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 MTA1、nm2 3H1 及 E- Cadherin(E- cad)的表达及突变与卵巢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 RT- PCR、RT- PCR- SSCP和免疫组化技术 ,对正常卵巢、卵巢癌及其配对淋巴结组织进行 MTA1、nm2 3H1m RNA表达和突变及 E- cad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有转移的卵巢癌原发灶 MTA1m RNA高表达率为 10 0 % (7/7) ,无转移为 38.5 % (5 / 13) ,P=0 .0 10 3。有癌转移淋巴结高表达率为 87.5 % (6 / 7) ,而无癌转移为 2 3% (3/ 13) ,P=0 .0 118。有转移卵巢癌原发灶 nm2 3H1 m RNA低表达率为 10 0 % (7/ 7) ,无转移为 30 % (4/ 13) ,P=0 .0 0 43。有癌转移淋巴结低表达率为 10 0 % (7/ 7) ,无癌转移为 38.5 % (5 / 13) ,P=0 .0 10 2。无转移卵巢癌原发灶 E- cad蛋白表达阳性率为 46 .2 % (6 / 13) ,而有转移者 7例均无阳性表达 ,表达率为 0 ,P=0 .0 44。三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表明 ,MTA1与 nm2 3H1 、C- cad呈负相关 (r=- 0 .90 3、- 0 .80 2 ) ,nm2 3H1 与 E- cad呈正相关 (r=0 .72 4)。SSCP分析未发现 MTA1和 nm2 3H1 基因突变。结论  MTA1及 nm2 3H1 、E- cad的表达与卵巢癌转移呈正、负相关关系 ,起着正、负调控的重要作用。这三个基因的异常表达是卵巢癌转移中的频发事件而与基因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及nm23H1基因在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MTA1及nm23H1基因在20例食管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占50.00%(10/20),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nm23H1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40.00%(4/10),无淋巴结转移的为60.00%(6/10);浸润至外膜层的肿瘤中阳性表达率为71.43%(10/14)。MTA1基因在癌组织中有5例(25.00%)表达,且均为T3期肿瘤,癌旁组织仅1例表达。结论:nm23H1及MTA1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及浸润深度有关,二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食管癌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m2 3 H1基因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 (ISH)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测nm2 3 H1在 2 7例胃癌及相应的胃正常粘膜组织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nm2 3 H1mRNA及蛋白在胃癌及相应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nm2 3 H1mRNA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 .0 1) ;nm2 3 H1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表达阳性率为 2 6 .8% ,显著低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表达阳性率83 % (P <0 .0 5 )。nm2 3 H1mRNA及蛋白在有浆膜浸润 (T3、T4 )胃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浆膜浸润 (T1、T2 )的胃癌 (P <0 .0 5 )。结论 :nm2 3 H1基因表达与胃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Li J  Chen G  Gao QL  Xing H  Wu SF  Zhang AL  Wang SX  Lu YP  Ma D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9):1671-1675
目的 构建含转移抑制基因nm2 3H1全长的重组腺相关病毒 (rAAV nm2 3H1) ,探讨rAAV nm2 3H1对以人卵巢癌细胞株SW6 2 6所建立的转移性原位移植模型转移性逆转的可行性。方法 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含nm2 3H1全长的重组腺相关病毒骨架质粒pUF1 nm2 3H1,磷酸钙沉淀法将腺相关病毒载体系统共转染入病毒包装细胞 2 93细胞中 ,分别合成rAAV nm2 3H1和rAAV Laz ,并测定其转染效率 ,斑点杂交法测定重组病毒的滴度。建立转移性卵巢癌原位移植模型 ,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并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瘤体nm2 3H1表达。肿瘤原位移植术后第 10天对空白对照组 (12只小鼠 )、rAAV Laz组 (13只小鼠 )和rAAV nm2 3H1组 (13只小鼠 )分别行腹腔注射 ,观察rAAV nm2 3H1对转移性卵巢癌模型的肝转移率和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并鉴定了rAAV nm2 3H1和rAAV Laz,滴度均为 1× 10 10 个病毒分子 /ml,转染效率为 70 %。生物学特性证明构建的卵巢癌模型属转移性 ;腹腔注射后 ,rAAV nm2 3H1组瘤体中nm2 3H1的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5 )。空白对照组、rAAV Laz组、rAAV nm2 3H1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 :10 6 6 7d、10 7 0 6d、136 6 7d ;空白对照组与rAAV Laz组间的生存率比较P =0 0 5 9,P >0 0 5 ;rAAV nm2 3H1组和rAAV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XCR7、E-cad及Vi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CXCR7与E-cad、Vim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00例卵巢癌组织及其正常卵巢组织中CXCR7、E-cad及Vim的表达,分析CXCR7、E-cad及Vim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CXCR7与E-cad、Vim相关性,以及CXCR7、E-cad及Vim不同表达量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卵巢癌组织中CXCR7、E-cad及Vim高表达率分别为53.0%,38.0%和31.0%,正常卵巢组织分别为8.0%,55.0%和1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R7、E-cad及Vim表达情况与卵巢癌患者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XCR7表达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r=-0.302,P=0.002),与Vim表达呈正相关(r=0.458,P<0.01)。CXCR7高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短于低表达组的44.5个月(P=0.041);E-cad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期为48个月,长于低表达组的34个月(P=0.045);Vim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期为22.5个月,短于低表达组的44个月(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卵巢癌分化程度、CXCR7表达及Vim表达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XCR7与E-cad及Vi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卵巢癌组织中CXCR7、E-cad及Vim表达有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CD44V6和nm23-H1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14例正常宫颈上皮为对照,分别检测94例子宫颈浸润性鳞癌(Ⅰ~Ⅱ期59例,Ⅲ~Ⅳ期35例,高分化(Ⅰ级)23例,中等分化(Ⅱ级)46例,低分化(Ⅲ级)25例)及其中46例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cad、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宫颈、宫颈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cad蛋白、CD44V6、nm23-H1蛋白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CD44V6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nm23-H1仅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r=-0.225,P<0.05),CD44V6表达与nm23-H1表达呈负相关(r=-0.282,P<0.05).结论:E-cad、CD44V6和nm23-H1可能直接参与子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8.
nm23-H1与人卵巢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晓宁  陈晓东  罗敏 《广东医学》2001,22(12):1114-1115
目的 探讨人卵巢癌组织中nm23-H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病理组织学类型、转移倾向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1例人卵巢癌标本中 nm23-H1mRNA及其编码蛋白 NDPK-A的表达水平。结果 nm23-H1 mRNA及其编码蛋白 NDPK-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卵巢癌转移倾向呈负相关(P<0.05;P<0.01),在原发灶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转移灶(P<0.01),与卵巢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在被测卵巢癌标本中,nm23-H1mRNA与NDPK-A两者间的表达水平具有正相关性。结论nm23-H1基因在人卵巢癌的扩散转移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它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测人卵巢癌标本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mRNA的表达,了解其临床意义及其与预防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3例人卵巢癌标本中nm23-H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nm23-h1mRNA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无关;与患者术时有淋巴结或大网膜转移呈负相关,且转移灶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原发灶。结论nm23-H1基因在人卵巢癌的扩散和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抑制作用,它在卵巢癌组织  相似文献   

10.
nm23-H1和P53表达与乳腺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nm23-H1、P^53蛋白在乳腺肿瘤中表达与浸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81例乳腺肿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良性肿瘤两各基因产物nm23-H1、P^53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1%,乳腺癌则分别为52.9%和55.7%。在70例乳腺癌中,nm23-H1低表达、P^53过表达与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过表达与nm23-H1低表达呈负相关。结论:nm23-H1与P^  相似文献   

11.
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9例大肠癌中p53、nm23-H1的表达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大肠癌中p53、nm23-H1的阳性率分别为52.2%及68.1%,大肠癌中p53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D,nm23-H1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53过表达与nm23-H1低表达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结果提示同时检测p53、nm23-H1基因产物的表达状况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nm23-H1表达与口腔鳞癌转移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0例口腔鳞癌nm23-H1的表达。结果:nm23-H1在口腔鳞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为67.5%(27/40);淋巴结转移组nm23-H1的阳性率为40%(4/10);非淋巴结转移组nm23-H1的阳性率为76.7%(23/3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m23-H1在抑制口腔鳞癌转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可望成为指示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CD44v6、nm23-H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D44v6和nm23-H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对50例卵巢癌标本进行CD44v6和nm23-H1蛋白测定。结果 CD44v6高表达和nm23-H1低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伴nm23-H1阴性表达者发生淋巴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 CD44v6和nm23-H1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在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对判断卵巢癌淋巴结转移,估计预后是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4v6、nm23-H1基因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D44v6阳性检出率为69.6%(32/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阳性率为72%(18/25),无淋巴结转移组检出率为66.7%(14/2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淋巴结受累乳腺癌的CD44v6强阳性表达检出率为64%(16/25),明显高于淋巴结未受累乳腺癌的强阳性表达检出率33.3%(7/21)(P<0.05);nm21-H1阳性表达率为71.7%(33/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和未受累乳腺癌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20/25)、61.9%(13/21),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4v6、nm23-H1异常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学改变,CD44v6强表达可能对判断乳腺癌转移风险有一定指导意义,nm23-H1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产物在人鼻咽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以NDPK/nm23H1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人鼻咽癌中nm23H1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31例鼻咽癌中nm23H1基因产物表达的阳性率为41.9%(13/31)。其中无转移组的阳性率为52.3%(11/21),有转移组的阳性率为20%(2/1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转移的颈淋巴结组织中nm23H1产物表达极微或无表达,其  相似文献   

16.
王蕴  储萍 《河南医学研究》2007,16(4):328-331
目的:探讨nm23蛋白和钙黏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20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4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nm-23和E-cad的表达。结果: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和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45.0%和72.5%,E-ca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5.0%和7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组中,在不同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残余病灶大小及术后生存年限各组间,nm-23和E-cad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的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nm-23和E-cad的表达率降低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二者有协同作用,二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评估病情、推测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以NDPK/nm23H1特异的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人鼻咽癌中nm23H1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31例鼻咽癌中nm23H1基因产物表达的阳性率为41.9%(13/31)。其中无转移组的阳性率为52.3%(11/21),有转移组的阳性率为20%(2/1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转移的颈淋巴结组织中nm23H1产物表达极微或无表达,其阳性率为0,与无转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上述结果说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产物的表达,在无转移组呈高表达,在有转移组及淋巴结转移组中呈低表达,其表达与转移呈负相关,说明人鼻咽癌的转移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具有腹膜后高淋巴结转移能力的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株,并分析其导致淋巴高转移的相关小RNA (microRNA,miRNAs)。方法   接种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于BALB/c裸鼠腹腔,从腹膜后淋巴结中筛选出卵巢癌细胞,再次接种于裸鼠腹腔,重复分选4次后获得了稳定的高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细胞株SKOV-3/LN403。对比SKOV-3和SKOV-3/LN403细胞的形态、增殖和侵袭能力,应用miRCURYTM LNA Array技术对两者的miRNA进行差异分析,通过real-time 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s。结果  稳定筛选的腹膜后高淋巴结转移卵巢癌细胞株SKOV 3/LN403,淋巴转移率高达90% (n=10),并能成功模拟卵巢癌淋巴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SKOV-3/LN403具有比SKOV-3更强的增殖(P<0.05)和侵袭能力(P<0.01)。miRNA的表达谱提示14种miRNA表达差异明显,包括3种miRNA上调(hsa-miR-886 5p,hsa-miR-640,hsa-miR-801),11种miRNA下调(hsa-let-7a,hsa-miR-30a,hsa-miR-491-3p,hsa-let-7i,hsa-miR-125b-1,hsa-miR-27a,hsa-miR-24,hsa-let 7b,hsa-miR-16,hsa-miR-20a,hsa-miR-26b)。Real time PCR结果和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SKOV-3/LN403可用于构建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模型,其高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力与miRNA分子的调控相关,为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机制提供潜在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癌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人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了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人肺组织中的nm23-H1和nm23-H2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发现,nm23-H1和nm23-H2基因的mRNA表达,都有从正常肺组织、肺良性病变组织、非癌肺组织及癌旁组织、癌灶组织、到癌转移淋巴结组织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肺癌组织较正常肺组织的nm23-H2基因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癌转移淋巴结组织较正常肺组织的nm23-H1和nm23-H2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肺癌组织的nm23基因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提示nm23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肺癌发生有关,未发现nm23有癌转移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1,MTA1)与抑制基因KISS-1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在36例胰腺癌组织、10例癌旁胰腺组织中检测MTA1与KISS-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A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7.8%(28/36),显著高于癌旁胰腺组织中的表达[20.0%(2/10)](P〈0.01);KISS-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8.9%(14/36),明显低于癌旁胰腺组织的90.0%(9/10)(P〈0.01)。二者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部位无关(P〉0.05),而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胰腺癌组织中MTA1与KISS-1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3,P〈0.01)。结论MTA1和KISS-1与胰腺癌的发生、侵袭以及转移有关,其有望成为胰腺癌诊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