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春宇  吴颂良 《河南中医》2021,41(3):396-400
久咳病因复杂,病机不一,切忌见咳止咳,既要注重"寒邪、风邪"在久咳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兼顾脾、肝、肾三脏的调治,祛风散寒同时还要考虑久咳入络.风邪伏肺证,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采用自拟宁肺止咳汤加减治疗.风痰恋肺证,治以疏风宣肺,利咽化痰,采用总方六味汤合苍耳子散加味.风邪袭肺证,治以疏风宣肺,化痰止咳,采用《杏林集叶...  相似文献   

2.
《光明中医》2021,36(12)
眩晕病为临床常见病,病因病机复杂,且常因各种原因容易复发,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扰。此病的病因较多,其中风邪为百病之长,是眩晕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风药是指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一类的药物,并且随着对风药认识的扩展,认为应包括治疗“风邪”和具有“风”性的药物,功效具有燥湿化痰、升阳发散、升清降浊、引药上行、引经报使等,但风药多辛散,走窜力强,不宜久服,用量也不宜过大。此文从眩晕发病与风邪犯于五脏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治则治法;结合现代药理、临床医家应用及验案举例,认为风药治疗眩晕疗效显著,在眩晕病的辨证论治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临床从风论治眩晕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风邪是产生慢性咳嗽高敏感性的根本原因,“风邪留恋,风气内动,脏气不平”是导致慢性咳嗽敏感性增高的共同病机,其病因为“外风”与“内风”的共同作用.外风主要责于风邪袭肺,内风产生的病机主要包括五脏伏风、肝风内动、气机失调.解决慢性咳嗽高敏感性应从“风”论治,主张内外同治,外疏风散邪,内息脏腑伏风,同时恢复肝肺宣肃之司,使脏...  相似文献   

4.
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寒或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感冒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病位在肺卫,临床分为风寒、风热、暑湿及体虚感冒,不同的季节,风邪往往随时气侵入,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挟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挟湿邪,由此造成感冒的不同症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杨文波  徐炎  吴佳琦  孙丽平 《吉林中医药》2021,41(12):1575-1578
风邪是小儿肺系疾病的主要病因,本文总结了王烈教授从"外风"论治小儿肺系疾病所提出的解表散风、化痰除风、活血祛风、解毒消风四法,及应用以上四法治疗小儿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喘嗽等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6.
从IgA肾病的发病情况、风邪为患是IgA肾病的主要病因、风邪入侵传里的途径、风邪内伏难驱导致IgA肾病迁延不愈、IgA肾病的常见证候及治疗原则、临床案例验证六个方面阐述对IgA肾病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独特认知.  相似文献   

7.
晁恩祥教授治疗肺系病的特色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疏风宣肺及调补肺肾是晁恩祥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特色治法,贯穿于多种肺系疾病的治疗中.晁恩祥教授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重视风邪致病的重要性,认为在外感类疾病中,六淫之邪,常兼风邪犯肺致病,风邪是肺系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肺系病之病位,不离于肺,常关乎肝脾,终及于肾,病之既久,常由肺及肾:咳、痰、喘为肺系病3大主症,其病机不离肺失宣降.疏风可宣肺,纳气能平喘.故晁恩祥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善用疏风宣肺及调补肺肾之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小儿疾病仍以脾胃病居多,众医家治疗方法各异,但以消食健脾法居多。小儿因其生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结合风邪致病特点,风为百病之长,故风邪为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常克在临床中提出基于风邪论治脾胃病,认为风邪可由外感触发或伤风内动、内外兼杂而致脾胃病,临证治疗上应分清标本虚实,以祛除外风、平息内风为法,佐以运脾调肝,采用保风汤、行匀散等自拟方加减治之,针对与风邪相关的脾胃病疗效显著,可为今后治疗脾胃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中医文献中银屑病病因病机的演变过程,结合现代医学中感染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结果,探讨外风在银屑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风邪入侵人体后可郁滞于肌肤或影响脏腑气血平衡而使疾病发生或加重。风邪内传脏腑经络气血,或结于经络筋骨,或与血热相合,或化热耗伤阴血,逐步形成银屑病发生的病理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复感风邪而发病。银屑病的发病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预防和治疗方面要适当考虑外风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风论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性开泄,易袭阳住,善行而数变,并常挟它邪而致病.风邪与肾脏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是导致肾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肾风病的形成,是由于先有各种原因导致肾元亏虚,又有风邪或风邪挟它邪侵袭.结合从师学习的体会,从风论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西医临床诊断的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炎等一组疾病,希望通过确立肾风病的病因病机,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坚实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咳嗽临床常见,尤其是胸部影像学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病因复杂、易误诊误治,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相继颁发相关指南,目前认为咳嗽高敏感性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医将慢性咳嗽归于"久咳""久嗽"范畴,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史利卿教授团队针对该病开展了专项临床及基础研究15年,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及其突出临床症状提出"风邪伏肺"病机,应用祛风宣肺法治疗效果显著。文章结合西医学相关咳嗽机制研究进展及既往研究结果,初步探讨祛风宣肺法治疗该病的疗效机制,丰富慢性咳嗽风邪伏肺致咳相关学术理论的科学内涵,有利于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咳嗽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从风痰调治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德新  潘丰满 《四川中医》2005,23(12):13-15
本文从风邪犯肺、风痰伏肺、哮病治风治痰等方面论述了风、痰与哮病的发病观及治疗特点.认为风、痰与哮病发病相关.外风伤肺,内风扰肺,外风引动内风、痰浊,是哮病发作的根本.治疗当以疏风解痉,祛风降气化痰与调理脏腑并重.  相似文献   

13.
从风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中风邪伤肾的特点、主症、辨证标准,以及从风论治的大法、方药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3例住院已做过肾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的慢性肾炎风邪证患者,制定祛风益肾大法及基本方,摸索风邪伤肾特点,风邪证与肾脏各病理类型的相关性,从风论治的疗效。结果:风邪证在系膜增生性及微小病变性慢性肾小球肾炎中所占比例较大,从风论治慢性肾炎总有效率为90.41%。结论:从风论治作为新法可以提高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候规律以及病机特点.方法 对门诊100例确诊感染后咳嗽患者进行临床证候信息的横断面调查,应用聚类分析、描述性分析方法,总结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候规律,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病机探讨.结果 聚类结果显示最合理且较符合临床分为4类:风寒束肺证(34%)、风热犯肺证(22%)、风邪恋肺证(24%)及风燥伤肺证(20%).结论 感染后咳嗽以“外感病邪,肺失宣肃”为主要病因病机,风邪为主要病理要素,而又以风寒束肺为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15.
风邪是肾病的重要病因 ,但临床易被忽略。从肾病与风邪的关系、肾病中祛风法的运用及其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消法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进行了扼要简述,进而指出了消风法亦为消法具体治法之一。同时阐述了张士卿教授对于风邪袭肺致疾的学术观点。张老认为外邪袭肺致病,实风邪夹杂它邪所侵居多,然"伏风"久留为肺系顽疾发病之夙根,并提出了肺系顽疾发病"不止正虚,邪气久伏实为发病之根"的论断。且从外感风邪和久病生风两个方面就病因、病机、临证表型、治则、用药经验等分别论述,附以案例说明。最后述及对于外感风邪致病,用风药不宜量多时久,对于肺系顽疾,也不可一味消风。  相似文献   

17.
论风邪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风邪的概念、风邪与过敏性哮喘发病的相关性、内在机制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论述风邪在过敏性哮喘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出"五脏伏风是过敏性哮喘发病关键,气管痉挛是‘风盛则痉’的病理表现,而痰、瘀等乃病之标"的学术观点,为临床防治过敏性哮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龙倩玲教授认为风为六淫之首,肺为娇脏,风邪犯肺为外感咳嗽常见初始病因,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提出"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的独到见解,辨证以风邪犯肺、痰热伏肺、痰饮阻肺为主,多以宣肺解表为主,治疗不拘于肺,根据不同证型或培土以生金,或宣散外邪与内调气机并用,或扶土以化痰,或温肾以消饮;在组方遣药配伍中重视疾病变化,合理加减,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容易误诊误治,中医恰当辨治具有独特效果。史利卿教授师从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院士,从事中医呼吸专业教研工作近30年,针对该病开展了专项临床及基础研究,认为风邪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并可兼其他病理因素为病,基本病机为风邪犯肺,其中正气虚弱、脏腑失调为风邪致咳发病及迁延不愈之内伤基础,病程可较长,提示风邪不易祛除,余邪不尽,内伏于肺,外邪引动,咳嗽迁延不愈,临床自拟祛风宣肺方,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用药轻宣灵动,祛风宣肺以透邪外出,注重肺脾同治,宣上畅中,重视中焦气机通顺,同时顾护阴津,寒热并用,驱邪不伤正,临床应用,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20.
张静雯  贾文魁  曹玮  刘炳男 《光明中医》2020,(18):2821-2824
外邪是引起外感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共称为六淫。风邪是六淫之首,所以风邪更容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除了六淫之外,天地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非正常的邪气,被称作疠气,或疫毒、异气等,而疫病主要是指感受疫疠之邪而引起的并且具有传染性,能够造成流行的一类疾病,亦属于外感病的范畴。疫病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消化道或直接接触传播,疠气、邪毒等是疫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风邪致病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风邪是否与疫病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呢?本文结合风邪与疫病的致病特点,探讨风邪与疫病二者在病因病机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