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67例肝癌患者凝血四项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肝癌患者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检测以了解肝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利用日本东亚CA-50血凝仪,检测67例肝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PT、APTT、TT、FIB水平。结果肝癌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2.
探讨深静脉栓塞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深静脉栓塞(DVT)患者血浆中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35例深静脉栓塞患者和35例健康者血浆(对照组),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深静脉栓塞患者PT、FIB、TT、D-dimer和FD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PTT延长不超过10秒,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深静脉栓塞患者血液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在血栓形成过程机体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后机体继发纤溶亢进,各项指标可作为DVT患者安全、有效的筛查试验,D-二聚体和FDP对DVT的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及避免发生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贝克曼ElitePr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迈瑞BC-550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4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和90例肝病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以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分布体积(MPV),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T、APTT、TT延长,FIB降低,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代偿期相比,肝硬化失代偿期也存在PT、APTT、TT显著延长,FIB降低,D-dimer升高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原发性肝癌中PLT、PCT显著减少,MPV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病患者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参数,对病情判断、出血抢救,治疗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伟皓  宫颖新  张静  杨洪乐  纪昕  曹青 《河北医药》2010,32(23):3293-329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部分凝血及纤溶指标变化,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凝血功能异常的试验诊断意义。方法检测7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血浆PT、INR、APTT、FIB、OHP、OCP及OFP,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应用ROC曲线比较OCP、OHP、OFP与FIB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PT、INR、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FIB、OCP与OHP均高于对照组,OF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下面积OFP最高(0.968,P〈0.01),其次为OHP(0.962,P〈0.01)及OCP(0.907,P〈0.01),最后为FIB(0.804,P〈0.01)。结论 OHP、OCP及OFP可反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能力增强及纤溶能力降低,其敏感性优于PT、INR、APTT、FIB。  相似文献   

5.
侯飞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150-151
目的分析并探讨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改变,研究凝血指标数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状况与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发展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临床价值。方法采集2009年1月到2012年10月共计148例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以及100例正常人士的PT、APTT、FIB指标和其他疾病信息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对照组与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恶性肿瘤患者PT、APTT均有一定延长,FIB较对照组升高。结论患者血凝能力出现紊乱,PT、APTT、FIB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肝脏损伤水平、肿瘤恶化程度等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 TACE)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将进行TACE治疗的60例HCC患者作为治疗组,检测TACE治疗前、治疗后3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PLT的数值变化。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HCC患者在TACE后PT、APTT、FIB、D-Dimer、PLT均较治疗前升高( P <0.05),其中肝硬化组的HCC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无肝硬化的HCC的只有APTT 、PLT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HCC患者的介入凝血异常和纤溶功能亢进,而TACE治疗早期会使凝血异常和纤溶功能亢进经一步恶化,伴有肝硬化的肝癌在治疗中更应该引起重视,以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201例正常妊娠早期、197例正常妊娠中期、199例正常妊娠晚期和100例非孕正常妇女的PT、APTT、TT和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正常非孕对照组与早孕组比较,PT、APTT、TT及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组与早孕组和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孕组与中孕组比较,TT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与晚孕组比较,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的延长,妊娠妇女的血液中凝血因子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化状态,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血浆处于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止血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易形成血栓,并引起其他产科疾患。定期动态监测凝血功能,了解其凝血功能状态,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和保护母婴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邹龙娇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768-3769
目的:检测109例肝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磁珠凝固法进行测定。结果:PT、APTT、TT、FIB 4项在急性肝炎、慢性轻度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中重度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及重症肝病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凝血4项指标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判断严重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2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PAGT:MAR)、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血小板聚集率(PAGT:MAR,用ADP做诱导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血液凝聚仪定量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采用酶标仪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CRP)采用生化分析仪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与16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PAGT:MAR、FIB、vWF、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PA、PT、APTT和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MAR、FIB、vWF、CRP水平增高且t-P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组PT、APTT、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联合检测上述分子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指标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93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33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LT、PT、APTT、TT、FIB和D-dimer值相应与对照组PLT、PT、APTT、TT、FIB和D-dime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前及时检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陈君  郑晓莉  刘蕊 《天津医药》2006,34(9):605-606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变化与其病理分型、分化程度、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结肠癌患者109例,对照组41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imer).结果:PT、APTT随病情加重稍有延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Dimer随病情加重而增高,AT随病情加重活性逐渐降低,此3项指标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及纤溶机制的异常且其变化与病情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浆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参数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冠心病患者、56例脑梗死患者和44例糖尿病患者与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用凝固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冠心病组PT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病例组FIB、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AT-II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低。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AT-Ⅲ对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 例肝硬化患者及20 例正常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测定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时间,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结果:肝硬化chi1 d B级组、C级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PT、APTT、PLT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B级组、C级组(FIB)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Child C级组D-dimer、PT、APTT分别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其差异性更显著(P<0.01),肝硬化Child C级组FIB、PLT与肝硬化Child B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及纤溶指标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危险性的D-dimer、预后估计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14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PT、APTT、FIB含量均采用凝固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 肝硬化患者P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发展的原因之一,患者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所以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抢救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慧 《中国医药》2006,1(10):579-58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11例心肺复苏患者为实验组,15例健康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BPC)、D-二聚体(D-dimer)、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12项涉及到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实验组APTT、PT、TT、TM、PAI-1和D—dime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TPA、FBG和PC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ATⅢ、BPC和PS也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患者存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机体抗凝物质减少,纤溶系统被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T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确诊的100例不同临床分型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作为试验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ACL-Futura全自动凝血仪测定PT、APTT、Fbg、TT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豆状核变性组PT(P〈0.05)、TT和APTT(P〈0.01)明显延长,Fbg观察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PT、APTT、Fbg及T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价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判定,并对预防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圣华  吕亮 《淮海医药》2009,27(4):330-331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与肝病患者病情关系。方法使用血凝仪Sysm exCA-50测定421例肝病患者和30例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按病情轻重分5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病患者不同病程期凝血四项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除急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都存在PT、APTT、TT延长,FIB明显下降,其异常程度呈现重症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结论血浆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可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可以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护理体会。方法对179例先兆子痫孕妇、96例正常健康孕妇与54例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先兆子痫孕妇组的PT、APTT、TT、FIB与正常健康孕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健康孕妇PT、APTT、TT低于非孕妇女,FIB则高于非孕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产前严密观察产妇身体情况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及病程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DIC产妇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产妇DIC的早期诊断指标,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DIC产妇和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产妇,对两组受试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多种指标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产妇比较,DIC组的PLT计数和FIB水平显著降低,而PT、TT及APTT显著增加,D-D升高,两组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产妇DI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PT、TT及APTT显著性增加表明凝血功能亢进,而D-D升高表明继发性纤溶的发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何焕钟  颜艾 《江西医药》2006,41(4):211-213
目的 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对急性颅脑外伤手术病人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30例急性颅脑外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5例。接受自体红细胞洗涤回输;对照组15例,不接受自体血细胞洗涤回输。于术前、术后1h、术后24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imer)和血常规。结果 除术后1h试验组的血小板较对照组减少和术后1h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外,两组间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颅脑外伤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不会进一步激活凝血和纤溶系统而增加相关并发症.用于急性颅脑外伤手术病人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