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在四川省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观察化疗和灭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四川省西昌市大兴乡为试验区,化疗加灭螺试验组实施人群扩大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单纯化疗试验组仅实施人群扩大化疗。试验前、后用粪检方法检查试验区的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试验前化疗加灭螺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43·7%、41·2%。试验期间化疗加灭螺组和单纯化疗组的化疗覆盖率在51·9%~56·4%之间,化疗加灭螺组的灭螺面积覆盖率为28·0%~31·4%。试验实施2年后,化疗加灭螺组感染率由43·7%下降到11·7%,单纯化疗组感染率由41·2%下降到30·3%。结论在四川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实施扩大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能有效地降低血吸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005~2007年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科学制定此类疫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实施方案》,调查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洲滩螺情和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结果金红村实施健康教育结合人群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综合防治措施,2005~2007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22%、0、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33%、5.63%、2.35%;洲滩感染螺密度分别为0.0058、0.0045、0.0039只/0.1m2。结论金红村监测点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但洲滩感染螺密度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处较高水平,应加大易感环境灭螺和控制传染源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高原峡谷地区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特点和控制效果。方法 2004-2014年每年在云南省洱源县(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历史有螺面积上反复查灭螺、对阳性螺区的阳性螺点实施春秋2次灭螺,对上年发生急感的自然村6~60岁居民扩大保虫宿主的化疗,并采取有螺地带禁牧,改水,改厕,控制传染源及中小学生上血防课健康教育措施。结果 2004-2014年洱源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9.18%下降至0.24%,下降97.12%;家畜感染率由2004年的6.02%下降至0.52%;钉螺自然感染率由0.53%下降至0;阳性螺点由2004年的460点下降至0;2004-2006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11例、2007-2014年无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发生。结论 2004-2014年洱源县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群及家畜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已无阳性螺点。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4年的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疫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居民粪检阳性率将流行区以村为单位分类,对居民、家畜进行吡喹酮化疗;对垸内、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垸外有感染螺分布环境采用氯硝柳胺灭螺,汛期用氯硝柳胺缓释剂对垸外易感环境灭蚴;结合水利、生产开发等进行环境改造灭螺;开展健康教育和管水管粪等措施。结果2007年居民感染率下降49.88%,推算病人数减少39.62%;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病例大幅度减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总数和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家畜感染率下降66.36%;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3.3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及垸外易感地带面积有所增加,感染性钉螺密度仍较高;一类和二类流行村全部下降为三、四类流行村;31个未控制流行的县(市、区、农场)中有7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4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感染率下降,急血发病人数减少,但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大,且有增加趋势,感染螺密度仍较高,感染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铜陵县1992年开始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采取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地带灭螺和健康教育的防治策略,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5年来项目实施情况报告如下。1流行概况我县属湖沼、山丘混合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湖沼型为主。全县血吸虫病流行村133个,其中高度流行村7个,人口10221人,耕牛501头,有螺面积960万m2,其中易感地带面积222万m2;中度流行村21个,人口38436人,耕牛1501头,有螺面积686万m2,其中易感地带面积362万m2;低度流行村105个,人口176368人,耕牛5004头,有像面积1742万m2。人群平均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在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采用选择性群体化疗、选择性群体化疗加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和单纯治疗粪检阳性对象3种对策,3年后居民患病率分别下降为62.9%、59.2%和14.1%。水上流动渔船民采用群体化疗,血吸虫病患病率仅下降41.5%。家畜群体化疗组,感染率下降77.6%,只治粪检阳性组化疗前后感染率无变化。3种对策实际污染指数下降分别为74.7%、84.6%和36.2%。前2种对策虽下降幅度比较大,但都未达到阻断传播的阈值,感染螺密度和哨鼠感染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湖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与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本文报道了鄱阳湖区7个疫区村、13个单元人群血吸虫病再感染和疾病传播的规律,阐明了不同类型疫区中止化疗2年后疫情回升的动态,提出了4—6月间为湖区血吸虫在中间宿主—钉螺世代更替间的“交汇点”的新概念,提供了病牛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的新证据,重申了耕牛化疗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地位;在对比不同防治策略费用—效果的基础上,创用了评价近,中、远期效果的“综合指数”,并据此提出了以易感地带为中心,开展灭螺和家畜化疗同步控制疾病传播的设想,以及近期湖区血防目标及其优化控制策略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其中包括:1 通过野粪污染指数和感染螺季节性变化的调查,阐明了家畜在传播血吸虫病中的重要地位;2 通过急性感染发病地点的分析,提出了控制重点易感洲滩的流行病学意义;3 为有效控制易感洲滩,首次建立了“人畜上洲活动”和“洲滩螺情考察”关系型数据库;4 报告了灭螺和化疗两种对策控制易感地带的实际效果。并据此讨论了有关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东洞庭湖区2012、2014年人群血吸虫病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在东洞庭湖区选取君山区作为研究现场,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君山区2012、2014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使用空间回归模型探讨影响人群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3年君山区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低于2011年;2014年君山区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降为0.55%;2012年和2014年君山区人群血吸虫感染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测出4个高高聚集村;2012年空间误差模型显示,人群感染率与家畜感染率和易感环境面积呈正相关,而2014年空间滞后模型显示,易感环境面积呈正相关,家畜感染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封洲禁牧和牛羊淘汰措施对防控血吸虫病效果显著,可根据君山区血吸虫病空间分布特征,在东洞庭湖湖区继续实施该措施和开展查螺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0.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措施实施效果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索大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四川省普格县特兹乡为试点,调查当地血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实施兴建厕所(沼气池)、管理人畜粪便、人畜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辅以易感环境药物灭螺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结果 特兹乡试点初期人群感染率为14.45%,牛是当地的主要传染源,梯田是感染的主要场所.2005-2008年特兹乡新建厕所418座,畜圈128户,沼气池267户;累计化疗13 465人次,家畜化疗7 652头次;累计反复灭螺406万m2;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健康教育,覆盖全乡人群;农林水等部门综合治理消灭钉螺.经过4年综合防治,人群感染率从14.45%下降到0.88%;家畜感染率从12.89%下降到0.54%;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均明显下降,连续两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防知识知晓率达85%.结论 在大山区实施以兴建厕所和人畜扩大化疗为主的传染源控制的综合措施是可行和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和比较鄱阳湖区日本血吸虫病控制中化疗和灭螺措施的边际效果。方法 以化疗和灭螺药物的投入和其他变量为自变量,人群感染率的自然对数值为因变量,以逐步回归建立回归方程。利用回归方程分析血吸虫病控制中化疗和灭螺的当前和滞后边际效益,用方差分析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经检验回归方程[ln(RATE_(KT))=0.101+0.924×ln(RATE_(KT1))-2.356E-04×PQT_(KT1)/RATE_(KT1)-1.18E-03×NICO_(KT)/RISKAREA_(KT)+1.781E-03×RISKAREA_(KT)+2.964E-02×LIVESTOCK_(KT)]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R~2=0.735,P<0.01。t检验表明,化疗和灭螺的当前和累积边际效果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灭螺的边际效益高于化疗,与在化疗上的投入相比,灭螺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鄱阳湖区新建、南昌、都昌、星子、余干和鄱阳等6县2005—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国家级监测点资料及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分析疫情变化趋势及与传染源控制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05~2008年鄱阳湖区人畜感染率持续下降,但钉螺感染率呈升高趋势,且感染螺环境出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感染螺环境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螺面积均与当年及上一年的当地牛存栏数呈正相关关系,且后者相关系数高于前者;牛感染率与居民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较高。当地敞放的牛仍为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是造成钉螺感染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江西鄱阳湖血吸虫病重疫区3个自然村的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对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17项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接触疫水、饮用湖水、家庭经济水平和人均住房面积等5项因素为主要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和对血吸虫病危害认识程度2项因素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血吸虫感染情况,评价“麋鹿放归野外自然繁衍生长计划”(“麋鹿回家计划”)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用GPS项圈定位、人工跟踪观察等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调查放归鄱阳湖区麋鹿的种群分布、栖息活动和自然增殖等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麋鹿栖息地动物野粪血吸虫感染情况,采取系统抽样法对麋鹿栖息地草洲进行钉螺分布调查。结果 2018年,共有51头麋鹿放归鄱阳湖区,形成了银宝湖、龙口、南池湖、莲子湖和珠湖等5个麋鹿栖息地,栖息环境主要为鄱阳湖区草洲、圩内农田和山丘林地等。对银宝湖麋鹿栖息地调查显示,至2019年该地麋鹿自然增殖率为25.0%,平均钉螺密度为0.009 ~ 0.03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麋鹿和牛粪平均密度分别为4.6份/hm2和2.1份/hm2,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5%和13.16%(P = 0.236),感染强度分别为“+++”和“+”。结论 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可感染血吸虫,并可通过粪便对草洲污染而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应积极探索麋鹿放归湖区后对当地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确保鄱阳湖区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和“麋鹿回家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血防新策略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作用,为实施血防"十三五"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6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及疫情资料,分析和评估血防新策略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作用。结果鄱阳湖区实施血防新策略11年后,全区域1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实现传播控制目标。2016年,区域内血吸虫病人数和人群感染率分别为10 301人和0.03%,较2005年下降了89.64%和99.45%,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和渔船民感染率明显下降;存栏耕牛数和病牛数分别为68 152头和5头,较2005年下降了50.84%和99.83%。活螺平均密度下降了61.52%,2014年以后连续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血防新策略精准定位了血吸虫病传播链的关键点和靶点,控制了人畜粪便虫卵污染草洲,切断了传播链,降低了鄱阳湖区人畜感染率和再感染风险,推动鄱阳湖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并解析未来气候变化后鄱阳湖区钉螺时空分布动态特征。 方法 选取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8县实测气温、 降水量、 螺情调查数据以及防治等资料, 选取日降雨量、 月平均温度?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基础温度、 潜在蒸散率等因子, 构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模型, 分析鄱阳湖区各区域内血吸虫病传播指数的变化。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指数分布趋势图, 预测血吸虫病传播; 利用泰尔系数分析鄱阳湖区有螺洲滩空间格局的分布区域总体差异、 区域间差异及其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 结果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在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在湖区各县域内空间变化也较大。 结论 鄱阳湖区适宜钉螺、 血吸虫的生境已向北移动, 存在血吸虫病疫情传播向北偏移的可能性, 进一步影响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的蔓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洪涝灾害发生地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9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5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湖区5省)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分布等疫情资料,以及相关水域警戒水位、实际水情等数据。以流行县(市、区)为单位,统计2013-2019年湖区5省累计血吸虫病粪检阳性人数和阳性牛数、2019年钉螺分布面积、2020年7月12日水位等数据,并以此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计算各项风险指标累加值,分析血吸虫病传播综合风险水平。结果 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后,湖区5省基于粪检阳性人数、粪检阳性牛数、钉螺分布等单项风险指标的血吸虫病传播高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5个和9个;基于综合风险指标的5级和4级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个(湖南省洞庭湖区8个、江西省鄱阳湖区2个)和15个(湖北省4个、湖南省7个、江西省4个)。结论 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是受2020年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洪涝灾害可能加剧这些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需加强灾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预警分析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变化趋势与规律,为2009年血吸虫感染高危地区提供预警信息。方法收集2009年80个国家级监测点及36个综合防治试点钉螺解剖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并结合2007~2008年监测点和综合防治试点人群、家畜病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2009年感染性钉螺与2007~2008年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于江西省的鄱阳湖西南岸疫区以及湖南、湖北省的洞庭湖及长江沿岸的部分疫区。2008年人群感染率为0.67%,较2007年的0.92%有所下降,其中湖南、湖北及江西3省仍有大部分疫区村人群感染率〉1%。2008年家畜感染率为1.62%,较2007年的2.90%有所下降,其中湖南、湖北及江西3省仍有部分疫区村家畜感染率〉3%。结论鄱阳湖西南岸以及洞庭湖和长江沿岸的部分疫区感染螺分布集中,人群和家畜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湖南、湖北及江西3省部分疫区疫情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阐明三峡工程运行后, 鄱阳湖区水文情势的新特点, 及其对这一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方法 调查 收集三峡工程蓄水信息、 2002-2012年鄱阳湖都昌水文站日均水位资料和同期鄱阳湖区沿湖1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 (市、 区) 血吸虫病疫情及防治资料, 分析在新的水情条件下疫情的动态与趋势。结果 结果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 湖区全年水位受到 抑制, 汛期高水位下降, 春季水位低枯, 秋季退水提前, 枯水期水位下降快, 水位更低枯。三峡蓄水后, 鄱阳湖血吸虫病疫 区人群感染率、 耕牛感染率和钉螺密度分别下降了92.65%、 76.37%和94.21%, 血吸虫病流行水平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结 结 论 论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 鄱阳湖水文情势呈现以低枯水位为特点的常态性改变, 并导致湖区洲滩的钉螺密度下降和血 吸虫病流行程度减轻。此期间防治力度的显著加强亦是疫情得以控制在较低水平并得到稳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鄱阳湖区急性血吸虫病流行规律,为制定科学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江西省1960~2007年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报表数据以及1982~1984年和1987~1989年开展的2次鄱阳湖区急血专题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60~2007年,鄱阳湖区沿湖1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共发生急血29 864例,占全省急血总数的85.5%,其中以余干县为最多,占18.7%.1987年最高达2 088例.1990年代后期急血发病出现明显下降,并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次专题调查发生急血的人群以<30岁为主,分别占86.1%和82.9%;职业以农民、学生为多,分别占57.4%和21.2%、61.7%和21.8%;主要感染方式为捕鱼,分别占43.0%和44.9%;感染高峰季节为4~10月.结论 鄱阳湖沿湖洲滩是江西省急血的主要感染地带,春秋季节为主要感染季节,农民、学生和渔民是高发人群.加强对这些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综合防治力度,是控制该地区急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