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关于五藏阴阳的论述,认为“肺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有错讹之处;其原因为传抄失误造成;所论五藏阴阳属性是指与四(五)时的关系而言,而与十二经脉、五藏的位置无关;应改为肺为阴中之少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相似文献   

2.
罗霞 《新疆中医药》2008,26(1):66-68
[原文]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日: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相似文献   

3.
天以“六六”之节,人以“九九”制会,是两种不同历史阶段所用历法的概括,其中“六六”之节源自远古以太阳一个运行周期分为五行十节的历法,其一节为六六三十六日;“九九”制会是对汉武帝时期《太初历》以月亮一个运行周期为29 43/81日,既朔策八十一分法的概括。今人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常以王冰的注解为依据,然而王冰对“六六”之节的注解存在错算,对“九九”制会的注解模糊不清,对1000多年来后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造成误导。本文旨在从古代历法角度探讨“六六”“九九”之意。  相似文献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重要文献.本文对其中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阴阳二气的固有正常作用,但阴阳主生长和杀藏万物时各有特点;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之出作为趋向理解,由此说明阴阳交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讲的为伏邪温病,但冬不藏精参与了其中病理过程,春气生发和温热之气为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5.
深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领悟:认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包涵着阳与阴的连动关系,阳与阴共进退,阳主阴从;“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本来要在上,反而在下;阴本来在下,反而在上,谓之“此阴阳反作”,正因为“阴阳反作”而产生“病之逆从”;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极”的两个意思:一是(尽)头,二是(两)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6.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阴阳学说的重要文献,为了更好探讨此篇文献教学方法,本文从阴阳的推演、篇名的含义、三阴三阳理论及其在经络学说的应用等方面详细了讲述了作者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7.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有这样一段经文:“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藏府各因其经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历代医家对这段经文的解释各不相同,其中分歧最大者为“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一句。下列举有代表性的三家观之:其一,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阳明为阴阳脏腑之海,五脏六腑各因十二经脉受气于阳明,故经脉得为胃行津液之气”。他认为十二经脉为胃行其津液。  相似文献   

8.
胡静娟 《新中医》2007,39(12):88-89
《素问·评热病论》有"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其后《脉经》及《史记·仓公传》亦间有论及。阴阳交,到底为何义,各家解释不一。王冰云:"交,谓交合,阴阳之气不分别也。"滑寿云:"交,谓交错也。"张景岳云:"以阳邪交入  相似文献   

9.
10.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思想。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藉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如何,何者  相似文献   

11.
五脏生克,五脏阴阳;"生克制化","阴平阳秘"。然而五脏制化、阴阳平衡是在各脏腑特性上的相对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均衡整齐。本文通过对中医五脏生理病理特性的分析研究,根据历代医家治疗用药上对肝柔、肺润、脾运等的侧重,以及《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等,说明人体脏腑阴阳属性具有不对称性,强调重视五脏阴阳的非均衡性,彰显中医学辨证之精髓。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农时及河流泛滥时间等问题,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了对天文知识的运用,并发明了自己的历法。作为两汉时期集大成的医学典籍《内经》中,许多篇章均渗透着古代天文和历法等知识,《素问.六节藏象论》即是其中天文和历法知识较为集中的一篇。该篇中所涉及的天文、历法知识常成为学习中的难点,克服这些难点将有助于我们对《内经》的深入学习。本文试就原文中所涉及的有关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探讨。1 月亮运行与“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所谓“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是指地球自转一圈(太阳东升西落一次),则月亮在绕地球运转的轨…  相似文献   

13.
当代学者一般认为,<六节藏象论>或第一段或全文是<内经>中成文较晚之作.本文从岁首、置闰法与<左传>的引用关系,以及其九藏理论等4个方面对该篇进行了研究,初步结论是其成文于公元前五世纪之前.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其本义的针对药食气味而言的,后世医家多从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进行阐述,这不仅丰富了病机学说的内容,也是对《内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文本身的含义。本文在阐释原文本义的同时,对后世医家的引申义也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使人们对该段原文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使理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行《内经选读》教材在解释《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至阴时写道:"至阴,从阳位到达阴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阳位与下焦阴位之间,故曰至阴。"笔者则认为文中至阴作为脾的特性理解较为合理,并从《内经》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标准以及脾的生理、病理、临床治疗等方面来探讨至阴作为脾的特性理解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素问·刺志论》篇讨论了人体常态、反常态,所病原因,以及针刺开阖补泻方法.识别、掌握这些不同情况或方法的“虚、实”,才能正确辨证和治疗.为后世开阖补泻针法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有着普遍和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谢季祥 《陕西中医》2002,23(2):190-191
在今本《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 ,由于把部位、五脏阴阳之气的分类和十二经脉混淆起来 ,有几则经文在概念上出了差错。这是由历代学者对经文的传抄失误所造成的。   1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唐代王冰注曰 :“肺藏为太阴之气 ,主王于秋 ,昼日为阳气所行 ,位居阴处 ,以太阴居于阳分 ,故曰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也。”可知他是从经脉的角度来解释肺“为阳中之太阴”的。后代的许多《素问》注家 ,如明代吴昆、张景岳 ,清代张志聪、高士宗都认可经文的这种说法。然而 ,北宋高保衡、林亿的…  相似文献   

18.
[原文]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1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曰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2,此皆3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4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相似文献   

19.
浅析《素问·调经论》阴阳虚实寒热病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体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这一阴阳平衡状态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病理状态变化。阴阳的偏盛偏衰,可表现为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不同证候,故张介宾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此即通常所说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机。今之所言的这四种病机虽然可致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候,但与《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有显著不同。试析如下。1“阳虚则外寒”与“阳虚则寒”“阳虚则外寒”,是指外邪袭表产生表证恶寒之机理。此…  相似文献   

20.
陈长龙  崔艳梅 《河南中医》2014,34(2):199-200
《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为基石、以五脏为核心构筑的理论体系,明确指出阳为阳经之卫气,阴为五脏之卫气(即脏气),卫气在阴阳中运行,卫气行于阳则阳气盛,行于阴则阴气盛,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