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的代谢模式,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其中肾阳虚证27例、非肾阳虚证27例)及正常人24例的尿样,通过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最小二乘法分析中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非肾阳虚组和正常组的代谢成分积分在空间分布上均有明显差异,且样本均投影到2SD(标准差)的区域内,表示其值非常可信,说明所建模型能准确、可信地区别肾阳虚和非肾阳虚两组病人。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正常人比较发现柠檬酸、丙氨酸、3-甲基戊烯二酸、丙胺、组胺5种差异性代谢物质。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组、非肾阳虚组和正常组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以GC/MS为技术特点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能成功区分肾阳虚证和非肾阳虚证。代谢组学是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的代谢模式,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其中肾阳虚证27例、非肾阳虚证27例)及正常人24例的空腹晨尿尿样,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及模式识别为主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最小二乘法分析中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组、非肾阳虚证组和正常组的代谢成分积分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分开,且样本均投影到2SD(标准差)的区域内,表示其值可信,说明所建模型能准确区分3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还发现了柠檬酸、丙氨酸、3-甲基戊烯二酸、丙胺、组胺5种差异性代谢物质。结论:慢性心力衰竭肾阳虚证患者、非肾阳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具有不同的代谢模式,以GC/MS为技术特点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能将3者区分。代谢组学是研究中医学证本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脾肾双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手段是透析和肾脏移植,但这两种治疗的费用昂贵,不易广泛开展。如何延缓肾衰竭速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成为当前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其独特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本病着重脾肾双补,收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病机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春雨  王平  王张  张艺  孟宪丽 《中草药》2012,43(2):312-315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腺嘌呤制备大鼠CRF模型,以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质谱(RRLC-MS)为核心分析技术,以主成分分析法为数据解析手段,筛选出CRF特征性内源代谢产物,探讨大黄治疗CRF的作用机制。结果大黄能减弱或取消外界刺激因素(如腺嘌呤)诱发CRF,且对其代谢轨迹的扰动具明显的回调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潜在生物标志物有关。结论大黄通过减少CRF大鼠血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生成、磷酸酯类物质分解、炎症介质产生,使体内D-谷氨酰胺、D-谷氨酸代谢和蛋氨酸循环恢复正常而发挥治疗CRF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Ⅲ期慢性肾病肾阳虚证患者尿液代谢组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尿液代谢组学的角度研究慢性肾病Ⅲ期肾阳虚证患者代谢物质的变化.方法:选择慢性肾病Ⅲ期患者60例(其中肾阳虚者30例,非肾阳虚者30例)及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运用代谢组学指纹谱方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代谢主成分得分值的空间分布表明肾阳虚、非肾阳虚和正常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R2X=0.807>0,充分说明从代谢水平上可以明显观察到慢性肾病Ⅲ期与正常样本的代谢模式差异.在PC1维上的明显分离,R2Y=0.949>0.Q2Y=0.787>0,显示代谢水平上慢性肾病Ⅲ期与正常样本的代谢模式差异非常显著,建立的预测能力也很强.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区别肾阳虚和非肾阳虚两组病人,R2Y=0.699>0,但是建立的预测能力也很弱,Q2Y=-0.607<0.导致这种预测能力下降可能和肾阳虚和非肾阳虚两组病人都是慢性肾病有关.25个差异代谢物排序后,经过标准品鉴定差异性物质的关键代谢成分分别是丙氨酸、胺基丙二酸二乙酯、脯氨酸、柠檬酸、马尿酸和组胺等物质,并且明确其变化方向和代谢途径,能够很好地区分阳虚与非阳虚的差异性,是分析肾阳虚证的良好手段.结论:代谢组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区分阳虚与非阳虚的差异性,是分析肾阳虚证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6.
7.
大鼠肾阳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观察糖皮质激素所造的肾阳虚证大鼠模型的内源性代谢物特征.方法 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模型给药组各8只;肌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造模;造模成功后,给予模型给药组大鼠白附片溶液灌胃,连续14 d;末次给药24 h后取血制备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内源性代谢物.结果 正常组与模型组相比,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和468.4m/z的未知化合物的谱峰峰形改变较为明显.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作为肾阳虚证的生物标志物做进一步研究.结论 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以利于深入研究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联合四君子汤加减辅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的疗效。方法: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并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加用金匮肾气丸联合四君子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h尿蛋白以及脾肾阳虚证症状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匮肾气丸联合四君子汤加减辅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基于气-质联用(GC-MS)技术的尿液代谢组学预处理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人群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收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液样本54例;正常对照组尿液样本25例。对所有样本采用以葵酸作为内标的硅烷化衍生反应,及GC-MS分析测试方法得到谱图之后,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及ROC曲线比较慢性肾功能衰竭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谱峰的差异性,并利用NIST谱库、Mainlib数据库和Wiley数据库鉴定差异性代谢产物。慢性肾衰患者和正常人的尿液样本,共筛选出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峰有8个。其代谢物为:肌醇、L(-)-阿卓糖、D-呋喃木糖、己糖醇、核糖酸、2-甲氧羰基-3-甲基-3-丁烯酸甲酯、丙酸、廿二烷。此结果显示气-质联用(GC-MS)技术能为慢性肾衰的物质基础进行标志物的筛选,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研究提供一定的科研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灵活地把中医学精髓和代谢组学技术结合起来,将是中医学证本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代谢组学的先驱之一荷兰科学家vander Greef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发表论文指出中医药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的重要性,认为中医药将是药物发现的主要来源之一,代谢组学将成为重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代谢组学的肾阳虚证本质研究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肾阳虚证现代研究在取得诸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如何克服“还原论”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方面遇到的挫折,成为中医证候研究面临的问题之一,引入具有全面、系统特点的代谢组学思想和方法是解决办法之一。代谢组学具有的在体观察、代谢产物检测以及根据时间变化动态观测的方法与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特点和“司外揣内”的思维模式有相通之处。而且与传统中医学的“四诊”相比,可以引入科学技术的最新方法,使其更具优势。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和实验研究结合的方式,运用色谱与质谱联用等方法来获取指纹谱,应该可以更清晰准确地描述肾阳虚证存在的裹些特定的代谢组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功能衰竭与脾肾的关系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肾脏慢性损害、肾实质严重损害 ,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 ,包括排泄代谢产物 ,调节水、盐、酸碱平衡、分泌和调节各种激素代谢等。从而出现氮质血症及一系列临床表现 ,尿毒症则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 :肾主水 ,调节体内水液平衡。肾的气化正常 ,则开关有度 ,“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 ,“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能在体内潴留 ,肾气衰竭 ,则肾失气化及升清降浊之作用 ,关门开合不利 ,就会引起水液的代谢障碍 ,发生颜面、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或夜尿频多、四肢厥冷、腰膝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疲劳型亚健康肾阳虚证代谢组学特征表达谱.方法 收集5例疲劳型亚健康肾阳虚证患者作为试验组,6例同龄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H-核磁共振(1H-NMR)技术,利用MestReNova5.3.1软件对两组1H-NMR谱进行相位矫正和基线矫正,采用OPLS-DA进行分类建立模型,结果以积分矩阵图和载荷矩阵图表示,分析疲劳型亚健康肾阳虚证血浆代谢组学谱.结果 两组间代谢组学谱存在差异,31个内源性代谢产物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型亚健康肾阳虚证关键代谢产物为乳酸、氧化型谷氨酰胺、丙酮酸、醛固酮、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NADH)、苯丙氨酸、2-羟丁酸、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谷氨酰胺. 结论 疲劳型亚健康肾阳虚证存在多个特征性代谢产物,可能是疲劳型亚健康肾阳虚证发生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淼  熊玮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24-1626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加用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后BUN、SCr、Ccr、RBC、Hb、CO2C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变化及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明显改善患者肾功能、贫血及免疫功能,并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其证候积分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亚健康脾虚证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阐述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方法:对12例健康人和12例亚健康脾虚证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氢核磁共振(1H-NMR)检测。将所得NMR数据通过正交信号校正处理后再采用PLS分析方法,研究健康组与亚健康脾虚证组之间尿液代谢产物谱的差异。结果:两组尿样核磁共振氢谱的OSC-PLS(ctr)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人与亚健康脾虚证患者能够被区分,两组尿液样本之间的代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脾虚证组尿液中3-羟基丁酸(δ1.18,1.22)、乳酸(δ1.34,4.14)、甘氨酸(δ3.58)、肌酐(δ3.06、4.06)、马尿酸(δ3.98、7.54、7.58、7.62、7.66、7.82、7.86)的含量低于正常组,而氧化三甲胺(δ3.26)、柠檬酸(δ2.54、2.66)的含量则高于正常组,其谱峰相对积分面积明显增高。结论: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可以成功区分亚健康脾虚证和正常人的尿液,初步得到其证型的代谢表型与差异性代谢物,尿液代谢组学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亚健康脾虚证的发生机制,从而阐述亚健康脾虚证的生物学本质。  相似文献   

16.
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生物体在生理、病理、药理及毒理状态下发生的各种动态变化,形成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现代系统“组学”。代谢组学是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产物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检测、量化和编录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联系该变化规律与所发生的生物学事件或过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证本质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证型规范化的前提与基础,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深层次沟通的必由途径.以定性定量的方式探索对中医"证"的诊断或评价指标,在中医证型规范化及建立中医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具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5,(9):1154-1155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液透析充分性。方法:比较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液透析前后中医临床症状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及血清胱抑素C(Cys-C)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患者透析后显效38例,有效11例,稳定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临床症状透析后较透析前明显减轻;通过对HD患者透析前后KT/V值比较,差异显著;透后CysC、β2-微球蛋白(β2-MG)的浓度较透前均降低,但Cys-C降低更明显。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透析后较透析前尿毒症症状明显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KT/V对透析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透析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评估透析充分性外源观察值;Cys-C作为机体内源性的一种中分子物质,在临床检测透析对低分子质量蛋白质的清除率方面更值得研究。从中医临床症状、尿素清除指数及血清胱抑素C三方面综合分析,能够更客观的评估血液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其整体的功能状态难以用简单的临床化学指标或指标集成来表达,而新涌现的代谢组学无歧视代谢轮廓表达与中医整体观下的证候状态表述相互吻合,将代谢组学理念及技术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必将带来中医证候本质方面研究的新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主要包括动物造模的中医证候代谢组学和基于临床的证候代谢组学分析,以推进代谢组学在中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证候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其整体的功能状态难以用简单的临床化学指标或指标集成来表达,而新涌现的代谢组学无歧视代谢轮廓表达与中医整体观下的证候状态表述相互吻合,将代谢组学理念及技术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必将带来中医证候本质方面研究的新突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主要包括动物造模的中医证候代谢组学和基于临床的证候代谢组学分析,以推进代谢组学在中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