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状态(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检测28例良性手术和28例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DD含量。结果两组手术前后血浆DD水平均呈动态变化。手术后DD含量比手术前均明显上升,良性手术组于7 d左右恢复,直肠癌手术组未恢复至正常(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对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D-二聚体反映着继发性纤溶的增强,是唯一反映凝血和纤溶的理想指标,在临床上已视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D-二聚体(D-D)浓度,探讨D-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530例及健康体检者104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中D-D浓度。结果:心血管疾病组、脑血管疾病组(急性脑梗死)血浆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D-D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各种原因引起内皮细胞、组织、红细胞及血小板损伤等,均可导致机体凝血机制被激活,造成微循环广泛,微小血栓即DIC形成.大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被消耗,并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从理论上说凝血系统被激活在前。纤溶系统激活在后,但实际上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且互有交联,它们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不易截然分开。两种病理过程的进展程度与病程早晚有关,DIC早期以凝血过程为主,晚期以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且不同脏器在同一时间可处于不同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78例4组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原发性肝癌组D-二聚体水平(0.295±0.052,0.311±0.049,0.433±0.038,0.307±0.06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121±0.025)(P<0.01),并且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D-二聚体水平与慢性活动性肝炎组和肝硬化代偿期组比较亦显著增高(P<0.01)。结论:肝病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且随肝脏功能状态的恶化而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对开胸手术后并发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胸科手术病人术前术后D-二聚体检测结果,复习相关资料,对D-二聚体在胸外科手术后病人合并肺栓塞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35例胸外科术后的病人血浆D-二聚体普遍升高,19例检测值〉494μg/L,其中仅一例通过肺血管造影证实为肺栓塞。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对胸科手术后病人肺栓塞的诊断在于阴性结果的意义较大,可100%地排除肺栓塞;阳性结果对肺栓塞的诊断特异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D-二聚体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由于其高敏感性,血浆D-二聚体检测被广泛地应用于排除可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但由于其特异性不高,常需与临床概率评估、下肢静脉加压超声、CT及静脉造影等联合用于VTE的诊断。该文就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用于排除VTE、诊断VTE、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提高检测水平。方法:将2009年2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37例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作体检的72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抽血化验D-二聚体,记录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试验组D-二聚体浓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阳性率86.48%,灵敏度为90.32%,特异度为33.33%。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于诊断肺栓塞的阳性率及灵敏度均较高,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特异度差,可作为排除肺栓塞的首选试验,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尿D-二聚体检测在小儿常见肾脏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测定几种常见肾脏疾病急儿的尿D-二聚体,探讨尿D-二聚体在小儿肾脏疾病肾损害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过敏性紫癜、急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狼疮肾炎(LN)患儿56例为实验组,另选同龄健康儿童45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SA法分别测定其尿D-二聚体含量,比较各实验组间及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1)56例实验组患儿的尿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存在不同程度增高。(2) 各实验组间比较显示过敏性紫癜临床肾损害者较无明显肾损害者尿D-二聚体增高显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LN组间无显著性差别,但二组病例均较正常对照增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儿常见肾小球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尿D-二聚体增高,提示这几种肾脏疾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尿D-二聚体的检测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且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以及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盆腔脓肿的疗效,探讨盆腔脓肿的最佳治疗手段。方法:对69例盆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行CT导引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患者31例,比较这两种方法治疗盆腔脓肿的效果。结果:腹腔镜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介入手术治疗时间,腹腔镜手术出血量明显多于介入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是治疗盆腔脓肿的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介入治疗盆腔脓肿创伤性明显小于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等同于腹腔镜手术,并且复发率明显低于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妇科收治的288例具有DVT高危因素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布将其分为A组(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60例患者)和B组(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28例患者),A组患者在术前术后予以预防DVT相关措施,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根据D-D检测结果另予加以其他相关措施,干预结束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D-D水平及DVT和肺栓塞的发生情况。结果(1)2组患者D-D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且A组患者较B组升高明显(P0.05);(2)A组患者术后DVT发生45例(28.13%)明显高于B组14例(10.94%),且右侧DVT继发肺栓塞发生率(9.52%)高于左侧(2.63%),比价差异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检测并及时予以相应措施可明显降低妇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底传统手术联合TVT术与传统手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复发有无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比较36例行盆底传统手术联合TVT术(TVT组)与41例行盆底传统手术治疗的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半年2组的阴道壁膨出及尿失禁的复发无差异:术后1.5年,TVT组2例发生阴道后壁膨出,1例阴道前壁膨出,传统手术组4例发生阴道壁脱垂(2例前壁,2例后壁,总的复发率为9.76%),2组术后盆底脱垂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TVT组术后未发生压力性尿失禁,传统手术组5例发生压力性尿失禁(12.20%),2组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盆底传统手术与传统手术联合TVT术后盆底膨出的复发无差异,压力性尿失禁的复发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交联纤维蛋白二聚体(D-D)含量,探讨凝血及纤溶机能紊乱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生发展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ICU及呼吸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患者25例,缓解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24例,及28例健康体检者,空腹安静时抽取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交联纤维蛋白二聚体(D-D)含量。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平衡失调,处于血栓前状态。因此,D-D的检测对于COPD的发展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骨盆骨折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113例骨盆骨折术后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实验组在并发症率和恢复效果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显示了更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骨盆骨折患者的康复,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94例髋臼及骨盆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深静脉血栓组(A 组,n =24)和非深静脉血栓组(B 组,n =170)。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①A 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 B 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可知,年龄≥45岁、合并系统疾病、卧床时间长、血清 D-二聚体水平≥0.5mg /L 均为患者术前危险因素(P<0.05);抗凝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术前 DVT 形成,为相关保护因素(P<0.05)。结论:患者年龄、高凝状态、合并创伤、卧床时间长短及血清 D-二聚体水平等因素直接影响髋臼与骨盆骨折患者术前 DVT 形成,对于高危患病人群,应做好筛查工作,术前抗凝预防治疗可降低 DVT 形成几率。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期妇科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妊娠期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和特征研究。方法分析因妇科疾病行腹腔镜治疗的35例妊娠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孕周在11周以内者21例,11周以上者14例,最大孕周22周。其中宫内妊娠合并宫外孕5例,均为输卵管不通而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IVF.ET)受孕,其中输卵管妊娠破裂者6例,因B超提示附件包块而入院;妊娠合并卵巢囊肿蒂扭转9例;合并黄体破裂8例;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7例;妊娠期子宫浆膜层血管自发破裂3例。术前B超提示有附件包块23例;后穹窿穿刺或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8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结果其中15例行急诊手术,14例行择期手术,手术全部采用腹腔镜,而且全部成功,无一例发生手术和麻醉并发症。24例已足月妊娠分娩,新生儿无畸形,9例仍在妊娠中晚期随诊中,1例因其它因素行人工流产术,1例术后2周因胚胎停止发育行清宫术。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期妇科疾病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②方法 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6例DVT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③结果 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④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性手术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200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两组均为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统计两组术后0.5小时的股静脉流速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D—D和APTT,以及术后3个月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PT,APTT和股静脉流速均显著大于观察组,D—D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小于观察组(t=9.172,P〈0.01;t=4.972,P〈0.01;t=8.173,P〈0.01;t=8.591,P〈0.01;X^2=4.137,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应该严格筛选病例,并在围手术期间采取相应的预防DVT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测。可采用凝血功能指标和B超联合监测,从而提高评估DVT风险的可靠性,减少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86例前盆底悬吊术及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6例前盆底悬吊术及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术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浙江省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行前盆底重建术及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术86例(其中28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同时行尿道中段悬吊术)的资料统计,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处理情况。结果86例行前盆底悬吊术及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术患者,15例同时行阴式子宫全切术,1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大于300mL。术中无膀胱损伤、直肠损伤等并发症。术后2个月首次随访率78%,按照子宫脱垂I度以下标准治愈率达100%。远期不定期随访62例,随访率72%,1例阴道后壁脱垂Ⅲ度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阴道后壁膨出Ⅲ度再次入院行后盆底重建,2例(1.0%)出现移植物侵蚀,1例出现阴道紧缩感。3例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其中1例术后4个月再次人院行尿道中段悬吊术,2例术后6个月再次随访后好转。结论前盆底悬吊术及阴道后壁桥式缝合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近期效果显著,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随访。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选择手术方式时应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