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降钙素原(PCT)、CRP、WBC总数及杆状核细胞对早期新生儿感染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产科出生且小于3d的因血WBC、杆状核细胞和CRP增高诊断为新生儿感染的6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入院后(抗生素使用前)立即取血做血常规、血培养及CRP、PCT检查,根据PCT结果 将患儿分为PCT增高组(PCT≥2μg·L-1)和PCT正常组(PCT<2μg·L-1),治疗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 63例患儿血培养均阴性,入院时血WBC(29.45±9.61)×109L-1,中性粒细胞为0.7836±0.0786,杆状核细胞为0.0770±0.0377,血小板为(241.44±9.30)×109L-1.PCT增高组28例,PCT中位数为7.07(2.02,53.57)μg·L-1,PCT正常组35例,PCT中位数为0.45(0.05,1.83)μg·L-1.2组胎龄、体质量、胎心异常史、羊水污染史、胎膜早破史、母亲发热史、母亲血象增高史、入院时血WBC及杆状核均无统计学差异,PCT增高组中5例CRP增高,PCT正常组CRP均正常.2组治疗前后各感染指标比较除血小板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T增高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均高于PCT正常组(Pa<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CT与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血小板、CRP均无相关性(Pa>0.05).结论 早期新生儿轻症感染以血WBC增高及杆状核增高为主,可伴或不伴CRP增高,PCT大多正常,因此PCT对诊断早期新生儿轻症感染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时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7例住院新生儿分严重感染组、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组、恢复期组4组,检测血清PCT、血清CRP、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以PCT≥0·5ng/ml为阳性,各组阳性:重感染组为88·00%,一般感染组为55·00%,非感染组为14·29%,恢复期组为9·52%,严感染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73·24,P<0·00)。结论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时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7例住院新生儿分严重感染组、一般感染组、非感染组、恢复期组4组,检测血清PCT、血清CRP、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以PCT≥0.5ng/ml为阳性,各组阳性:重感染组为88.00%,一般感染组为55.00%,非感染组为14.29%,恢复期组为9.52%,严感染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73.24,P〈0.00)。结论PCT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检测指标,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血清降钙索原(PCT)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色谱法对98例不同程度感染的新生儿进行PCT测定。结果败血症患儿PCT阳性(≥0.5ng/ml)率95%(其中75%≥2ng/ml,1例阴性病例为血培养阳性的脓疱疹患儿,临床无炎性反应表现),局部感染阳性率5.26%,非感染7.69%。所有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均阴性。新生儿PCT水平在败血症及其他感染患儿间有显著差异。结论PCT是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血清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120例感染性疾病疑似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PCT水平.120例感染性疾病疑似患儿分为局部感染组50例,重症感染组40例和病毒感染组30例,分析各组测定结果和阳性率.结果 局部感染组PCT为(0.84±1.03) μg·L-1,重症感染组为(31.75±81.25) μg·L-1,病毒感染组为(0.62±1.01) μg·L-1,健康对照组为(0.26±0.11) μg·L-1.重症感染与局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6,P<0.01);重症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7,P<0.01);重症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2.642,P<0.01).PCT阳性率重症感染组与局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1,P<0.01);重症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451,P<0.01).结论 PCT有助于细菌感染与病毒及结核感染、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局部轻症感染与全身重症感染的临床鉴别,可作为儿科严重感染及脓毒症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及其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菌感染性疾病在我国患病新生儿中仍然占相当比例 ,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降钙素原 (PCT)被认为是诊断全身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标志物。目前研究发现 ,细菌感染后血中PCT出现早于C反应蛋白 ,而且它具有较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等临床常用指标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另外 ,它与感染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可用于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血清PCT检测简便快捷 ,便于临床应用 ,更重要的是 ,在新生儿期它不受母体PCT水平高低和窒息缺氧损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的影响 ,仅与新生儿自身细菌感染严重程度有关 ,对新生儿疾病诊断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色谱法对 97例各种中枢感染的住院患儿进行了血降钙素原 (PCT)检测 ,同时检测 5 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 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脑 ) 14例 ,PCT阳性 14例 ,阳性率 10 0 %。病毒性脑炎 (病脑 ) 72例 ,仅 19例阳性 ,阳性率 2 6 4% ,且这 19例均为病脑并多器官功能障碍 ,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 11例全部阴性。 结论  PCT可作为区别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一项重要指标 ,能指导对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监测  相似文献   

8.
CD64、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64、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败血症组36例在入院初及恢复期采空腹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64、应用固相免疫色谱法测定PCT,同时行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测定,并在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前作血培养。非感染组22例和健康对照组26例一次性采血测定CD64、PCT和CRP。结果败血症组CD64水平为(60.37±22.70)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14±5.10)MFI(P<0.01);败血症组PCT水平为(24.12±20.37)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30±0.19)μg/L(P<0.01);恢复期CD64、PCT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以CD64≥35 MFI、PCT≥0.5μg/L、CRP≥8 mg/L为阳性标准,三项指标对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分别为95.7%、94.4%、69.6%,特异度分别为95.8%、84.6%、75.0%。结论 CD64、PCT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色谱法对 98例不同程度感染的新生儿进行PCT测定。结果 败血症患儿PCT阳性 (≥0 5ng/ml)率 95 % (其中 75 %≥ 2ng/ml,1例阴性病例为血培养阳性的脓疱疹患儿 ,临床无炎性反应表现 ) ,局部感染阳性率 5 2 6 % ,非感染 7 6 9%。所有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均阴性。新生儿PCT水平在败血症及其他感染患儿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PCT是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降钙素原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免疫发光测量法对87名住院患儿进行了血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测定,主要观察患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心脏外科手术后等患儿血中PCT的情况。结果发现严重细菌感染并有全身表现或有多个系统感染及较大心脏外科后患儿血中PCT明显升高,病毒感染或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如川崎病因中PCT升高不明显,提示PCT可作为诊断严重细菌感染及败血症的一个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12月就诊于本院新生儿科疑似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00例,均于本院应用抗生素前行腰椎穿刺术,留取脑脊液(CSF)标本行常规、生化检测及培养,同时留取CSF 1 mL行PCR检测16 S rRNA。结果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者40例,其中发热36例(90%),惊厥29例(72.5%),呼吸暂停5例(12.5%),前囟饱满23例(57.5%)。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40例患儿,其CSF PCR检测均为阳性。CSF培养阳性5例,该5例CSF参数异常,PCR检测均呈阳性。PCR检测16 S rRNA阳性58例,PCR阳性率明显高于CSF培养、CSF参数(χ2=65.09,P=0.00;χ2=6.48,P=0.01)。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不典型,CSF检查存在一定局限性,CSF培养阳性率低,结合PCR检测能提高阳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C-反应蛋白(CRP)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唯一停药指标的安全性。方法出生体质量>1500 g的109例新生儿生后72 h检测CRP,根据CRP不同分为Ⅰ组(无感染组):应用抗生素治疗3 d后检测CRP<10 mg/L,排除感染,立即停用抗生素,共34例(31.2%);Ⅱ组(感染组):用抗生素治疗3 d后检测CRP>10 mg/L,提示感染,共75例(66.8%)。再将Ⅱ组分为Ⅱa组:每天检测CRP,一旦降至正常,立即停用抗生素,共38例(34.8%);Ⅱb组:应用抗生素至少7 d,待临床表现消失和CRP<10 mg/L后停药,共37例(33.9%)。以停药后10 d内是否需要再次应用抗生素为依据,分别比较各组应用抗生素的疗程和再次感染的机会。结果Ⅰ组2例(5.8%),Ⅱ组无需再次接受抗生素治疗。CRP<10 mg/L者93.5%(102/104)不必再次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疗程:Ⅰ组为3 d;Ⅱa组为(4.8±0.8)d;Ⅱb组为(9.3±1.8)d;Ⅰ组与Ⅱa组、Ⅱa组与Ⅱb组间在抗生素应用天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均<0.01);而再感染发生率无差异(P均>0.05)。结论CRP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新生儿抗生素治疗疗程,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停用抗生素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早发型(EOS)和晚发型(LOS)新生儿脓毒症的易感因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178例(EOS 79例,LOS9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脓毒症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皮肤、脐部为主。EOS组以黄疸(36例)、呼吸道症状(60例)多见,LOS组以发热(50例)多见;EOS组PLT降低(28例)较LOS组(9例)多见,WBC、CRP异常及血培养阳性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脓毒症血培养阳性共102例(占51.5%),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共67例(占65.5%)],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6例(占53.7%);EOS组革兰阴性细菌(19例)较LOS组(11例)多见,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菌14例(占13.7%)。EOS组脓毒症合并细菌性脑膜炎(17例)、DIC(1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例)较LOS组(分别为8例、6例、4例)多见,EOS组病死率(19.0%)高于LOS组(7.1%)。结论新生儿脓毒症病死率较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目前尚缺乏特异有效的检测方法。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和条件致病菌有增多趋势。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治严重并发症是治愈新生儿脓毒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碳氧血红蛋白(COHb)检测的意义。方法用德国800系列生化血气分析仪附加的270-血氧仪测定189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及142例日龄匹配无病理性黄疸(对照组)患儿动脉化毛细血管血COHb及静脉血血清总胆红素(STB)。新生儿溶血组予大剂量静脉用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2 d后测定COHb及STB水平。结果溶血组COHb及ST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颅内出血组CO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T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感染、母乳性黄疸组ST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而COH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溶血组大剂量静脉用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后COHb及STB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结论COHb测定可作为胆红素水平的指标,有助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因诊断及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15.
TORCH感染与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TORCH感染在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ELISA法对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97例患儿进行血清TORCH-IgM抗体测定。对CMV感染患儿除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更昔洛韦10 mg/(kg.d)静脉滴注,12 h/次,连用12~20 d。结果新生儿中21例、婴儿中16例患TORCH感染,均以巨细胞病毒感染为最多;母婴配对7例TORCH感染;对17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韦治疗,9例抗体转阴。结论TORCH感染是新生儿、婴儿肝炎综合征主要原因之一,TORCH感染引起临床表现多样化,更昔洛韦是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的耐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生儿院内感染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59例院内感染新生儿,采集脐分泌物、眼分泌物、血液及皮肤脓点作为检测标本,采用MIC微量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共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共测试标本1613份,分离出细菌18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要致病菌,依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2.6%,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为21%,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为20%。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为万古霉素(耐药率0)、克林霉素(8.5%)、环丙沙星(12.2%);对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药物为亚胺培南(耐药率4.4%)、环丙沙星(5.3%)、阿米卡星(12.7%)。结论合理运用抗生素对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及指导临床用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周冬  肖昕  王文祥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02-1703,1740
目的分析引起新生儿感染的输血传播病毒(TTV)ORF1区基因序列特征。方法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外周血TTV-DNA,15例中国新生儿确诊为TTV感染;对新生儿感染的TTV(中国株,C01~C15)ORF1区进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引起新生儿感染的中国株TTV与日本株N22比较,同源性达87.1%~97.7%,但存在着点突变,如112、113位点的GG→TT和236~240位点的TTATC→CCTAT。结论TTV中国株与日本株具有同源性,某些TTV基因突变可增强其致病性,可导致新生儿肝功能损害和结合胆红素升高。  相似文献   

18.
三种感染标记物在新生儿早发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耿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6):1252-1254
目的使用前瞻性方法,评估中性白细胞表面抗原CD64、单核细胞表面抗原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DR(HLA-DR)和C反应蛋白(CRP)对诊断新生儿早发型细菌感染的作用。方法生后72h内临床怀疑细菌感染的足月新生儿288例,非感染新生儿10例为对照组,在0及24h取血,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测定CD64和HLA-DR表达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CRP水平。行一系列细菌感染筛查,收集人口学数据和相关临床资料。比较CD64、HLA-DR及CRP诊断新生儿早发感染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告值。结果确定感染组93例,非感染组195例。感染组CD64表达量在0、24h均显著高于非感染和对照组(Pa<0.0005)。其最佳截断值为6136个荧光抗体分子/细胞,在24h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94%)和阴性预告值(96%)。感染、非感染和对照组HLA-DR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无法得到最佳截断值。CRP特异性与CD64相似,但灵敏度较低,ROC曲线下面积也小于CD64。结论中性白细胞表面抗原CD64是诊断足月新生儿早发型感染的灵敏指标,单核细胞表面抗原HLA-DR不能区分感染和非感染患儿。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