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克敏 《肝脏》2001,6(4):217-218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很快 ,在CT、MR、超声成象和核医学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进展 ,特别是在CT和MR领域 ,1 998年推出了多层螺旋CT ,现已有扫描 1次 ,同时出 8层图像的CT应用于临床 ,出 1 6层图像的CT也可望在近期内问世。目前CT扫描的速度可达 0 .5s或以下 ,图像的重建速度也在 0 .5s或以下 ,最薄的层厚可达 0 .5mm ,覆盖整个腹部的扫描只需 1 0余秒即可完成 ,给病人的检查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 .0T场强的磁共振也已应用于临床 ,各种MR硬件和软件的进展 ,新的扫描序列的不断涌现 ,特别是快速序列的发展 ,使MR的图…  相似文献   

2.
肝脏CT检查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殿辉  陈九如 《肝脏》2001,6(4):256-257
近些年来 ,随着螺旋CT问世 ,以及快速静脉注射对比剂和扫描技术的应用 ,明显提高了肝脏病变尤其是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螺旋CT使用滑环技术 ,X线球管、探测器配合检查床的匀速运动 ,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 ,每分钟可获得 10 0幅左右的连续图像。病人一次屏气就可得到全肝脏扫描所需要的全部螺旋式容积参数 ,多层螺旋CT更能在 2 0s内完成整个腹部和盆腔的扫描。快速扫描不但可最大程度地消除呼吸等移动性伪影影响 ,避免间断扫描引起的层面遗漏现象 ,更可以把握好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时机 ,满意显示肝脏及其病变不同时…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对胃肠道息肉病及憩室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概述  传统上 ,胃肠道疾病的影像诊断主要依靠胃肠道气钡双对比造影和内镜检查 ,但这些检查方法提供的信息量已不能满足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螺旋CT的出现为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手段。  螺旋CT扫描是在传统CT旋转式扫描的基础上 ,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的匀速平直移动而进行的连续扫描。由于X线管球的旋转和连续床移动同时进行 ,使X线的扫描轨迹呈螺旋形 ,因此被称为螺旋CT(helicalCT ,spiralCT)。因这种扫描方式获得的是容积扫描数据 ,又将其称为容积 (或体积 )扫描 (volumetr…  相似文献   

4.
姜涛  耿海 《山东医药》1998,38(1):43-43
螺旋CT的特点及应用潍坊市人民医院(261041)姜涛,耿海,王夕富,张国华螺旋CT是90年代影像学检查的最新技术,其特点是可连续快速扫描和3-D后处理重建图像,由于将高压发生器置入扫描架内,解除了高压电缆对X线管的约束,高压装置、球管和探测器在机架...  相似文献   

5.
CT和MRI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程德云,陈文彬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胸部X线检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充满气体的肺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性,故一般X线检查多能显示病变。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但自CT和MRI问世以...  相似文献   

6.
常规CT横断面扫描为二维断层图像,缺乏立体感,特别是对水平骨折线和多发、粉碎性骨折观察效果不理想, 而多层螺旋CT可通过多轴位和三维重建技术清晰显示隐匿性骨折和脱位以及撕脱后骨质局部缺损等[1].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人骨关节损伤采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和MPR、3D重建技术的检查资料,旨在评价其在老年人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作者使用螺旋CT对肺癌进行筛选,以评价螺旋CT对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筛选对象5483例,为年龄40~74岁的志愿者。用小剂量X线螺旋CT胸部扫描,照微型胸片(100×100mm),吸烟30包/年以上者连续进行3次痰细胞学检查。CT片由4位放射学专家之一阅读,发现异常并分类。对可疑癌灶或非癌性病灶,由1位胸腔放射专家复查CT片。对可疑病灶、小结节状模糊影或怀疑肺癌患者照常规正侧位胸片和高分辨CT片,必要时经支气管活检细胞学检查。当高分辨CT不能明确诊断肺癌时,3、6、12、18和24个月后重复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支气管镜检术确诊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12例患儿的多层螺旋CT轴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重建(VRT)的图像。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达100%。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作为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最准确、最简易又安全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16层以上的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以来,肺部CT扫描多采用10 mm层厚扫描,10 mm重建和标准算法的1.0mm或1.25 mm薄层重建技术,其对小病灶的观察提供了便利,使阳性诊断率得以进一步提高.而同时沿用的高分辨CT(high recognize computer tomography,HRCT)是通过高空间频率算法(骨算法重建)以及靶重建等技术,能较充分地反映肺部小病变和肺间质病变及其影像特征.后者是采用2.5 mm层厚扫描,2.5 mm和1.25 mm重建图像,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拟通过60例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扫描和不同厚度重建的病例图像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便捷、经济和低辐射的肺部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多层螺旋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通过造影增强及三维重建可以显示冠脉管腔的大小,直接评价冠脉病变,为冠脉病变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16层螺旋CT相对于4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更快,层厚更薄,Z轴分辨率更高的特点,本文对160例患者的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获得更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