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比较观察了血液和腹腔来源马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和发育情况。血液来源微丝蚴有84%于感染蚊2h内穿过蚊胃壁,而腹腔来源微丝蚴2h内仅有19%穿过胃壁,4h的穿壁率达61%,无论来源如何,穿过胃壁的微丝蚴可在蚊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中华按蚊、东乡伊蚊、淡色库蚊分别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通过观察其微丝蚴摄人数、幼虫穿壁率、幼虫发育成熟率及感染24h 幼虫的黑化率等指标探讨了蚊种对亚周期马来丝虫的易感性。结果表明,中华按蚊、东乡伊蚊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易感,淡色库蚊不易感。黑化反应在三蚊种体内均可发生,从多方面影响幼虫在淡色库蚊体内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用中华按蚊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观察其摄入的微丝蚴数、胸肌中的幼虫数和感染期幼虫数。以每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数与摄入微丝蚴数之比作为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1C,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约需10~12d发育成熟,传播能力为10%。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经斑点杂交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可测到丝虫和微丝蚴2ng的DNA量,不与其它动物丝虫标本发生交叉反应。将单个蚊直接压于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检测,感染蚊中含有1条感染期幼虫就可出现阳性反应。将一组蚊虫在裂解液中研磨集体检测时,在20只蚊虫中有1只感染蚊即可检出。显示该探针可用于马来丝虫地区的蚊媒监测。  相似文献   

5.
应用DNA探针检测蚊体内丝虫幼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经斑点杂交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可测到丝虫和微丝蚴2ng的DNA量,不与其它动物丝虫标本发生交叉反应。将单个蚊直接压于硝酸纤维素膜上进行检测,感染蚊中含有1条感染期幼虫不可出现了性反应。将一组蚊虫在裂液中研磨集体检测时,在20只蚊虫中有1只感染蚊即可检出。显示该探针可用于马来丝虫地区的蚊媒监测。  相似文献   

6.
筠连县流行马来丝虫病 ,中华按蚊为当地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1984年实现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开展了监测工作。 1988年 7月进行蚊媒监测时在人房捕获的中华按蚊体内检出幼丝虫 ,经鉴定蚊体内的幼丝虫及牛体内的微丝蚴均系牛腹腔丝虫 ,并对其传染源进行了调查 ,现简报如下。1 方法1.1 中华按蚊幼丝虫自然感染调查  1988年 7月上旬在丝虫病监测点选定原微丝蚴血症者的住房内 ,捕捉中华按蚊 2次 ,第 1次仅捕获人房帐内按蚊 ,第 2次分别捕获人房帐内按蚊和牛房内按蚊 ,按常规分头、胸、腹 3部分进行个体解剖、镜检 ,了解其幼丝虫自然感染情况。1.2…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经注射感染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幼龄中华按蚊、幼龄致倦库蚊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早期发育变化的情况。接种后60h,幼丝虫在这三类蚊虫体内的发育已有明显差异。幼龄中华按蚊体内正常发育的幼丝虫比例最高(72.3%);幼龄致倦库蚊体内黑化幼丝虫的比例最高(75.4%);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以滞育或畸形的幼丝虫比例最高(67.1%)。实验表明,蚊虫的免疫是影响幼丝虫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反应的强度在不同的蚊种间有显著差异,且随蚊虫日龄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文比较观察了血液和腹腔来源马来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和发育情况。血液来源微丝蚴有84%于感染蚊2h内穿过蚊胃壁,而腹腔来源微丝蚴2h内仅有19%穿过胃壁,4h后穿壁率达61%。无论来源如何,穿过胃壁的微丝蚴可在蚊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9种不同密度马来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后,所进行的系列观察。结果表明;蚊体内微丝蚴的吸入量、感染强度与感染微丝蚴密度呈正相关;蚊虫存活率、宿主效率则与微丝蚴密度呈负相关。在本实验室条件下,蚊龄为3~5d、微丝蚴密度为200条/10μ1时,中华按蚊感染后可获较多三期幼虫。本文对幼丝虫的黑化现象、宿主效率降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按Kartman和Wharton实验感染指数公式估算了基本实验数据,对两种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PCR及PCR-ELISA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灵敏、快速、特异的方法。方法:选择应用PCR及PCR-ELISA法检测马来丝虫幼虫DNA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分别以马来丝虫Ⅰ期、Ⅱ期、Ⅲ期幼虫各1条作模板,测定检测的灵敏度及检测实验室人工感染中华按蚊体内的马来丝虫幼虫。结果:PCR及PCR-ELISA法均能检测出1条Ⅰ期幼虫(L1),而PCR的检测下限为1/10条L1,PCR-ELISA检测下限为1/100条L1;将分离的感染期幼虫加阴性蚊媒进行粗提、扩增及电泳,结果未见明显的扩增条带,扩增产物作ELISA检测,全部为阴 性;个体解剖人工感染的中华按蚊120只,分别收集113只阳性蚊体内的幼丝虫,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结论:初步建立了PCR及PCR-ELISA法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对布鲁属丝虫感染期幼虫能否从落水已死的或将死的蚊虫体内逸出,以及感染期幼虫在水中较长时间之后对沙鼠能否感染进行了实验研究。使骚扰阿蚊叮咬彭亨丝虫阳性沙鼠,埃及伊蚊叮咬马来丝虫阳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接蚊、嗜人按蚊均可感染牛腹腔丝虫和马来丝虫。在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进行蚊媒调查,特别是在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的蚊媒监测中,蚊体内人、畜丝虫幼虫的鉴别尤为重要[1]。为了排除牛腹腔丝虫幼虫对马来丝虫病防治后期蚊媒监测的干扰,1987~1992年,1995~1996年,我们选定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的蔡金镇两个原马来丝虫病流行村,总人口1963人为观察区、先后共8年观察人房内中华接蚊和嗜人按蚊自然感染牛腹腔丝虫的情况。材料与方法1.牛腹腔丝虫自然传染原调查:上午抽采观察区村民饲养的水牛耳背静脉血各6大滴(约120μl),涂制成1.5×3.0…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用的彭亨丝虫亚周期株的微丝蚴系用盛有肝素的注射器抽取微丝蚴阳性猫的静脉血取得的,以未感染的犬或猫血稀释至每40ml血含有300~350条微丝蚴,然后将其置于装置饲血膜的容器中,待血温平衡后给埃及伊蚊饲血。将吸血的蚊虫饲养于温度为26±1℃,相对温度为75~85%的蚊笼中。感染后9~12天将蚊虫压碎收集感染期幼虫经腹腔注射感染蒙古沙鼠。犬恶丝虫感染埃及伊蚊的方法同上。结果:5-氟尿嘧啶30mg/kg/天×4天腹腔注射沙鼠体内彭亨丝虫成虫无作用,在第  相似文献   

14.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和简捷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方法 在应用一种新的模板纯化处理技术 (Microcon 10 0 )基础上 ,采用适应于检测我国马来丝虫的两套DNA扩增引物(P1、P2与P3、P4) ,对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中华按蚊进行扩增检测。结果 两套引物均可检出蚊体内不同发育期幼丝虫 (L1、L2 和L3) ,其灵敏度达 1只蚊体内 1/ 6 4条L1和 2 0 0只群体蚊中含有 1只感染蚊 (体内有 1条L3)的水平 ,而对犬恶丝虫及未感染蚊却不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结论 初步建立特异、灵敏和简捷的PCR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以采自无班氏丝虫流行的印尼雅加达东郊贝卡西和西郊唐格朗两地的致乏库蚊蛹期及来自曼谷、台北、西贡的蚊卵和幼虫,分别在实验室内饲养,给羽化后3~4天的雌蚊饲以班氏微丝蚴血症(8~32条/20立方毫米)者的血液。吸血后将未感染雌蚊的子代,如上法饲以同一供血者的血液进行累代选育。弃去吸血后4天内死亡的蚊虫,对以后死亡的蚊虫作解剖检查有无发育中的幼丝虫。至吸血后7~9天杀死存活的蚊虫,解剖观察幼丝虫的发育情况,该时蚊体内的幼丝虫为易于识别的Ⅱ期幼丝虫。凡有发育的幼丝虫存在的为敏感的蚊虫。  相似文献   

16.
1980年杨彦空等在调查四川省赫坎按蚊类群自然感染马来丝虫时,发现2只产“中间型”卵的成蚊体内有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根据已有报告,产该类型卵的蚊虫分布在我省的有八代和贵阳按蚊。它们是否为马来丝虫媒介?1984年6~9月我们在峨眉县作了调查。 调查方法 一、普查:选八代按蚊较多的平城乡友谊、钢铁2个村为调查点,6月份捕蚊12次,每次在上午逐户捕捉蚊帐内全部按蚊,单管饲养,以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采用改进的微量注射技术和较为精细的计数方法,以2—10条微丝蚴/蚊,定量注射感染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找出了这两种蚊虫的微丝蚴感染量与感染期幼丝虫阳性率、幼丝虫平均发育成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比较了在注射感染条件下两种蚊虫对马来丝虫易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以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为靶抗原制备多株单克隆抗体(McAb)从中筛选出1G1、1H1单克隆抗体,检测人工感染马来丝虫的中华按蚊。当中华按蚊吸食含马来微丝蚴的兔血后,分别解剖,同时以ELISA及Dot-ELISA检测饲养不同时间的中华按蚊。结果显示,饲养9d的按蚊马来丝虫幼虫阳性率,人工解剖为86.6%,ELISA和Dot-ELISA法分别为82.2%和77.8%。经统计学处理,人工解剖与单抗检测无显著性差异,其灵敏度为每只蚊0.5条幼虫。实验证明,此McAb与牛腹腔指状丝虫、猪肺丝虫抗原无交叉反应,显示了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动物丝虫与人体丝虫在蚊体内发育形态的鉴别方法,以便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开展纵向监测。1982年以来,我们对班氏丝虫与牛指状腹腔丝虫(Setaria digitata)在蚊体内感染期幼虫的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马来微丝蚴贵州虫株传代现象。方法 分别用周期型马来丝虫贵州虫株f31和f25微丝蚴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在温度、相对湿度相同的条件下,观察幼丝虫在蚊体内发育情况。结果 贵州虫株f31在感染中华按蚊后24h解剖,仅在按蚊腹部和胃内可见脱鞘和未脱鞘的微丝蚴,第2~9d未发现各期幼丝虫,经6批次实验,结果相同。贵州虫株f25感染中华按蚊后24h解剖,蚊胃内未发现微丝蚴,在胸部可见早期腊肠期(L1)幼丝虫,第2~9d解剖可见各期发育中的幼丝虫。结论 贵州虫株f31马来微丝蚴经6批次传代失败,可能与同一地方单一虫株的多次传代发生遗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