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2年06月~2013年10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合并肺栓塞患者43例,将其作为本研究的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41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①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除下肢非对称性肿胀外(实验组为44.2%,对照组为7.5%),其余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比较两组辅助检查结果,实验组的PaO2为(60.78±19.23)mm Hg、肺动脉高压为(30.77±10.23)mm Hg、D-二聚体为(2496.78±337.68)μg/L,对照组对应为(56.29±17.38)mm Hg、(10.23±4.18)mm Hg、(287.72±68.29)μg/L,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合并肺栓塞患者具有下肢非对称性肿胀,PaO2、肺动脉高压及D-二聚体偏高的临床特点,诊断时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共42例COPD合并PE患者的临床资料,与42例单纯COPD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组胸痛、咯血、发热、胸腔积液和不对称下肢水肿的发生率高,肺动脉压明显升高,与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合并PE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当COPD患者出现胸痛、咯血、发热、胸腔积液和不对称下肢水肿时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并尽快选择CT肺动脉成像或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片20mg,每晚一次口服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两组相比,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更加明显.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并按照先后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在呼吸困难,肺功能症状及ET-1方面改善情况,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7%、7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疾病,应用辛伐他汀药物治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抗炎、规范化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祛痰以及对症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强调戒烟与长期氧疗。观察并随访6个月~2年,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和血气分析的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血气分析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抗炎、规范化抗感染、扩张支气管、祛痰以及对症支持等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强调长期氧疗和戒烟,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远期平均动脉压和血气分析改善程度,缓解肺动脉高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严重的疾病,具有病情迁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等特点。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肺血管发生改变,肺实质受到破坏,外周阻力增大,进而引起肺动脉高压,最终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作为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该文通过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实验室检查、治疗和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对患者肺动脉压、肺功能、血气分析、一氧化氮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变化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疗程为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一氧化氮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动脉压、血气、肺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血清中一氧化氮、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治疗;辛伐他汀组:除上述治疗外,每晚口服辛伐他汀40mg,对照组每晚口服安慰剂。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4W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功能(FEV1、FEVI/FVC%),和肺动脉收缩压及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变化情况。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后患者P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功能下降较对照组更缓慢(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有明显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辛伐他汀的应用可以使COPD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栓塞(PT)隐患因素,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6收治AECOPD合并PE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ECOPD合并肺栓塞主要特点有呼吸困难,咳嗽,心悸,晕厥,下肢疼痛。结论:诊断方法用螺旋CT进行肺动脉造影(CTPA),肺通气灌注扫描,别诊断能力,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肺栓塞临床表现与诊疗体会,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减少临床漏诊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比较。结果21例患者中1例临床诊断,20例由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其中7例接受溶栓+抗凝治疗,13例仅接受抗凝治疗,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栓塞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除外急性肺栓塞,CT肺动脉造影(CTPA)是首选的确诊手段。提高对PE患者的诊断意识,及时有效的规范化治疗,是临床提高PE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栓塞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即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晕厥、休克等症状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将确诊的2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B组。A组12例,采用溶栓加抗凝治疗;B组14例,采用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疗效并于6个月后复查肺功能、CT、MR、心功超声、放射性核素肺扫描,判定肺栓塞对远期肺功能的影响和慢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形成等改变。结果 A组有效率75%,症状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复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B组有效率64%,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溶栓加抗凝疗法治疗PE优于单纯抗凝疗法,早期诊断治疗是预防猝死、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肺栓塞进行临床分析,评价肺栓塞的诊断程序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3月入院并确诊的37例栓塞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7例肺栓塞患者中,首次误诊率为64.86%,D-二聚体大于500 mg,L者占94.59%,超声心动图呈典型改变者占86.48%,血气分析异常者占91.89%,增强螺旋CT和肺动脉造影敏感性为97.29%和100%.接受溶栓治疗的18例患者中无死亡,接受抗凝治疗19例患者中死亡1例.结论 肺栓塞的发病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肺栓塞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需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肺栓塞的误诊率高,提高诊断意识和诊断水平是临床医生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白花前胡降低慢阻肺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10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为对象,采用右心漂浮导管的实验方法,观察了100g白花前胡水煎剂对血流动力学、血气及其它指标的急性影响。结果表明,白花前胡能降低TPVR和PAMP,降低幅度与原TPVR、PaCO2呈正相关。对CO及SAMP影响不大。未见降低PaO2、SaO2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沈雯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5)
[摘要]目的 分析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肺栓塞的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断率,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并确诊为肺栓塞的1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客观检查资料、误诊以及预后等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有明显的肺栓塞相关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心电图、血气分析等常规检测显示患者存在缺氧和心血管损伤,但是缺乏特异性;患者的初诊误诊率为48.88%,误诊为COPD 22例、肺炎18例和冠心病16例,老年患者误诊率为56.36%,中青年患者误诊率为3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A可以准确的观察肺动脉栓塞后出现的肺血管充盈缺损,进而确诊肺栓塞,本组病例均通过CTPA而确诊;老年患者院内死亡11人,病死率10%,中青年患者院内死亡2人,病死率为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患者肺栓塞相关的危险因素较多,但基础疾病多且复杂,症状、体征和常规检查的特异性较差,首诊误诊率高,患者预后差;CTPA检查对于诊断肺栓塞可靠,临床上应加强对存在肺栓塞风险患者的CTPA的检查,提高患者的诊断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认识和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北京安贞医院1997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9例IP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PA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男14例(35.9%),女25例(64.1%);平均年龄(29.7±16.4)岁。临床表现主要有活动性呼吸困难/气促(90.9%)、胸闷(72.7%)、胸痛(30.7%)、咳嗽(41.0%)、乏力(48.7%)、晕厥(35.9%)、发绀(28.2%)、双下肢水肿(43.6%)等。超声心动图检查示39例肺动脉收缩压(SPAP)平均为(88.8±24.2)mm Hg,37例右心扩大,2例右心正常。肺动脉造影检查36例表现为中心型肺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纹理稀疏紊乱,3例未见明显异常。15例患者在右心导管下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肺动脉收缩压平均为(77.6±27.83)mm Hg,3例阳性,阳性率为20.0%。入院时24例被误诊,误诊率为61.5%,平均误诊时间为(26.0±24.5)个月。2008年4月前21例患者中20例给予一般内科治疗,1例肺移植。其后18例中13例给予西地那非等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亡率5.1%。结论 IPAH临床上少见,以中青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被误诊。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造影等有较大诊断价值。右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有待进一步推广。治疗上应尽早应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之间收住院的经过顺行性静脉造影或下肢静脉超声临床确诊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268例进行统计,分为单纯深静脉血栓组(198例)和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组(70例),常规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分析两组C反应蛋白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组C反应蛋白(72.780±33.724)mg/L明显高于单纯深静脉血栓组(39.220±49.633)mg/L,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显著异常患者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合并肺栓塞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析局部溶栓联合贝前列素对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3例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2)与对照组(n=51)。对照组采取全身溶栓联合贝前列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局部溶栓联合贝前列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D二聚体(D-D)与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0/52),对照组为84.3%(43/51),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D-D与NO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D-D与NO水平均获得改善,组内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D-D与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D-D与NO指标改善幅度更大。两组并发症均以心率失常、胸腔积液、出血为主,其中观察组为7.6%(4/52),对照组为23.5%(12/51),其中两组心律失常与胸腔积液发生率接近,但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溶栓联合贝前列素为肺栓塞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疗效满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