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托槽对患者的初戴适应程度、牙龈健康、托槽脱落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08年来我科就诊的正畸患者30例,年龄12~16岁,自锁托槽15例,MBT托槽15例,分别记录戴矫治器后的前7天疼痛和/或不适的发生强度;戴矫治器后1、3、6个月下切牙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记录开始治疗1年内两组患者托槽脱落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戴固定矫治器后前7天疼痛和/或不适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锁托槽组牙周指数明显低于传统直丝托槽组(P〈0.05);自锁托槽组的托槽脱落率远低于传统托槽(P〈0.05)。结论:与传统直丝托槽比较,自锁托槽矫治器初戴适应性无差别,但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并降低了托槽脱落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脱落自锁托槽喷砂处理后再粘结的脱落率。方法:选择使用自锁托槽矫治的正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复诊时记录托槽初次脱落例数,记录时间为3个月,A组脱落托槽采用喷砂处理后再粘结,B组使用新托槽再粘结,记录3个月的再次脱落例数。结果:A组与B组初次、再次托槽脱落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脱落率明显高于初次粘结脱落率(P〈0.01)。结论:喷砂处理的脱落自锁托槽与新托槽再粘结的脱落率相当,可用于自锁托槽脱落后的再粘结。  相似文献   

3.
杨珍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18-120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与MBT传统托槽矫治器脱落率及其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13~18岁正畸患者30例,按矫治器类型分为两组:实验组15例,采用Damon3自锁托槽矫治器;对照组15例,采用MBT托槽矫治器。记录6个月内两组托槽的脱落率,并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PLI、GI和SBI)。结果:两组托槽的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PLI、GI和S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锁托槽和MBT托槽的脱落率相当。相对于MBT托槽,自锁托槽并非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Quick自锁矫治器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在初期牙列排齐整平阶段的治疗时间、复诊次数和椅旁弓丝结扎与去结扎时间。方法:选取采用Quick自锁托槽矫治器(S组)和传统MBT金属托槽矫治器(C组)治疗的患者各40例,分别纪录自戴入矫治器至上下牙列完全排齐整平、0.019"×0.025"的不锈钢丝能够顺利入槽所经历的时间和复诊次数,分别测量每位患者全口弓丝结扎及去结扎的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排齐整平时间,S组为(4.8±1.7)月,C组为(7.7±2.1)月;复诊次数,S组为(4.2±1.5)次,C组为(7.2±1.1)次;全口弓丝结扎时间,S组为(25.1±3.7)s,C组为(679.6±35.3)s;全口去结扎时间,S组为(31.4±2.4)s,C组为(256.5±13.6)s。S组的排齐整平时间、全口结扎去结扎时间明显短于C组,排齐整平所需的复诊次数也明显少于C组,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自锁托槽能更快地排齐整平牙列,同时减少了患者的复诊次数和椅旁操作时间,提高了临床医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托槽在矫治过程中的脱落率。方法:选择正畸患者120例(男74例,女66例),其中60例使用自锁托槽,60例使用传统直丝托槽,记录6个月内托槽脱落例数。结果:两种托槽脱落率无显著差异(P〉0.05);1~3月托槽脱落率高于4~6个月,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脱落率高于前牙,下后牙脱落率高于上后牙,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种托槽脱落率相当,不同部位、时间托槽脱落率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自锁托槽进行矫治的正畸治疗患者初始阶段的疼痛程度。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2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正畸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 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自锁托槽,研究组采用无托槽隐形,比较两组治疗后4 h、12 h、 24 h、3 d、5 d、7 d的疼痛程度及溃疡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均出现疼痛,疼痛在12~24 h达到高峰, 3 d后逐渐减轻;研究组6个观测时间段疼痛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溃 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正畸治疗的初始阶段两种矫治器都会产生 疼痛不适,但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疼痛感及溃疡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者治疗中采用自锁托槽+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张家口市第二医院五官科口腔门诊收治的80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矫治A组(n=39)与矫治B组(n=41)。矫治A组给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矫治B组给予自锁托槽+改良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侧貌组织形态变化、Pancherz分析结果、外观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矫治B组侧貌组织有效变化占比为97.56%,高于矫治A组的79.49%(P<0.05);矫治B组B-OLP、Pg/OLP、is/OLP均高于矫治A组(P<0.05);矫治B组满意率为97.56%,高于矫治A组的79.49%(P<0.05);矫治B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矫治A组(P<0.05)。结论 自锁托槽联合in-block功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够重建侧貌组织情况,优化面部美观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过程中自锁托槽与直丝弓托槽的脱落率。方法:选择牙列完整的50例非拔牙固定正畸矫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自锁托槽组25例,直丝弓托槽组25例。所有操作严格按照粘接要求进行粘接,观察时间为3个月,记录其脱落情况,计算脱落率。结果:自锁托槽组和直丝弓托槽组脱落率分别为7.2%和7.8%,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和直丝弓托槽的脱落率无统计学差异,医师可根据患者的要求和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的托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自锁托槽对牙列拥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笔者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10例牙列拥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隐形组(55例)和自锁组(55例).自锁组接受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隐形组接受Invisalign隐形矫治器正畸治疗,两组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王凯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8):23-25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本 院收治的104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金属托槽治疗,研究组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6.54%(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的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牙齿功能和结 构,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mart clip自锁托槽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例上牙轻中度拥挤的患者,不拔牙矫治,使用Smart clip自锁托槽排齐牙列,在治疗前和上牙排齐时分别进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的变化,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排齐后与治疗前阶段相比,上颌牙弓长度、周长、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尖牙间宽度和第二磨牙间宽度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Smart clip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和整平上颌轻中度拥挤牙列,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均显著增大,增加不拔牙矫治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自锁矫治器配合种植支抗矫治成人上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成人上颌前突患者,应用自锁矫治器及种植支抗钉治疗,对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矫治后上切牙唇倾度U1-SN由164.29°±6.40°减小为154.89°±4.09°,上切牙突距U1-NA(mm)由(6.36±2.16)mm减小为(4.06±2.47)mm,上唇突距UL-EP(mm)由(3.39±3.21)mm减小为(-0.12±1.65)mm,差异有显著性。上、下齿槽座角、上颌磨牙位置、下切牙位置及唇倾度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对成人上颌前突患者,应用自锁矫治器配合种植支抗技术可有效控制磨牙支抗、内收前牙,达到软组织侧貌美观改善。  相似文献   

13.
陈冬梅  钱红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0):1605-1607
目的:探讨For sus矫治器配合肌功能训练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8例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每组9例。A组:肌功能训练配合FORSUS装置矫治;B组:单纯使用FORSUS装置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颌均明显前移,下颌后缩面型显著改善,其中B点前移(3.35±2.37)mm,PH增加到(2.11±0.73)mm,两组间比较显示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功能训练能有效提高FORSUS装置对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PAR指数对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直丝弓或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结束的患者74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根据是否拔牙及治疗前相同的PAR总分值将患者配对分为直丝弓组和方丝弓组,每组37人,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直丝弓组咬牙:舍关系的PAR及总分数低于方丝弓组(P〈0.05)且直丝弓组平均疗程缩短4.2个月。结论:应用直丝弓技术疗程短,矫治结果优于方丝弓技术。  相似文献   

15.
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不同植骨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患者67例,将26例单节段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前路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A组,11例)及Cage植骨融合组(B组,15例);将41例多节段(双或三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C组,19例)及钢板 钛网植骨融合组(D组,22例)。以D值法(颈椎侧位X线片上,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比较A、B两组及C、D两组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的疗效。结果术后即刻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D值的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全部病例随访10~36个月(平均21.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各组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节段减压组(C D组)与单节段减压组(A B组)D值增值在术后即刻与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结论在均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减压融合的病例中,采用不同的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曲度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正确掌握前路手术适应证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首要因素,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关键步骤在术中而非术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量化评估经Jasper—Jumper矫治器治疗的骨性下颌后缩患者治疗前后口腔功能间隙变化。方法:采用国产Jasper—Jumper矫治器临床矫治30例骨性下颌后缩患者,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和手腕片。结果:Jasper—Jumper矫治器治疗5~7个月(平均6个月)后,口腔功能间隙面积平均增加了5.67mm^2,前下面高平均增加了3.46mm,后面高平均增加了1.90mm。结论:Jasper—Jumper矫治器矫治骨性下颌后缩使口腔功能间隙有明显增大,有利于上下颌骨关系以及口[牙合]系统功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自制[牙合]重建器在OSAHS口腔矫治器重建咬[牙合]中的作用,探索一种操作简便、重建咬[牙合]效果确切,能精确控制下颌在垂直向、前后向及前牙中线位置,且医患双方都易于接受的OSAHS口腔矫治器重建咬[牙合]新方法。方法:[牙合]重建器按照垂直向需打开的距离不同分为大、中、小3个型号,每种型号又按照下颌需前伸的距离不同分3个挡位,每个挡位相距5mm、[牙合]重建器前端设前牙中线引导位。热凝塑料制作,含氯消毒剂消毒,可重复使用。30例研究对象(男23例,女7例),年龄(24.3±53.8)岁。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别按照OSAHS口腔矫治器的枪重建要求使用传统枪蜡和自制枪重建器进行咬枪重建,随机数字表选择使用传统[牙合]蜡和自制枪重建器进行咬枪重建的先后顺序,主客观指标对自制[牙合]重建器和传统[牙合]蜡进行OSAHS口腔矫治器咬枪重建的临床效果评价。客观评价指标为:秒表记录两种方法进行咬枪重建全过程所需的时间;主观评价指标为:采用满意度量尺来衡量研究对象对两种咬枪重建的方法与过程的满意程度。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用自制枪重建器进行OSAHS口腔矫治器咬[牙合]重建的时间为(2.11±0.64)min,用传统牙A蜡进行OSAHS口腔矫治器咬[牙合]重建的时间为(13.85±8.51)min,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满意度调查方面,30例研究对象对[牙合]重建器的满意度分别为8.1±0.62,对传统枪蜡的满意度分别为2.5±0.81,枪重建器的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枪蜡,两者差异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枪重建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可重复性好,由于其能准确引导患者下颌在垂直向、前后向与前牙中线的精确位置,故使咬枪重建的过程简单  相似文献   

18.
Detailed changes involved in the worsening of the fused segment angle were assessed after application of the Williams-Isu method using autologous bone grafts from cervical vertebral bodies in 3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disease treated by single-level anterior fusion. The me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25.4 months. The fused segment angle was measured on serial radiographs. Whole cervical spine alignment changed from 12.8° to 9.9°. The alignment of the fused segment worsened by mean 3.3°. To elucid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sening of the fused segment, the 30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Group I (n = 20) without and Group II (n = 10) with postoperative worsening of the fused segment. The loss in the fused segment angl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Group II (8.0°) than Group I (0.9°). Preoperative range of motion and disc h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Group II than Group I. Worsening of the fused segment angle occurred within 1 month in Group I, whereas stabilization was observed after 3 months in Group II. Graft subsidence was primarily posterior and inferio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operative range of motion and disc height of the fused segment must be considered to prevent worsening in that segment after anterior fusion. Such detailed information is useful for the selection and postoperative monitoring of patients eligible for treatment by the Williams-Isu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