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明 《新医学》2001,32(7):389-390
1引言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常见的难治性心脏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全世界估计有2250万CHF患者而且以每年200万的速度递增,晚期CHF的5年病死率高达50%,心功能越差,病死率越高。CHF已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药物治疗CHF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已使CHF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对晚期心功能纽约心脏学会,NYHAⅢ~Ⅳ级的CHF患者预后仍较差。心脏移植治疗是治疗晚期CHF的最佳方法,但供体的…  相似文献   

2.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菁  杨志芳 《上海护理》2008,8(4):71-73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原发性心脏损害引起心排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终末阶段,生存期短,死亡率高。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2250万心衰患者并且以每年200万速度递增,而且在最好的医疗条件下,慢性CHF的5年病死率仍高达50%。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符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植入了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其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由NYHA分级Ⅳ级提高至Ⅱ~Ⅲ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19.5%,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6.5%,二尖瓣反流减轻;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双心室三腔同步起搏对某些有适应证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室起搏治疗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症状,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存活率低。由于双心室同步起搏纠正了因室内传导延迟导致的左室充盈时间缩短,收缩不同步,以及二尖瓣返流,从而改善了心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因此,双心室同步起搏技术已成为近年来药物疗效不佳的CHF患者新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我科自2001年3月~2004年3月对30例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双心室起搏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龄34~77岁,平均年龄为59.8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16例…  相似文献   

5.
徐菁  许艳 《上海护理》2013,13(2):42-44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同流正常情况下,由于原发性心脏损害引起心排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1]。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此期患者尽管通过内科治疗,仍然生活质量差,生存期短且病死率高。据报道,男性患者5年病死率62%,女性为42%[2]。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双心室同步起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符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植入了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其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由NYHA分级Ⅳ级提高至Ⅱ-Ⅲ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19.5%,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6.5%,二尖瓣反流减轻;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双心室三腔同步起搏对某些有适应证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例,均行双心室起搏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及心电图指标(QRS宽波、P-R间期)、6 min步行距离。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左房内径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QRS宽波、P-R间期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6 min步行距离长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心电图QRS宽波、P-R间期时限,提高患者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8.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为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此期患者尽管通过内科治疗,仍然生活质量差、生存期短、病死率高.据报道男性患者5年病死率62%,女性为42%[1].近年来,国内外均开展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HF的临床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心内科自2001年4月以来采用三腔起搏器治疗8例CHF患者.现就此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靖  袁义强 《临床医学》2000,20(9):12-13
进展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十分棘手,即使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亦难以改变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的趋势。近来,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进展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取得初步结果,现将我院完成1例该手术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的临床疾病,是造成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病死率的严重疾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单美国每年有300多万人受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折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心腔扩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造成,30%中重度心衰患者往往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elay,IVCD),后者又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心衰的主要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包括应用强心、利尿、ACEI及ARB类、β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减少心室重构。虽然应用药物可缓解症状,但仍有相当数景的患者.即使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心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心室起搏时左室右室电极安置的有效途径。方法 对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将左室电极安置在中心静脉,将右室电极安置在右室流出道,形成中心静脉+右室流出道方式起搏。结果 患者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消失,心电图QRS时间从0.15秒缩短0.14秒,心功能从Ⅳ级改善为Ⅱ级。结论 中心静脉+右室流出道方式起搏是双心室起搏的有效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病症及治疗难题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心脏起搏作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种附加手段,日渐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将就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脏起搏治疗进展作一简要叙述。l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与病理生理改变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主要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等。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为(l)左房充盈受限,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检查时可见E峰增高而A峰降低。在一些严重的患者,当心房收缩时,尽管压力波与心房收缩相一致,但无前向血流,一些患者甚至根本探查不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室率房颤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室起搏后的疗效。方法在血管扩张剂(ACEI及硝酸脂类)、利尿剂等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植放心室起搏器,待病情稳定后加用美托洛尔。起始剂量6.25mg/日,如能耐受前一剂量,每隔2~4周将剂量加倍。目标剂量(血压目标):加量后患者休息坐位收缩压90~110mmHg。最大剂量200mg/日。观察治疗前后左室内径(LVDs)、每搏量(SV)、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及治疗6~12月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对慢室率房颤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应适当放宽起搏器适应症,在安装心室起搏器后,给予倍他受体阻滞剂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心室舒张功能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传骧 《临床荟萃》1992,7(10):443-444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脏血管疾病中是一个相当常见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社会问题。充血性心力衰竭本身不是一个病,而是各种不同病因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时所出现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这一名词的概念比较含糊不清,似很难用简单的词句来说明这个概念。传统的概念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不能输送足够的血液到周围组织以适应代谢需要的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高.双心室同步起搏可纠正室内传导延迟导致的左室充盈时间缩短、收缩不同步及二尖瓣反流,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1].近年来,我们对10例CHF患者进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经精心围术期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15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SSS患者中,先以传统频率应答双腔起搏(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分析不同起搏模式下患者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4种起搏和感知状态时间百分比的变化,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表(LiHFe)评估患者在两种不同起搏模式下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随访期间,患者CumVP%由DDDR模式下的91.3%下降至MVP模式下的1.6%(U=130.5,P〈0.01);4种起搏和感知状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LiHFe总分在DDDR模式下(34.0±3.4)分,MVP模式下(10.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1),其他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植入心脏起搏器的SSS患者,MVP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靠的起搏模式,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尽管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5年病死率仍高达50%,同时伴随生活质量状况低下及15%的年住院率。对于伴有心室内传导阻滞的病人,三腔双心室再同步起搏能纠正衰竭心脏的激动传导延迟和机械活动失同步,改善心脏整体舒缩功能,提高心脏做功效率。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已深刻认识到了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因此,在本研究中应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对心力衰竭病人实施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定量反映该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双心室同步起搏可有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在植入双心室起搏器中,发现可植入的理想的左室电极心脏靶静脉并不多见,静脉狭窄常成为影响左室电极导线植入并最终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国外研究发现运用球囊扩张技术可顺利将左室电极导线置入靶血管,从而克服血管狭窄对左室电极导线植入的障碍,拓宽双心室起搏治疗的适应证,国内尚未见此类报道。我科于2004年4月对1例高血压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患者实施了心脏静脉球囊扩张及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64-4765
分析双心室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选取接受治疗的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32例,在手术实施之前,先通过超声心动图像扫描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心尖长轴切面以及心底短轴、乳头肌短轴、心尖短轴切面图像,随后进行脱机分析,然后对患者开展植入双心室起搏器手术,手术后1个月分析术前术后的心功能状况。所有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的患者心功能障碍症状都有明显好转。术后心功能分级、心电图QRS波宽、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等各项数据较术前都有改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临床上在治疗心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时,应给予双心室起搏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