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的正畸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通过矫治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代替因龋坏或矫治需要而拔除的第一或第二磨牙,恢复牙列完整性及咀嚼功能.方法 选择因各种原因拔除了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且第三磨牙近中阻生的14例错牙 合畸形患者,应用固定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对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进行直立并近中移动,关闭拔牙间隙.结果 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得到直立并近中移动,代替了缺失的磨牙,恢复了牙列的完整连续性,建立了良好的邻接关系及咬牙合关系.结论 阻生下颌第三磨牙通过矫治,可以代替缺失的磨牙,恢复其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下颌第二磨牙位置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完成期患者采取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法后下颌第二磨牙位置的改变。方法:选择两组患者各40例。第一组采取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方案,第二组采取非拔牙矫治方案。术前、术后常规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近远中间隙改变。根据治疗记录和X线片选取46例患者确证下颌第三磨牙是否拔除或保留。结果:拔牙组较非拔牙组均显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至Xi点间间隙显著增加(P<0.05)。下颌第三磨牙在非拔牙组中较拔牙组最终更易拔除(P<0.05)。结论:第二前磨牙拔除患者可发生第二磨牙近中移动,导致磨牙后间隙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青年正畸治疗患者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的影响。方法:回顾68例伴随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安氏Ⅰ类青年正畸患者,分别设计不拔牙、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下颌第一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器,闭合曲法关闭拔牙间隙,应用曲面断层片分析三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倾角和萌出间隙的变化,结果采用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非拔牙组治疗前后左右下颌第三磨牙倾角(RM3\LM3)、左右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RS\LS)、左右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和牙冠宽度比率(Rratio\Lratio)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RM3、LM3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S、LS、Rratio、Lratio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组RM3、LM3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RS、LS、Rratio、Lratio变化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拔牙矫治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的增加,拔除下颌第一磨牙较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产生更显著的下颌第三磨牙后间隙改变,但青年患者拔牙矫治对下颌第三磨牙倾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1病历简介患者女,14岁。因右下后牙反复肿痛就诊。检查:下颌双侧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呈45°倾角,冠周牙龈红肿,盲袋有污物,触之易出血,第三磨牙未萌。双侧上颌第二磨牙正位萌出。否认有家族史。X线片显示:双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阻生,根尖近中边缘距第一磨牙根尖远中边缘的距离双侧分别为右10.3 mm,左9.4 mm。下颌第三磨牙生长方向与第二磨牙平行,亦呈近中倾斜方向。双侧阻生的第二 磨牙分别与第一磨牙远中牙颈部及根上1/3相抵。诊断:双侧第二、三磨牙近中阻生。治疗建议:拔除双侧第三磨牙,采用正畸治疗方法推第二磨牙远中、合向移位,引导其竖直萌出,矫治中注意避开第一磨牙阻挡,以免该牙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矫治成功的19例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直接关闭缺牙间隙,6例患者开大间隙配合修复,1例患者拔除对侧第二前磨牙关闭间隙,7例患者拔除对侧第一前磨牙或侧切牙(畸形)和下颌左右第一前磨牙关闭间隙。矫治后牙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对齐,磨牙中性或完全远中关系。结论:对于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根据缺失牙数量、缺牙间隙和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设计,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瑶  刘岚  赵梅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663-1665
目的:对上下颌第二恒磨牙拔除后第三磨牙自行迁移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方法:将27例病例分为上颌组和下颌组,上颌组15例拔除上颌第二恒磨牙,下颌组12例拔除第二恒磨牙。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分别拍摄术前及术中x线侧位头影测量片,测量第三磨牙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移动距离,同时记录所有病例第三磨牙临床萌出情况,并对两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上颌组上颌第三磨牙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移动7.83mm、7.73mm,下颌组下颌第三磨牙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移动6.12mm、4.97mm,上下颌间无统计学意义,除下颌组一名患者之外,其余患者第三磨牙均已萌出,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无论上颌、下颌,拔除第二恒磨牙都是一种良好的拔牙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中,分别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与口内前牙作支抗近移下颌磨牙进行比较,以评价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方法:将24例成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近移下颌磨牙。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在移动速度和近远中方向、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以衡量磨牙的位置改变,并通过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评价支抗强弱。结果:种植体作支抗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8.5mm,疗程10.4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82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2.5°,磨牙垂直向压低0.28mm,下颌中切牙位置无改变。对照组下颌第二磨牙平均近中移动7.8mm,疗程10.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76mm/月,磨牙长轴向近中倾斜角度7.5°,磨牙垂直向压低0.06mm,下颌中切牙发生舌向倾斜9.5°。下颌中切牙切端向舌侧移动了3.0mm。结论:两种方法比较,种植体的支抗更强,未见前牙支抗丧失。二者磨牙的移动方式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8.
背景第一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可能影响磨牙后间隙的大小。本研究旨在评价儿童经磨牙后间隙放置气管插管时的适合度以及第一、第二恒磨牙萌出对磨牙后间隙的影响。方法选取3—15岁接受非面部手术的儿童患者进行磨牙后间隙的评估。行标准经口气管插管后,将气管导管移至磨牙后间隙,缓慢闭合下颌骨以达到正中咬合,同时观察记录是否有气道压的增加或氧饱和度的降低。研究的第二部分评估了手术中需固定上下颌骨的颌面部手术患儿磨牙后间隙放置气管导管的可行性。结果磨牙后间隙有足够的空间放置气管导管,第一、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不影响气管插管。在80例儿童中,有79例将气管导管放置在磨牙后间隙后仍可达到正中咬合。对6例行上下颌骨固定与颌面部手术的患儿成功实施了磨牙后间隙插管。结论在手术中需固定上下颌骨以及需同时经口腔与鼻腔两个入路进行手术时,经磨牙后间隙气管插管可安全应用于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9.
叶虎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8):1225-1227
目的:下颌水平阻生智齿拔除时采用微创拔牙术,观察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情况。方法:水平骨埋伏智齿122例,术前拍X线片,根据第二磨牙远中是否存在病理性阴影分为两组,术后1周及12周复诊拍X线片,对比观察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程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拔牙前第二磨牙远中有阴影组在术后12周时其远中牙槽骨恢复高度与无阴影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水平埋伏的智齿应该早期拔除,术中应该尽量保留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双颌前突拔牙病例的矫治过程中使用改良磨牙长牵引钩对控制前牙覆(牙合)和预备支抗的作用。方法:20例双颌前突、前牙覆(牙合)Ⅰ°、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矫治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使用常规的成品磨牙带环牵引钩,实验组10例使用改良磨牙长牵引钧进行牵引,治疗过程中均不采取其他辅助打开咬合和控制支抗的措施。拔牙间隙关闭完时测量前牙的覆(牙合),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拔牙间隙关闭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牙覆(牙合)均有所加深,但实验组前牙覆(牙合)改变较少,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冠、根近中移动量均较对照组的少,差别有显著性;而实验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冠、根近中移动量也较对照组的少,但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改良磨牙长牵引钩在拔牙矫治病例中可以起到支抗预备、防止支抗磨牙前倾移位及前牙覆(牙合)加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Third mandibular molar eruption is an unpredictable event. MATERIAL AND METHOD: We have studied 250 patients who required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Gr.T. Popa" Ia?i. Orthopantomograms were traced for all pati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Some patients presented first lower molar removal before orthodontic treatment. RESULTS: We evalua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sterior available space and third lower molar mesiodistal dimens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predictable values for third molar erup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only 17% of lower third molars have 100% chances for eruption in non extraction sample, comparative with 65-70% in extraction group. 38% of third mandibular molars have a poor prognosis for eruption in non extraction group and only 14% for the pretreatment extraction group.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下颌牙弓的有效后移量及找寻下颌牙弓移动的后界。方法:选取涉及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或下颌第三磨牙缺失的病例18例(男6例,女12例)。采用种植支抗牵引下牙弓向远中,治疗完成时所有病例均明确到达下颌牙弓后界,即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到达下颌升支前缘软组织交界处。应用治疗前后的曲断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到升支前缘的距离。结果:下颌第二磨牙后移量为(3.49±1.21)mm;治疗后磨牙后间隙的长度为(4.43±0.97)mm。结论:下颌牙弓可确定性地实现整体后移;最大后移量由磨牙后间隙的长度决定;其最后界止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与下颌升支前缘软组织交界处。  相似文献   

13.
郭丹  宋杨  刘鑫 《中国美容医学》2012,(9):1606-1608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错4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分布情况的统计,了解其使用比例及随时间的变化。方法:对2007~2011年的9759例完成病例进行调查,筛选出矫治前磨牙关系为安氏Ⅱ类关系的2864例患者,并统计使用分别以推磨牙向远中、导下颌向前、拔除4颗前磨牙、拔除2颗上颌牙齿为矫治方法治疗安氏Ⅱ类错患者的人数和比例。结果:4种方法中,使用导下颌向前治疗为32%,所占比例最大。5年来,使用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患者在逐渐减少,而使用其他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错患者在逐渐增加。结论:安氏Ⅱ类错矫治中,导下颌向前是使用最多的方法,采取非拔牙矫治在逐年减少,使用成人"MTM"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工骨粉移植对下颌智齿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修复及降低牙敏感发生的应用。方法:对73例存在近中牙槽间隔缺损的下颌近中低位阻生智齿采用微动力系统进行微创拔除术,对拔牙后的拔牙窝随机分为二组,植骨组38颗患牙采用微创拔牙后即刻植入Bio-OsSC01legen骨胶原质并缝合,对照组35颗患牙采用微创拔牙后常规复位缝合,对比两组的术中并发症、术后1周愈合情况、术后1、3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高度、下颌第二磨牙牙本质敏感发生率。结果:术中、术后1周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1、3个月下颌第二磨牙牙本质敏感发生率在植骨组比对照组低,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别(P〈0.05);在植骨组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应用微动力系统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硬组织的损伤较小。结论:人工骨粉移植与人体相容性好,且可以有效降低下颌阻生智齿术后邻牙松动、牙本质敏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微创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拔牙患者治疗时间、磨牙支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 2月-2022年2月于我院行口腔正畸治疗的66例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正畸治疗,试验组给予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时 间、第二磨牙移动速度及牙周指标。结果 试验组排齐时间、牙列间隙关闭时间、精细调整时间均短于对照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2、3个月第二磨牙移动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I、PL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SBI、PD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正畸治疗相比较,微创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 疗可有效缩短成人正畸拔牙患者的治疗时间,加快第二磨牙向中间的移动速度,同时可降低对牙周组织的 不利影响,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