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6例(126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巩膜瓣可调缝线),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疗效确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8例68只眼闭角型青光眼行现代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方法,术后观察前房形成时间、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可松解缝线拆除时间的选择和方法、并发症。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24小时前房形成,未出现低眼压或前房出血,1例发生脉络膜脱离。随访4—6个月,所有术眼术后眼压都得到控制;大部分病人有异物感及角膜散光。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法,可以减少术后浅或无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等并发症,不影响降压效果,适合于基层等无激光断线设备单位开展青光眼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3.
郭金仙  张冬生 《河北医药》2000,22(9):676-676
治疗青光眼传统手术以小梁切除术最常见 ,被誉为经典术式。术后短期合并前房形成迟缓、虹膜炎症反应较重等并发症。经过对术后病人的长期随访观察 ,发现其术式具有滤过道瘢痕形成 ,滤过泡局限 ,从而引起术后高眼压等缺点 ,以上并发症既影响手术疗效 ,又给病人造成痛苦。徐纬敏[1] 报道 ,巩膜瓣下纵形小梁巩膜条形切除术 ,我们经过临床实践 ,总结出了一种双瓣状形小梁切除术对比的新术式。与有作者[2 ] 报道的小梁切除术对比具有双重滤过作用 ,即球结膜下及脉络膜上腔引流途径 ,并且在巩膜床上的纵形小梁巩膜瓣制做成活瓣状 ,对术后病人的纵…  相似文献   

4.
冯秉民  沈莉  涂宏刚  赵海 《贵州医药》2001,25(11):1015-1016
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抗青光眼的主要术式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青光眼[2 ] ,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基本的小梁切除术在临床上还存在诸如术后早期低眼压、浅前房、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术后后期滤过泡瘢痕化而致失败等问题 ,因此逐渐趋向于用若干新技术联合组成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 。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技术是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重要的新技术之一。笔者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 ,在防止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以及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科 1999年 6月至2 0 0…  相似文献   

5.
唐知进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9):1536-1537
目的对87例原发性青光眼实施巩膜内湖成形小梁切除术并进行疗效观察。方法在浅层巩膜瓣下将边长1mm的等腰三角形中层巩膜片切除,形成巩膜内湖,结膜瓣作连续缝合。术毕即出现浅前房,术后1d达术前水平。结果随访1~3年,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远期降压成功率98.1%,功能滤过泡形成91.6%,8.4%无明显滤过泡形成着仍能长期维持正常眼压。结论巩膜内湖成形小梁切除术疗效肯定,可能兼具内引流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6.
<正>滤过性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方法,目前小梁切除术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但传统的小梁切除手术术后常因滤过过强造成浅前房及低眼压,浅前房和低眼压又可进一步引起许多并发症的发生[1],自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应用以来,能更好地控制了房水外流,有效维持滤过泡的功能,显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我院于2009年10月至2012年7月对95例(14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成功率。方法7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在常规的复合小梁切除中将小梁切除的步骤加以改良,把自体巩膜条嵌于切口处,以助维持滤过泡。术后随诊18~36个月。结果6例至今眼压在正常范围,1例术后加用降眼压药后眼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自体巩膜条嵌于巩膜瓣下的改良复合小梁切除术能提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28只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前房、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97例共102眼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8%,术后发生功能型滤过泡为96.2%,术后眼压在17mmHg以下占92.3%,未观察到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减少滤过泡穿破,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能提高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有效地挽救和保留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和丝裂霉素c联合前房穿刺术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90眼)青光眼患者做矩形巩膜瓣与前房穿刺13,然后行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一侧做可调整缝线,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当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10mm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83只眼(92%)眼压〈21mmHg,4只眼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14d内拆除,平均6d,6个月内随诊83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共发生浅前房6眼,占8.9%,2只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只眼出现恶性青光眼,引流过畅1眼,结膜切口渗漏2眼,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前房穿刺在小梁切除术中形成前房,减少浅前房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李晶 《中国医药研究》2005,3(3):177-178
目的 探讨结膜瓣链状缝合结合前房穿刺技术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穷窿为基底的结膜环切术,术后连续链状缝合结膜瓣,小梁切除术中行前房穿刺。结果 结膜瓣链状缝合前房穿刺技术可使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快,浅前房发生少,低眼压发生率少,结膜滤过维持良好。术后产生结膜渗漏,前房出血等并发症减少。结论 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结膜瓣连续链状缝合前房穿刺技术可使术后组织缝合牢靠,对位良好,渗漏少,前房形成早。能明显减少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对术后滤过泡形成有促进作用。手术创伤少,提高了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效果,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40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观察组。随机对照组37例(37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前房深度。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功能性滤过泡较对照组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不仅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式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原发性青光眼76例82眼行改良式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9个月,观察眼压、滤过泡、结膜切口渗漏、视力、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 76例82眼术后2周眼压3.9~18.86 mm Hg,结膜切口渗漏为3.67%,滤过泡及早期形成前房满意.结论 改良式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设计合理,术后并发症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分为常规组40例、丝裂霉素C组40例和缝线组4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丝裂霉素C组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缝线组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移动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眼压变化,术后半年滤过泡情况、术后早期前房深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和缝线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眼压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和缝线组患者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丝裂霉素C组患者术后早期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线组患者术后早期Ⅰ、Ⅱ度浅前房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丝裂霉素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出现角膜损伤、结膜瓣漏、黄斑水肿、眼内炎、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丝裂霉素C组患者正常前房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和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术中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移动缝线能显著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改善眼压,合理控制缝线的拆除数目及时间,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80例(8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小梁切除+巩膜瓣隧道式切口+可调整巩膜瓣缝线+丝裂霉素C)治疗,术后常规眼底镜检查,裂隙灯检查前房,监测患者眼压、视力、滤过形成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眼术中均人工形成前房,术后1 d未发生浅前房,在第2~4天有8眼呈Ⅰ度浅前房,发生率10.0%,以后均未出现浅前房。术后患者视力0.06~1.0,平均0.6,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70眼在术中虹膜轻微向创口膨隆,有9眼在切除小梁过程中虹膜根部球形膨出,剪开虹膜,放出房水,将虹膜推回后继续手术。术后瞳孔形状无明显变形,基本同术前,无虹膜后粘连。80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高于眼压正常范围的有4眼,其中2眼为开角型青光眼,2眼为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80眼中形成滤枕时6眼发生结膜对合不良,经加固缝合再次前房注水滤过泡形成良好。有5眼滤区不明显,经按摩眼球后滤区明显。5例术中虹膜根切后出血,经前房穿刺平衡液冲洗,术后1 d出血吸收,无早期并发白内障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合型青光眼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较传统小梁切除术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早期浅前房及处理。方法对我院31例(39眼)行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瓣缝线病历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出院眼压均在8~14mmHg,浅前房4眼,占10.26%。结论小梁切除可调节巩膜缝线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并发症少,眼压控制良好,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1例55眼青光眼施行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眼压、前房、视力、滤过泡、泪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好,功能滤过泡形成佳,前房形成快,浅前房、前房积血、滤过泡渗漏、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联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42例(46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别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行“巩膜池”小梁切除术(试验组)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的视力、眼压、滤过泡、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消退及并发症情况评价治疗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视力、眼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少;术后新生血管消退或被抑制。结论 康柏西普联合“巩膜池”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对23例慢闭青光眼,36例急闭青光眼,2例开角性青光眼、8例难治性青光眼(共78只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2个月-1年的随访。结果术后出院眼压平均在12.43mmHg左右。2个月复查眼压均在14.57mmHG左右。6个月至1年眼压均在16—18mmHg之间。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疗效。方法 52例52眼青光眼患者采用改良小粱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前房、眼压、滤过泡、泪膜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好,手术后有38只眼压为优,有6只眼压为良,优良率为84.62%。功能滤过泡形成佳,前房形成快,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浅前房、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手术并发症减少。结论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创伤小,手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