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燕  孙莉 《中国医刊》2003,38(6):37-38
目的探讨舒氧康静脉给氧对老年病人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防治效果.方法40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20例和实验组(Ⅱ组)20例.Ⅰ组病人从离开手术室到转送回病房共20分钟不吸氧;Ⅱ组病人离开手术室即开始在平衡盐液中使用舒氧康以6ml/kg,输注速度为0.3ml/(kg@min)进行输液给氧.两组病人均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连续动态监测SpO2.比较两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率(H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Ⅰ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明显低于实验组(Ⅱ组)(P<0.05),两组生命体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手术后转送病房途中,由于不具备吸氧条件,老年病人容易发生低氧血症,舒氧康可以维持SpO2值,预防转送途中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呼吸管理模式. 方法 200例无痛胃镜病人,采用丙泊酚与芬太尼复合静脉镇痛,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每组50例.Ⅰ组,深呼吸预处理+吸氧面罩2-3 L/min给氧;Ⅱ组,深呼吸预处理+吸氧面罩4-5 L/min给氧;Ⅲ组,深呼吸预处理+鼻导管4-5 L/min给氧;Ⅳ组,鼻导管4-5 L/min给氧.记录病人麻醉前,麻醉后2,5,10 min时的呼吸次数和SpO2,记录呼吸抑制情况. 结果 麻醉后所有病人呼吸频率均较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10min后呼吸频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Ⅳ组SpO2麻醉后2 min显著降低(P<0.05),Ⅲ组SpO2麻醉后2 min也明显降低(P<0.05),但下降幅度低于Ⅳ组;而Ⅰ、Ⅱ组麻醉前后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深呼吸预处理组SpO2显著高于未深呼吸预处理的Ⅳ组(P<0.05).深呼吸预处理组无低氧血症的发生,与未深呼吸预处理的Ⅳ组(6/50)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深呼吸预处理联合吸氧面罩2-3 L/min给氧是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安全、有效、简便的给氧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英诺佛辅助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将 40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Ⅰ组 (对照组 )除局麻药外不给予任何辅助药 ;Ⅱ组 (英诺佛组 )术中给予氟哌啶 0 .1mg/kg ,芬太尼 2 μg/kg。连续观察SpO2 、PETCO2 、VT 和RR。发现Ⅰ组SpO2 稍有下降 ,而PETCO2 基本无变化 ,VT 和RR也无明显改变。Ⅱ组SpO2 有所下降 ,PETCO2 明显升高 ,VT 和RR也明显降低。认为静脉辅助用英诺佛时患者呼吸功能明显受影响 ,表现为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贮留 ,经吸氧后低氧血症得到纠正 ,但PETCO2 仍维持较高水平。提示常规的吸氧仅改善了血氧含量 ,不能改善通气功能 ,所以要密切观察呼吸的变化 ,必要时给予面罩加压辅助通气 ,以避免高碳酸血症引起不应有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应用鼻面罩无创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患者80例气管拔管后随机分为鼻面罩无创通气组(A组)及面罩吸氧组(B组)进行对照观察。所有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吸空气5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后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吸氧3~5min,然后呼吸空气5min,动态监测SpO2情况,观察术后早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和呼吸抑制情况。A组行鼻面罩无创通气支持呼吸1h,B组拔管后给予面罩吸氧。所有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1h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气管拔管后吸空气时SpO2下降明显,低氧血症发生率A组为50%,B组为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1,P=0.654),其中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1,P=0.446);气管拔管后发生气道梗阻A组为25%,B组为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2,P=0.412);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1h后A组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分压均优于B组。结论上腹部手术全麻恢复期应用鼻面罩无创通气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能预防全麻恢复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等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全麻后睡眠期氧疗的效果和低氧血症发生的时间。方法  6 0例ASAⅠ~Ⅱ级、年龄 2 5~ 84岁的患者随机分为睡眠期氧疗组和睡眠期非氧疗组 ,每组 30例。全麻苏醒拔管回病房后 ,Venturi面罩给氧 (FiO2 =31 % ) ,氧疗组持续 72h ,而非氧疗组在睡眠期则停止吸氧。观察手术前夜和术后第 1、2、3夜的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值 (S0 、S1 、S2 、S3 )。结果 氧疗组S2 低于S0 (P <0 .0 5 ) ,非氧疗组S1 和S2 明显低于S0 (P <0 .0 1 ) ,S3 低于S0 (P <0 .0 5 )。两组同时间比较 ,非氧疗组S3 低于氧疗组 (P <0 .0 5 ) ,且非氧疗组的S1 和S2 明显低于氧疗组的对应值 (P <0 .0 1 )。结论 全麻后睡眠期可发生低氧血症 ,氧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SpO2 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魏式鼻咽通气道联合声门上喷射供氧和通气技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把行ERCP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声门上喷射组和鼻咽通气道给氧组,每组50例,同时分别于诱导前(T0)、诱导后(T1)、进镜入咽部(T2)、置入十二指大乳头处(T3)和退镜(T4)时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在各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统计每组患者发生低氧血症情况和纠正低氧血症的方法以及其他不良事件等。结果 鼻咽通气道给氧组出现亚临床低氧血症(90%≤SpO2<95%)8例,轻度低氧血症(75%≤SpO2<90%)5例,严重低氧血症(SpO2<75%或SpO2<90%,持续时间>60 s)2例,其中10例是需要调节氧流量或托下颌,5例通过面罩加压给氧,1例行气管插管纠正低氧血症,而声门上喷射组没有出现低氧血症。T2、T3和T4时间点声门上喷射组PaO2明显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术中静注的合适剂量及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骨科下肢手术病人,ASAⅠ或Ⅱ级,行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成三组(n=20),切皮前分别静注喷他佐辛10mg(Ⅰ组)、20mg(Ⅱ组)、30mg(Ⅲ组)。记录给药前(T0)及给药后1min(T1)、5min(T2)、10min(T3)、15min(T4)、20min(T5)、25min(T6)、30min(T7)的RR、SpO2、PETCO2、HR、MAP等数值。结果:Ⅰ组、Ⅱ组给药后各时点RR、SpO2、PETCO2变化不大,Ⅲ组SpO2、PET-CO2、RR在T2~T5时点下降较明显,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20mg)喷他佐辛术中静注比较安全,30mg对病人的呼吸功能有轻度抑制(高峰期在5~20min),应给病人供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的最佳给氧模式。方法 566例无痛胃镜受检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未给预吸氧组(麻醉注入时开始给氧):术中氧流量2~3 L/min(Ⅰ组)、3~4 L/min(Ⅲ组)、4~5 L/min(Ⅴ组)。预吸氧组(麻醉前2 min开始给氧2~3 L/min):术中氧流量2~3 L/min(Ⅱ组)、3~4 L/min(Ⅳ组)、4~5 L/min(Ⅵ组)。记录受检者术前、预吸氧后、麻醉后2 min、术中、术后的呼吸次数和SpO2。结果麻醉后受检者SpO2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多数在麻醉后2 min内达最低值,此时预吸氧组的SpO2值较未预吸氧组高(P<0.05)。同样,预吸氧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11/93、8/95、10/91),明显低于未预吸氧组(28/98、25/94、27/95)(P<0.05或P<0.01)。而SpO2水平、低氧血症发生率方面,不同氧流量的预吸氧组间比较和未给预吸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预吸氧后鼻导管给氧2~3 L/min是无痛胃镜检查过程中安全、有效、简便的给氧模式。  相似文献   

9.
老年病人围术期呼吸力学变化与术后低氧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呼吸力学的变化及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 6 0例上腹部手术病人按年龄分三组 ,每组 2 0例 ,ASAⅠ~Ⅲ级。Ⅰ组 75 ~89岁 ,Ⅱ组 6 0 ~74岁 ,对照组 4 5 ~5 9岁。监测食管内压、肺顺应性、呼吸功、P0 .1等 ,监测的时间点为术前、拔管前、拔管后 2 0min、术后 6h和 2 4h。并用 2 4h脉搏氧饱和度仪记录术后低氧血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病人拔管后 2 0min呼吸力学改变最明显 ,以后逐渐恢复 ,恢复速度为Ⅰ组 <Ⅱ组 <对照组。Ⅰ组及Ⅱ组术后 2 4h内共发生低氧血症 9例 ,对照组无低氧血症发生。低氧血症组肺顺应性在术前、拔管后 2 0min、术后 6h和 2 4h明显低于无低氧血症组。结论上腹部手术病人在拔管后 2 0min呼吸力学变化最明显 ,老年人术后 2 4h呼吸力学仍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肺顺应性可作为评估老年病人上腹部手术后发生低氧血症或呼吸功能不全的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研究自主改进的Mapleson-D型(麦氏D型)呼吸回路在短小手术静脉麻醉中的使用效果。 方法选择112例在静脉麻醉下行门诊短小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56例。A组术中使用普通面罩吸氧,发生呼吸抑制时换用急救呼吸器进行人工辅助通气;B组使用改进型麦氏D型呼吸回路吸氧,发生呼吸抑制时用该呼吸回路行人工通气。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CO2分压 (PETCO2),及呼吸抑制患者的发生时间(T1)、纠正时间(T2)。 结果使用改进型麦氏D型呼吸回路患者呼吸抑制的总体发生率低于普通面罩吸氧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较低,且纠正时间也较短。结论与普通吸氧面罩比较,改进型麦氏D型呼吸回路使用简便,发生呼吸抑制程度较轻且纠正迅速,在短小手术静脉麻醉的呼吸管理中较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孔面罩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使用双孔面罩吸氧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有效性.方法:将门诊自愿选择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20例,随机分成双孔面罩吸氧组(M组),鼻导管吸氧组(B组).氧流量均为4L/min.2组均于吸氧2分钟后行丙泊酚静脉麻醉.分别记录患者吸氧前、吸氧2分钟后SpO2及术中SpO2最低值,同时记录丙泊酚用最和患者苏醒时间.结果:M组术中SpO2最低值明显高于组(P<0.05).结论:双孔面罩吸氧可有效减少无痛胃镜检查中SpO2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2.
梁自毅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525-3526
目的:连续观察昏迷患者在氧疗过程中SpO2和PetCO2的变化,探讨有效提高昏迷病人氧疗效果的吸氧方式,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62例昏迷病人为观察对象,按给氧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和鼻塞吸氧组,每组31例,氧流量均为6 L/min。吸氧前、吸氧后4 h及8 h后观察心电监护指标,记录SpO2和PetCO2的变化。结果:与吸氧前相比,两组吸氧后4 h和8 h SpO2显著增加(P<0.01),吸氧后4 h PetCO2显著降低(P<0.01);与鼻塞吸氧组同时期比较,面罩吸氧组吸氧后8 h的PetCO2显著增高(P<0.01)。结论:两种吸氧法均能显著提高SpO2和降低PetCO2,长时间大流量的面罩吸氧可导致PetCO2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丙泊酚/瑞芬太尼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时高碳酸血症对患者麻醉深度及熵指数监测的影响。方法22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通过积极增加分钟通气量仍未能纠正高碳酸血症,需降低气腹压力进一步处理的病人,观察30min后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进行分组,8例病人PetCO2波动于51~55mmHg,归为Ⅰ组;6例病人波动于46~50mmHg,归为Ⅱ组;8例病人波动于40~45mmHg,归为Ⅲ组。分别记录麻醉前(T1)、切皮后(T2)、CO2气腹30min(T3)、降低CO2腹压30min后(T4)、停止麻醉时(T5)、拔除气管导管时(T6)的RE、SE、MBP、HR值,并记录停止麻醉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T5-6)。结果Ⅰ组病人T4和T5的RE、SE值均低于Ⅲ组(P<0.05);Ⅱ组RE、SE值各时间点与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病人T4和T5RE、SE值低于T2和T3(P<0.05);Ⅰ组病人意识恢复时间T5-6长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时,CO2气腹造成的高碳酸血症可使熵指数下降和意识恢复时间延长,在麻醉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范流林  黄冰  李仕海 《广东医学》2006,27(8):1179-1180
目的观察全麻拔除气管导管患者转送期间SpO2和PETCO2的变化。方法择期手术全麻拔除气管导管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转送途中鼻导管吸氧组(A组)与无吸氧组(C组,对照),每组各100例。采用GE-4000型监护仪监测患者转送期间SpO2和PETCO2分别观察记录基础值、拔管前后及转送途中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值。结果两组全麻拔除气管导管患者离开手术室转送途中的前2min吸氧组与对照组SpO2均≥95%(P>0.05),在4min时SpO2开始显著性降低(P<0.05),6min后对照组SpO2,比吸氧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PETCO2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麻拔除气管导管患者转送期间是个危险区,易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尤其是低氧血症,吸氧可明显减轻此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FNC)不同流量对大体质指数(≥24 kg/m2)患者行无痛胃肠镜诊疗过程中低氧血症发生率以及“安全时限”的影响。方法将拟行无痛胃肠镜诊疗的大体质指数患者随机分为4组(n=50),分别为HFNC 6 L/min(A组)、HFNC 20 L/min(B组)、HFNC 40 L/min(C组)、HFNC 60 L/min (D组)。预充氧5 min,流量根据随机分组结果设置。均设定吸入氧浓度50%,温度34℃。预充氧结束后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2~25 mg/kg。血氧饱和度(SpO2)<90%定义为低氧血症。记录低氧血症发生率,安全时限(首次静脉注射丙泊酚至SpO2<90%的时间);SpO2最低值以及PETCO2最高值;严重低氧血症(SpO2<75%)发生率;呼吸道干预措施以及诊疗期间、苏醒期、术后第5天的不良反应。结果低氧血症发生率,安全时限,以及PETCO2最高值、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SpO2最低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两两比较,A组SpO2最低值低于D组(P=0002)。而需托下颌者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4%、34%、14%,P=0019)。两两比较,A组(6 L/min组)与D组(60 L/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D组出现低氧血症后吸入60 L/min的高流量氧气,需托下颌的概率明显低于A组(P<005)。吸氧不耐受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D组发生率最高(0、4%、14%、18%,P=0005)。结论HFNC预充氧,流量对大体质指数患者进行无痛胃肠镜预防低氧血症和延长耐受时间可能无显著影响。随着流量增加,托下颌的概率可能下降,但吸氧不耐受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颈丛一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颈丛阻滞 (Ⅰ组 )和颈丛—硬膜外联合阻滞 (Ⅱ组 )两组。局麻药为 1%利多卡因和 0 .2 5 %布比卡因混合液。Ⅰ组颈丛阻滞深丛各 6ml,浅丛各 5ml;Ⅱ组先于C7-T1 行硬膜外穿刺 ,5ml试验量无异常后行颈丛阻滞 ,深丛 5ml,浅丛 4ml。术中每隔 60分钟硬膜外追加 5ml。记录①两组患者麻醉前 ,颈丛阻滞后 5、10、2 0、3 0、60分钟时的MAP、HR、SpO2 变化 ;②术中并发症情况。③阻滞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颈丛阻滞后各肘点MAP、HR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 (p <0 .0 5 )但Ⅱ组各时点指标显著低于Ⅰ组 (p <0 .0 5 ) ;且Ⅱ组阻滞占优的比例高于Ⅰ组 (p <0 .0 5 )。两组均无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和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丛一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较单纯颈丛阻滞麻醉满意程度提高 ,病人循环更趋稳定 ,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临床应用具有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梁自毅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2A):3525-3526
目的:连续观察昏迷患者在氧疗过程中SpO2和PetCO2的变化,探讨有效提高昏迷病人氧疗效果的吸氧方式,并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62例昏迷病人为观察对象,按给氧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和鼻塞吸氧组,每组31例,氧流量均为6L/min。吸氧前、吸氧后4h及8h后观察心电监护指标,记录SpO2和PetCO2的变化。结果:与吸氧前相比,两组吸氧后4h和8h SpO2显著增加(P〈0.01),吸氧后4h PetCO2显著降低(P〈0.01);与鼻塞吸氧组同时期比较,面罩吸氧组吸氧后8h的PetCO2显著增高(P〈0.01)。结论:两种吸氧法均能显著提高SpO2和降低PetCO2,长时间大流量的面罩吸氧可导致PetCO2增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术中脉博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选择 1 0 0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 ,ASAI级 ,年龄 1 8岁~ 40岁 ,体重 ( 4 0~ 72 )kg ,妊娠 69周 ,术前血常规 ,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5 0例 ,A组 ,不吸氧 ;B组 ,面罩吸氧。两组病人年龄、体重、妊娠时间组间比较无差异性。2  麻醉方法 全部病人禁食禁饮 8小时。入室后监测血压、心率、SpO2 ,开放上肢静脉 ,静注芬太尼0 .0 5mg,5分钟后缓慢静注异丙酚 ( 2 .0~ 2 .5 )mg/kg ,待孕妇意识消失后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西宁地区低氧环境下不同麻醉方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2 0例ASAI-Ⅱ级行LC病人分为全身麻醉组 (Ⅰ组n =1 0例 )和全身麻醉加连硬外麻醉组 (Ⅱ组n =1 0例 ) ,观察麻醉前T1 ,麻醉诱导T2 ,气腹后 1 5minT3,放气后 1 5minT4的Bp、HR、Spo2 、ETC0 2 及即刻血糖变化。结果 术中Bp ,HRⅠ组较前升高 ,Ⅱ组降低 ,两组间有显著差别 (P <0 .0 0 5 ) ,ETC0 2 在气腹后均升高 ,血糖在Ⅰ组各时点逐渐升高 ,Ⅱ组接近麻醉前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麻醉方法术中均出现应激反应 ,Ⅱ组较Ⅰ组轻。故我们认为麻醉选择以连硬外联合全麻为宜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全麻诱导前加用氯胺酮 ,观察全麻诱导时的心血管反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 4 0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氯胺酮组 (Ⅰ组 )和对照组 (Ⅱ组 )。1 2 麻醉方法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与阿托品 0 .5mg。入室 5分钟后监测BP、ECG及SPO2 ,经T8~ 9或T9~ 1 0 行硬膜外穿刺置管 ,注 2 %利多卡因 3ml,证实硬膜外腔阻滞有效。诱导前行左侧桡动脉穿刺连续监测BP。硬膜外腔注入试验量后 5~ 10分钟 ,静注芬太尼 4 μg kg ,丙泊酚 2mg kg (30~ 6 0秒注完 ) ,氯琥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