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临床探索一种更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途径。方法 建立鼠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取于自体的骨髓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缺血部位,2周后行动脉造影,测定毛细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动脉造影显示缺血肢体侧支动脉明显增多。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骨髓干细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及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G-CSF动员3种方法对糖尿病兔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兔,用四氧嘧啶(ALX)诱导成为糖尿病兔后,均结扎右后肢股动脉,建立糖尿病下肢缺血动物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1组不进行治疗作对照(A组),余3组分别用G-CSF动员(B组)、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C组)及G-CSF动员联合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D组)进行治疗.28 d后均以右侧股内侧正中部位为中心等距离取局部肌肉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上述A、B、C、D 4组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1)分别为(22.0±6.0)、(35.8 4±7.5)、(38.1±7.2)和(48.7±9.1)个/高倍视野,VEGF蛋白表达水平(2)分别为(8.87 4-1.51)%、(11.83 4-1.65)%、(12.32±1.34)%和(17.13±2.73)%,局部干细胞移植(1)和G-CSF动员(2)对微血管密度和VEGF的表达有影响(F1分别为50.599、35.930,F2分别为39.846,25.435,P均<0.001,但F1x2分别为2.256,0.437,P>0.05).结论:G-CSF动员和局部骨髓干细胞移植均可用于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骨髓干细胞移植、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rhG-CSF皮下注射3种方法对糖尿病兔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作用效果.方法 健康新西兰兔,用四氧嘧啶(alloxanate,ALX)诱导糖尿病后,结扎兔右后肢股动脉,建立糖尿病下肢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A组(rhG-CSF动员组),B组(rhG-CSF动员+局部千细胞移植组),C组(局部干细胞移植组),D组(PBS对照组).治疗28 d后全麻,4组均以右侧股内侧正中部位为中心等距离取局部肌肉组织,制作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骨骼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结果 ①A、B、C组均使局部缺血组织微血管数量增加,B组微血管数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②A、B、C 3组局部缺血组织VEGF的表达量均增加,但B组VEG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rhG-CSF动员后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用rhG-CSF治疗和单纯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hVEGF165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缺血后肢中的表达.方法 体外培养兔骨髓问充质干细胞,通过腺病毒载体转染hVEGF165基因.移植后4周内,采用RT-PCR法鉴定hVEGF165在兔缺血后肢中的表达.结果 hVEG165成功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在兔缺血后肢中有效表达.结论 hVEGF165转染干细胞后能在体内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病人45例共50条患肢,分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常规非手术治疗对照组,随访比较其疗效差异.结果随访满1年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组病人和对照组总体症状改善率分别为73.9%和33.3%,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0CSF)动员的自体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复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死部位,于用ISO后24,48h和2周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用免疫组化和HE染色方法检测动物模型心梗区的CD34^ 单个核细胞浸润以及心肌细胞和血管的再生情况。结果:用ISO后24h,G-CSF处理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4^ 单个核细胞浸润,并用CD34^ 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2周后瘢痕组织较少,毛细血管浸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用ISO后24h,对照组心梗坏死区有大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无CD34^ 细胞浸润及新生心肌细胞生长,2周后出现较大量的瘢痕组织。结论:G-CSF能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和血管的再生,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自身移植”疗法,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犬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分离、诱导及培养,并经冠脉移植诱导好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受损心肌的能力。方法:12只杂种犬,依手术日期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对照组(6只),仅移植与干细胞组等量的细胞培养液;Ⅱ组:移植组(6只),移植培养好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细胞移植组将体外分离、诱导及培养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标记后在心肌梗死后1~2 h经冠状动脉植入心脏;对照组植入等量培养液;所有动物在手术后7天、11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完成后取犬心脏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MSSCs)移植后11周,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移植组可以检测到5-溴脱氧尿核苷(B rdu)标记阳性细胞,对照组5-溴脱氧尿核苷(B rdu)免疫组化检测为阴性,位于5-溴脱氧尿核苷(B rdu)标记阳性细胞同一部位的连续组织切片处肌钙蛋白Ⅰ(Tropon inⅠ)染色阳性和连接蛋白43(Connexin43)染色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冠脉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SSCs)可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与代谢,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骨髓动员与动员后单个核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建立后,将36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中15只于动员后行单个核细胞移植(A组),15只进行骨髓动员(B组),其余6只为空白对照组(C组),不进行骨髓动员和动员后单个核细胞移植.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毛细血管数目.结果 A组与B组大鼠缺血后肢毛细血管生成的数量均高于C组(P<0.05),但A组大鼠缺血后肢毛细血管生成的数量高于B组(P<0.05).2种治疗方法均使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下降(P<0.05),但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动员与动员后单个核细胞移植均能促进缺血后肢毛细血管的生成,尤以动员后单个核细胞移植效果显著.2种方法均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内皮功能,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兔冬眠心肌模型外周血骨髓干细胞的变化及缺血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用雄性日本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通过开胸不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冬眠心肌动物模型.将成功制备的24只兔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缺血3 d组、缺血7 d组、缺血28 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模型动物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动物模型缺血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结果 兔冬眠心肌模型于手术后出现骨髓干细胞动员,1周内达高峰,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弱;同时相应地出现手术后1周内缺血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明显升高,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降低.结论 冬眠心肌可通过组织局部肿瘤坏死因子表达增高而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 rhVEGF 对兔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手术制作兔后肢缺血模型,之后将骨髓基质干细胞和/或 rhVEGF 注射到局部缺血组织中,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果移植后2周、4周各组微血管计数比较,均为 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2周、4周缺血组织中 VEGF 蛋白的变化:各组间比较,P ﹤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联合 rhVEGF 治疗肢体缺血效果显著,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促进 VEGF 分泌,而后者反过来促进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形成新生微血管,加快侧枝循环网络的重建,增加缺血组织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1.
关万宁 《河北医学》2010,16(6):679-681
目的:评价骨肿瘤病变切除后应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骨科骨肿瘤病变的124例患者,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植骨61例(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单纯同种异体骨植骨63例(单纯植骨组);结果: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移植骨界限模糊时间和消失时间均短于单纯植骨组。术后6、12、24个月时联合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单纯植骨组。结论:同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组织抗原性减弱,能明显促进骨融合和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单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的骨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自2004年5月-2008年2月对解放军总医院第309临床部、徐州市中心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市中医医院、河北唐山工人医院的69例糖尿病足患者(69条患肢)随机分组,骨髓组直接采集自体骨髓200mL,单剂G-CSF动员组在采集骨髓前1d给予G-CSF 2μg/kg,采集骨髓100mL,骨髓组采集200mL,分离骨髓有核细胞,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百分比,将分离的骨髓有核细胞移植于患者患肢腓肠肌。结果足部疼痛改善率动员组为89.7%(35/39),骨髓组为90.0%(27/30);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后腿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动员组1-3d所有患肢(39/39)冷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骨髓组26/30条患肢在1-10d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的患肢经皮氧分压均有不同升高。结论利用单剂G-CSF动员患者骨髓可有效提高骨髓采集物中的有核细胞数量,可减少患者骨髓采集量,不影响糖尿病足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注射改善心功能的治疗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方法选择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5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14d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心肌灌注(SPECT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术后第3、7、14、28、56天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VEGF(pg/ml)浓度。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两组间心肌灌注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心肌灌注及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浓度在细胞移植后3、56d时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浓度在细胞移植后7、14、28d时细胞移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增加患者血清VEGF浓度,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3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被随机分入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移植组每位患者接受3次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治疗,并分别于就诊时及自然观察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 FMA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感觉、平衡功能均较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3个月后的各项评定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多项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下肢肢体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后获得的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分别注射于家兔右下肢缺血模型的股动脉周围的大腿肌肉群内.术后3、6周后通过血管造影术及病理学方法,检测患肢侧支循环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下肢肢体缺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能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06例下肢严重缺血患者,从髂骨处抽取自体骨髓血,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再制成细胞悬液。通过股动脉插管,在球囊阻断动脉血流的情况下将干细胞悬液注射到缺血的下肢动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H=95,P<0.05);治疗后冷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跛行距离、踝肱指数、经皮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孙世超  王超  罗俊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3,(6):14-15,17
目的研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3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被随机分入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移植组每位患者接受3次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治疗,并分别于就诊时及自然观察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 FMA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感觉、平衡功能均较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3个月后的各项评定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多项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1例,抽取自体骨髓140~200 ml,在体外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制成10~20 ml细胞悬液,经肝动脉介入移植入肝脏,分别在移植后第4、8、12周复查肝脏功能,观察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移植后第12周,血清学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较术前增高(P<0.05)。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症状、体征的影响:腹水减少、下肢浮肿减轻、尿黄减轻皆为8/10例;食欲改善、乏力好转皆为13/21例;腹胀减轻15/21例。21例患者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有1例半年后出现胰腺癌,1年后死亡。【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使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为中晚期肝硬化患者提供又一种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7月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患者骨髓干细胞动员后,采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骨髓干细胞数量为(1.0—10.0)×10^7个/L,1次/周,共治疗2次。以治疗前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各项评分的变化为指标评估疗效,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患者移植后1、3个月的UPDRS评分较移植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6个月后UPDRS评分与移植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移植术后1、3、6个月临床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71.9%、78.1%和31.3%。有6例低热和2例低颅压性头痛.处理后症状完全消失。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不良反应轻,在短期内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疗效不持久。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调节“脑中血海”中药脑脉1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stem cell,BMSC)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再生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为模型组、脑脉1号组、BMSC移植组、脑脉1号加BMSC移植治疗组,另选8只大鼠行假手术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造模3、7、14d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behavior rating scale,BRS),观察脑组织病理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量。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BMSC移植、脑脉1号以及二者联合治疗对大鼠BRS有显著改善(P=0.000),但在该指标上两者无交互效应。与模型组相比,BMSC移植、脑脉1号以及二者联合可显著增加CD31表达(P=0.000),且两者联合使用存在交互效应,与观察时点存在交互效应(P〈0.01)。 结论:调节“脑中血海”的中药脑脉1号可促进接受BMSC移植治疗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血管再生,改善BRS,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