4个第一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及上颌第二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2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二磨牙1例;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及上颌第二磨牙2例。结果:全部病例矫治后均为前牙正常覆覆盖或Ⅰ度深覆[牙合],后牙中性关系。开[牙合]矫治最长时间为18个月,最短7个月,平均14个月。结论:拔除磨牙矫治前牙开[牙合],具有效果显著,矫治时间短,矫治后稳定性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曲面体层X线摄片测量,对男女两组共46例无牙颌患者下颌角皮质骨厚度与剩余牙槽嵴高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下颌角皮质骨厚度与剩余牙槽嵴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男女两组均为P<0.01);男性组下颌角皮质骨厚度及剩余牙槽嵴高度虽均大于女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该结果提示全身性因素对剩余牙槽嵴吸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拟利用On plant骨膜下种植体作为支抗 ,应用于青春发育高峰期骨性Ⅲ类反畸形的矫治。通过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 ,评价其临床矫治疗效。材料和方法 :青春发育高峰期骨性Ⅲ类反畸形患者 5例 ,前牙反覆盖、反覆Ⅰ Ⅱ度 ,下颌无法后退至对刃 ;ANB角〈 0°。术前资料收集 ,拍摄面、像照片、X线片并制取模型。一期手术在上颌左侧第一和第二前磨牙相应的上腭粘膜处切口 ,骨膜剥离器将On plant种植体推至腭部正中 ,缝合伤口。一期手术 16周后 ,二期手术暴露On plant种植体上所覆粘膜 ,安装桥基 ,旋上愈合帽。 2周后 ,制取术中工作模型 ,技工室铸造口内矫治器 ,一周后安装口内矫治器。实施前方牵引矫治 6个月 ,定期拍摄面、像照片及X线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在 4 6个月内解除反畸形 ,未发生On plant种植体移位或脱落现象。X线头影测量分析 (附表 )。结果显示 ,前方牵引矫治后 ,SNA角增大 1.4 2 1.84°,SNB角由于下颌的向下、向后旋转减小 1.6 5 2 .0 2°,ANB角增大 3.37 3.6 7°;上前牙唇倾度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On plant种植体支抗不限于无牙区 ,易植入 ,治疗结束后 ,易取出。支抗效果稳定可靠。缩短了治疗时间 ,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曲面体层X线片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尖部与下颌管重叠时的三维位置关系分类,以指导临床采用恰当方法拔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方法 选取在曲面体层X线片上牙根与下颌管有重叠的57颗下颌阻生第三磨牙,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检查,了解两者间的三维位置关系,拟定安全的拔除手术方案.结果 55例患者的57颗患牙的CBCT影像中,22颗患牙牙根(38.6%)突破下颌管壁位于下颌管内;30颗患牙(52.6%)的牙根位于下颌管的舌侧,未与下颌管发生接触;4颗患牙(7.0%)的牙根位于下颌管的颊侧,未与下颌管发生接触;1颗患牙(1.8%)的双根跨于下颌管间.57颗患牙均顺利完成拔牙手术,1例患者(1.8%)出现短暂的下唇麻木于术后1个月后恢复.结论 曲面体层X线片上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尖部与下颌管重叠的病例中,下颌第三磨牙的根尖多位于下颌管的舌侧或位于下齿槽神经管内,CBCT检查对拟定正确安全的拔除术式和降低下齿槽神经损伤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氏Ⅰ类拥挤拔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2 0例 (男 8,女 12 ) ,年龄 14~16岁。均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 ,牙性支抗。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磨牙及切牙位置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3 .15mm ,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2 .5 5mm ;下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4.3mm ,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1.78mm。结论 :牙性支抗 (弱支抗 )控制下 ,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拔牙矫治后上下磨牙及切牙位置均有明显变化 ,且相对RL线磨牙前移较切牙后移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帽牵引推杆式矫治器联合应用对生长期的安Ⅱ1错牙合患者牙、颌、颅面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青春生长期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正常对照组2 2例(男10例,女12例) ,治疗组2 0例(男8例、女12例) ,以治疗8个月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对照组在8个月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以排除自然生长对本研究的影响。结果:平均治疗期的疗效是抑制上颌骨的生长,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尤其是垂直向生长效果明显。SNA、ANB、OJ、UI/SN、UL Eline、LL Eline等在治疗后减小,有显著性差异。SNB、L1/MP、U1/EI、Co Go、Go Pg、鼻唇角和颏唇角在治疗后增大,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平面角和下面高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头帽牵引和推杆式矫治器联合应用更适合于矫治上颌矢状向、垂直向发育过度和下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Ⅱ类错牙合。在生长发育期的Ⅱ类错牙合患者的治疗中可以减小覆牙合覆盖,改善牙合关系并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