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中医》封面右图案分三部分,上为双凤呈祥,中为神农教民农事,下为扁鹊行医。我国医药历史悠久,名医辈出。鼻祖神农氏、扁鹊,足冠群医,垂范千秋,故以汉代画像石形式模写之。据《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始教民,尝百之草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神农氏教民农桑、尝百草虽不必实有其人其事,但我们祖先很早从事农业生产,从中获取并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实践经验,则藉此可证。有此早期的实践经验,才有后来的灿烂的祖国医学。春秋战国时期,巫医分化,出现了很多专业医师,如医缓、医和等。他们与从事祈福禳灾的巫师如巫成、巫彭等相对立。当时,凡良医都可以善治病的神鸟“扁鹊”之称。秦越人即以擅治各科疾患,使唬太子尸厥回生而获此美称的名医。秦越人等伟大医学家的实践活动,为祖国医学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正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创建于1988年,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国医堂名家名医荟萃,中医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颇受广大患者的青睐。本文以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为时段,以国医堂名家名医(以下简称"中医专家")的临床用药处方为支撑,以临床常用中药茯苓的剂量为示范,进行深入研究,并与2015版《中  相似文献   

3.
洪亨惠,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其父名医洪子云学习中医,对伤寒、金匮、温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湖北省中医院从医35年,尤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疑难杂症.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少寐"、"不眠".汉唐典籍中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暝"等,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日前,浙江嘉善县中医院"名老中医堂"开业,其中汇聚了县内一流的11位中医名家,包括嘉兴市名中医吴静芝、陆安锠等多位名老中医。医院自去年底开始单独辟出一部分医疗用房用于"名老中医堂"的改建与装修,用近半年时间走遍各乡各镇恳请名医加盟,成功组建这一支代表嘉善县目前中医事业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通惠总院(一期)正式运营后,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将形成"一院三点"的新格局:总院为综合性医院,北街院区是医养结合的养老中心,九龙院区是中医康复医院。总院有四季园,体现了"天人合一"、"四时养生"的中医理念;还有雕刻着"悬壶济世"、"刮骨疗伤"、"神农尝百草"、"扁鹊见齐桓公"等古代名医典故的9块青砂石浮雕墙,入口的主题广场伫立着一座孙思邈铜雕,医院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神,作为中医药文化形象及思想的楷模和代表,传承并发扬光大。总院分门诊医技楼、急救部、住院部三个部分。门诊医技科室完善,有名医堂、治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导报》2009,15(10):F0002-F0002
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澧县中医院的前辈贺家海、黄道礼、彭元成、何敦旭等一批中医知名人士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始终走在中医药发展的前列。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该院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名医战略”,举全院之力打造医院品牌,加快了澧县中医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诚杰,男,1920年生,陕西富平县人。自幼酷爱中医,先后拜当地名医别鉴堂、贾汉卿为师。1949年就读于秦岭中医学校,195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师资班,后留校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曾任全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陕西针灸学会副会长,陕西卫生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  相似文献   

8.
综观中医发展的历史,名医之"效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或已开发为成药制剂。然而,何谓"效方"?是医者自认还是病家赞称,是同僚论评抑或专家界断,始终未见明确之载述。  相似文献   

9.
《汤头钱数抉微》一书乃清代名医章纳川先生所著,书中所论述的"汤头钱数理论"与现代"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在古代就被医家所重视。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方药用量是历代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规律,是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遣药及表征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明医"与"名医"音同义不同,虽都能获得社会上的尊重,但对二者却不能完全等同看待。到底什么才是"明医"?怎样才能成为"明医"?余瀛鳌、王永炎这两位中医名家从不同角度作了阐释,相信对读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神农炎帝"尝百草"而《神农本草》出,黄帝著《黄帝内经》而中医兴,炎黄二帝重视医药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主要原因。王尚荣大师出生在一个传奇般的显赫世家,一门二进士,曾祖父做到皇门侍郎(四品),祖父是京城名医。耳闻目睹中医百年兴衰。半个世纪以来,一代名医王尚荣大师,出圣空山云岩寺(居士),目睹中医的中兴,八十岁高龄仍出任《中国中西医专家会诊中心》首席专家,为了振兴中医,多次向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在来信中讲"先生高龄,仍孜孜不倦,为中医事业操劳,实为可敬"。王尚荣大师潜心研究佛学、道学及各家学说、集医学、佛学、道学于一身,为中医事业奋斗一生,"叶公好龙、固步自封、民族虚无主义,左右倾思潮是中医发展的大敌。中医要发展,关键是创新,是要按照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去办事,中医才能实现中兴"。一叶知秋,为了纪念一代名医王尚荣大师,发表大师在50年代写给国家领导和卫生部信件的仅存部分,关于中医现代化—一个争论了五十年的问题。五十年前在我国,中医占主导地位,是多数,西医是少数;五十年后西医占主导地位,是多数,中医是少数。中医药要中兴,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要靠创新,靠进步才能生存和发展。有人提出"原创中西医结合、中医要姓中"的学术观点,其实"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也提了许多年,还是要提出"中医现代化的问题"。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中医现代化首先是中医术语的现代化(以证为纲,以病为目,纲举目张),中药的创新研究(药品及保健品),发表一代名医王尚荣大师半个世纪前,关于中医现代化的两封信,抛砖引玉,以期对中医现代化有所促进。位中医现代化还要靠各级医院中医科有志于著书立说的专家及中医大专院校及中医院的专家教授和青年医学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彭景星,男,荆楚名医,从医60余载,学术造诣精深,崇尚王孟英"运枢机、通经络"及治痰调肝之学术观点,擅长中医内科,兼通妇科.曾有多篇治痰调肝的论文刊登于医学杂志,门人整理有《彭景星医论医案》、《彭景星讲析名医医案》两部专著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孟河医派与吴门温病学派齐名于世[1],道光后以费伯雄、马培之为首的孟河医派已闻名全国。清末民初,以费、马、巢、丁四家为代表的孟河医派享有"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美誉。无锡名医邓星伯在从师于马培之后再传予徐南甲,而我院已故江苏省名中医蓝华生主任中医师则师从徐南甲老中医。  相似文献   

14.
以传承名医经验、发展中医学术、创新中医理论为目的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在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十一五"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十二五"期间,通过研究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治则治法、特色诊疗技术、特色有效方药的传承方法,研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采集与传承应用的国家服务平台,重点解决传承与应用的方法问题,将进一步提升传承效果,促进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  相似文献   

15.
神农炎帝“尝百草”而《神农本草》出,黄帝著《黄帝内经》而中医兴,炎黄二帝重视医药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主要原因。王尚荣大师出生在一个传奇般的显赫世家,一门二进士,曾祖父做到皇门侍郎(四品),祖父是京城名医。耳闻目睹中医百年兴衰。半个世纪以来,一代名医王尚荣大师,出圣空山云岩寺(居士),目睹中医的中兴,八十岁高龄仍出任《中国中西医专家会诊中心》首席专家,为了振兴中医,多次向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建议,国家卫生部中医司在来信中讲“先生高龄,仍孜孜不倦,为中医事业操劳,实为可敬”。王尚荣大师潜心研究佛学、道学及各家学说,集医学、佛学、道学于一身,为中医事业奋斗一生,“叶公好龙、固步自封、民族虚无主义,左右倾思潮是中医发展的大敌。中医要发展,关键是创新,是要按照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去办事,中医才能实现中兴”。一叶知秋,为了纪念一代名医王尚荣大师,发表大师在50年代写给国家领导和卫生部信件的仅存部分,关于中医现代化一一个争论了五十年的问题。五十年前在我国,中医占主导地位,是多数,西医是少数;五十年后西医占主导地位,是多数,中医是少数。中医药要中兴,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要靠创新,靠进步才能生存和发展。有人提出“原创中西医结合、中医要姓中”的学术观点,其实“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也提了许多年,还是要提出“中医现代化的问题”。对待者数,流行者气,主宰者理。中医现代化首先是中医术语的现代化(以证为纲,以病为目,纲举目张),中药的创新研究(药品及保健品),发表一代名医王尚荣大师半个世纪前,关于中医现代化的两封信,抛砖引玉,以期对中医现代化有所促进。但中医现代化还要靠各级医院中医科有志于著书立说的专家及中医大专院校及中医院的专家教授和青年医学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文献,源远流长。上溯商周甲骨金文,下连秦汉缣帛简犊,续延历代册叶线装,迄止当今音像电子。中医文献,博大精深。名医大家,灿若星辰;医经药典,汗中光栋;良方绝技,层出不穷。其蕴中医之精神,卓尔不群;乃中医之脊梁,顶天立地;为中医之骨肉,强壮丰满;犹中医之血脉,连绵不断;如中医之基因,世代相传。中医文献,历久弥新。岐黄医论跨越漫漫岁月,神农本草济助芸芸众生,仲景方书相传代代号召,温病宝典屡建巍巍功业。  相似文献   

17.
面临现代的种种挑战,古老的中医学术如何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是发展中医的难题。"名师堂"讲坛,旨在取师徒传授、家世相传和现代学校教育三种传承模式之长,在高校营造心悟名师言,宏扬歧黄术的中医学术传承氛围。  相似文献   

18.
刘志明(1927-),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之一,年幼即投师于江南名医杨香谷门下,其后遍访各家名医,博采众长,医学造诣颇深。1954年国家卫生部组建中医研究院,受命来京,参加创建工作。先后荣获卫生部"中医药事业突出贡献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的"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2009年被北京市卫生局、人事局、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第六、第七、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中医文献研究以标点、校刊、考证、注释或翻译形式整理出版中医古籍1400余种,为阅读、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医药古代文献提供了极大方便,但对近代、当代的中医文献研究做得太少。如果对以往中医文献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上进行一些反思,换个角度调整思路,可能会发现中医文献研究还大有所为。中医文献的研究应变"面向中医之书"为"面向中医之术",还要变单纯的古籍整理为近代当代名医之学术总结,丰富和完善中医学术理论,直接为中医临床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方法,真正促进中医临床科学和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家基层中医院,通过对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认识到中医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培养大量的优秀中医人才,是实现基层中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培养大量的中医人才,就必须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中医、重视中医人才的氛围,创造有利于中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中医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放手培养,让优秀中医人才脱颖而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促使优秀中医人才尽快成为"名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